庚子(二)问于潜夫曰:"尧、舜道德,不可两美,实若韩子戈伐之说邪(三)?"
(一)铎按:此篇所明者大要有四:尧、舜俱贤,非矛盾之说,一也;周公尊王,故诛管、蔡,二也;耕者食之本,学又耕之本,三也;贤人忧国爱民,亦为身作,四也。盖时人有疑者,故设为客难而答之。
(二)王先生云:'"庚"疑"唐"字之误。唐,空也。"唐子",设词,即亡是公、子虚之类。'铎按:小邾子后有庚氏,见路史。且下文问者又有秦子,当何说?
(三)韩非子难一"戈伐"作"矛楯"。诗小戎云:"蒙伐有苑",毛传:"伐,中干也。"按"伐"为""之借。方言云:"盾,自关而东或谓之,或谓之干;关西谓之盾。"铎按:下文亦作"矛盾"。
潜夫曰:"是不知难而不知类。今夫伐者盾也,厥性利;戈者矛也,厥性害。是戈(一)为贼,伐为禁也,其不俱盛,固其术也。夫尧、舜之相于(二),人也,非戈与伐也,其道同仁,不相害也(三)。舜、伐何如弗得俱坚?尧、伐何如不得俱贤哉(四)?且夫尧、舜之德,譬犹偶烛之施明于幽室也(五),前烛即尽照之矣,后烛入而益明。此非前烛昧而后烛彰也,乃二者相因而成大光,二圣相德而致太平之功也(六)。是故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七);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众良相德(八),而积施乎无极也。尧、舜两美,盖其则也(九)。"
(一)"戈"旧作"伐"。
(二)相于,两相加被之辞。文五年左传疏引郑康成箴膏肓云:"礼,天子于二王后之丧,含为先,襚次之,赗次之,赙次之。于诸侯,含之,赗之。小君亦如之。于诸侯臣,襚之。诸侯相于,如天子于二王后。"仪礼聘礼郑注:"大问曰聘,诸侯相于久无事,使卿相问之礼。"易林蒙之巽:"患解忧除,王母相于,与喜俱来,使我安居。"艺文类聚五十三孔融与韦林甫书曰:"疾动,不得复与足下岸帻广坐,举杯相于,以为邑邑。"急就篇有尚自于。一人言"自于",二人言"相于"。吕氏春秋不侵篇云:"豫让,国士也,而犹以人之于己也为念。"高诱注:'"于"犹"厚"也。'"相于"亦"相厚"之意矣。铎按:"相于"亦见下篇。
(三)伐、害韵。
(四)坚、贤韵。两"伐"字有一误。
(五)礼记仲尼燕居云:"譬如终夜有
求于幽室之中,非烛何见?"
(六)"德"何本作"得"。德、得古字通。汉书王褒传圣主得贤臣颂云:"若尧、舜、禹、汤、文、武之君,获稷、契、皋陶、伊尹、吕望,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故圣主必待贤臣而弘功业,俊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
(七)庄子逍遥游篇云:"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诗简兮疏引五经异义云:"公羊说,乐万舞以鸿羽,取其劲轻,一举千里。"抱朴子广喻篇云:"六翮之轻劲。"
(八)"德"与"得"同。
(九)力、极、则韵。
伯叔曰(一):"吾子过矣(二)。韩非之取矛盾以喻者,将假其不可两立,以诘尧、舜之不得并之势。而论其本性之仁与贼,不亦失是譬喻之意乎?"
