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1章

  文靖安:“赵大人放心,我们做这些事本就是为了让大盛富足,让百姓吃饱穿暖,替圣上和殿下分忧,必然不会让殿下失了皇家的体面。”

  赵仲明颔首道:“如此甚好。”

  他旁边的户部尚书钱晧和工部尚书李寄也分别和文靖安讲了几句,基本都是一样的内容,元景帝让他们三个尚书过来担任没有实职的“咨询”,目的是让他们起到监察纠正的作用,盯着太子和这群年轻官员,不要让他们行差踏错。当然,之所以选中他们礼部、户部和工部三位尚书也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考量,比如要是农事处需要用人可以咨询礼部尚书赵仲明,需要用钱咨询户部尚书钱晧,需要动工可以咨询工部尚书李寄。

  农事处第一次正式会议结束之后,文靖安这些少壮派也在工业区的办公室开了第一次会议。

  与会有人员有从正卿周洵、左少卿林宁宴、右少卿严素光、司丞文靖安,司正崔琰、原工部十四位官员、原詹事府两位官员、原户部两位官员