(一)王先生云:'"伯叔"是"唐子"之误。"伯"是"唐"之坏,"叔"字草书如"子"也。'铎按:此篇诘者不一人。此人盖氏伯字叔,继庚子起而相难也。伯益之后为伯氏,见风俗通。
(二)仪礼士冠礼郑注:"吾子,相亲之辞。吾,我也。子,男子之美称。"
潜夫曰:"夫譬喻也者,生于直告之不明,故假物之然否以彰之(一)。物之有然否也,非以其文也,必以其真也。今子举其实文之性以喻,而欲使鄙也释其文,鄙也惑焉。且吾闻问阴对阳,谓之强说;论西诘东,谓之强难。子若欲自必以则昨反思,然后求,无苟自强(二)。"
(一)墨子小取篇云:"辟也者,举物而以明之也。""辟"即"譬"之省。荀子非相篇云:"谈说之术,分别以喻之,譬称以明之。"淮南子要略云:"假象取耦,以相譬喻。"
(二)"自必"以下,文有脱误。
庚子曰:"周公知管、蔡之恶,以相武庚(一),使肆厥毒,从而诛之,何不仁也?若其不知,何不圣也?二者之过,必处一焉(二)。"
(一)旧脱,孙侍御补。史记管蔡世家云:"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
(二)本孟子。铎按:公孙丑下篇:'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潜夫曰:"书二子挟庚子父以叛(一),然未知其类之与?抑抑相反(二)?且天知桀恶而帝之夏,又知纣恶而王之殷,使虐二国,残贼下民,多纵厥毒,灭其身(三),亦可谓不仁
不知乎?"
(一)王先生云:'"庚子父"当是武庚禄父,"庚"上脱"武"字,"子"是"禄"之蚀而仅存者。'继培按:管蔡世家云:"管叔、蔡叔疑周公为之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汉书翟方进传云:"昔成王幼,周公摄政,而管、蔡挟禄父以叛。"
(二)文有脱误。
(三)"灭"上脱一字。韩诗外传十:'公子晏子曰:"昔者,桀残贼海内,赋歛无度,万民甚苦。是故汤诛之,为天下戮笑。"'白虎通礼乐篇云:"殷纣为恶日久,其恶最甚,斮涉刳胎,残贼天下。"孟子云:"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
庚子曰:"不然。夫桀、纣者,无亲于天,故天任之(一)而勿忧(二),诛之而勿哀。今管、蔡之与周公也,有兄弟之亲,有骨肉之恩(三),不量能而使之,不堪命而任之,故曰异于桀、纣(四)之与天也。"
(一)旧脱。
(二)晋语云:"轻其任而不忧其危。"
(三)汉书五行志:'董仲舒云:"多兄弟亲戚骨肉之连。"'(四)旧脱。
潜夫曰:"皇天无亲(一),帝王继体之君(二),父事天。王者为子,故父事天也(三)。率土之民,莫非王臣也(四)。将而必诛(五),王法公也。无偏无颇(六),亲疏同也(七)。大义灭亲(八),尊王之义也。立弊之天为周公之德因斯也(九)。过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一0)。"
(一)僖六年左传引周书。
(二)"继体"注见五德志。
(三)汉书郊祀志:'王莽奏言:"王者父事天,故爵称天子。"'白虎通爵篇云:"爵所以称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四)诗北山。
(五)昭元年公羊传。
(六)书洪范。
(七)公、同韵。
(八)隐四年左传。
(九)文有脱误。
(一0)易系辞下传。义、斯、知韵。
秦子问于潜夫曰:'耕种,生之本也;学问,业之末也。老聃有言:"大丈夫处其实,不居其华。"而孔子曰:"耕也,馁在其中;学也,禄在其中(一)。"敢问(二)今使举世之人,释耨耒而程相群于学,何如(三)?'(一)论语。
(二)"敢"旧作"敦",据程本。
(三)铎按:"程"、"群"二字疑当互易。家语儒行解:"程功积事",王肃注:'
"程"犹"效"也。'"群相程于学",言群起而相效于学也。
潜夫曰:'善哉问!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一)。故孔子所称,谓君子尔。今以目所见,耕,食之本也。以心原道,即(二)学又耕之本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三)。"天反德者为灾(四)。'(一)襄九年左传知武子语。
(二)"即"与"则"同。
(三)说卦传。
(四)此语上下有脱误。当设为问辞,下乃答之。宣十五年左传云:"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此文盖用其说。
潜夫曰:'呜呼!而未之察乎?吾语子。夫君子也者,其贤宜君国而德宜子民也(一)。宜处此位者,惟仁义人,故有仁义者,谓之君子。昔荀卿有言:"夫仁也者爱人,爱人,故不忍危也;义也者聚人,聚人,故不忍乱也(二)。"是故君子夙夜箴规,蹇蹇匪懈者,(三)忧君之危亡(四),哀民之乱离也(五)。故贤人君子,推其仁义之心,爱(六)之君犹父母也,爱居世之民犹子弟也。父母将临颠陨之患,子弟将有陷溺之祸者(七),岂能墨乎哉(八)!是以仁者必有勇(九),而德人必有义也(一0)。
(一)注见三式篇。
(二)荀子议兵篇作"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之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之也"。
(三)易蹇六二:"王臣蹇蹇。"诗烝民云:"夙夜匪解。""箴规"见明闇篇注。
(四)毛诗山有枢序云:"政荒民散,将以危亡。"
(五)诗四月云:"乱离瘼矣。"
(六)"爱"下脱二字。
(七)孟子云:"陷溺其民。"
(八)墨,读为"默"。说文云:'默,读若"墨"。'汉书李陵传:"陵墨不应。"田蚡传:"婴墨墨不得意。""墨"皆"默"之省。
(九)论语。
(一0)文子微明篇云:"次五有德人。"
'且夫一国尽乱,无有安身(一)。诗云:"莫肯念乱,谁无父母(二)。"言将皆为害,然有亲者忧将深也。是故贤人君子,既忧民,亦为身作(三)。夫盖满于上(四),沾溥在下(五),栋折榱崩,惧有厥患(六)。故大屋移倾(七),则下之人不待告令,各争其柱之(八)。仁者兼护人家者,且自为也。易曰:"王明并受其福(九)。"是以次室倚立
而叹啸(一0),楚女揭幡而激王(一一)。仁惠之恩,忠爱之情,固能已乎(一二)?'(一)吕氏春秋谕大篇云:"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亦见务大篇。
(二)沔水。铎按:此二句爱日篇亦引。毛传云:"京师者,诸侯之父母也。"陈奂诗毛氏传疏云:"此不以父母为京师,本三家诗。"陈乔枞谓鲁诗义,说见鲁诗遗说考十。
(三)"作"字误。铎按:尔雅释言:"作,为也。""亦为身作",与下文"且自为也"义同。
(四)铎按:满,读为"漫"。方言十三:"漫,败也。湿敝为漫。"郭注:"漫,谓水潦漫涝坏屋也。"或曰:"满"当为"漏",字之误也。说文:",屋穿水下也。"书传皆以"漏"为之。
(五)铎按:"溥"当为"濡"。隶书"濡"字或作"",因误为"溥"。"沾濡"即"沾濡"。屋漏于上,则人沾濡在下矣。
(六)鲁语:'叔孙穆子曰:"夫栋折而榱崩,吾惧压焉。"'(七)说文云:"陊,落也。,仄也。""移倾"即"陊"假借字。
(八)"其"当作"共"。柱,谓榰柱之。太玄经上次七:"升于颠台,或柱之材。"或云:"其"当为"榰",声之误也。亦作"枝柱",后汉书崔骃后实传云:"枝柱邪倾。"杨震传云:"宫殿垣屋倾倚,枝柱而已。"又章帝纪元和元年诏云:"支柱桥梁。""支"与"枝"同。铎按:或说是也。俗音讹。
(九)井九三。
(一0)"立"当作"柱"。列女传云:"鲁漆室女,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续汉书郡国志:"东海郡兰陵有次室亭",刘昭注:'地道记曰:"故鲁次室邑。"列女传"漆室之女"或作"次室"。'按论衡实知篇亦作"次室"。铎按:御览四百八十八引列女传作"七室",注云:"一邑七宫也。"古以"漆"为"七",见墨子贵义篇。梁端列女传校注云:"漆、次一声之转。"
(一一)亦见列女传。"揭幡"作"持帜"。按汉书鲍宣传:'王咸举幡太学下,曰:"欲救鲍司隶者会此下。"'后汉书虞诩传:"诩子顗与门生百余人,举幡候中常侍高梵车,诉言枉状。"铎按:此见列女传辩通传楚处庄侄传。
(一二)铎按:"固"与"顾"同。"顾"犹"岂"也。训见助字辨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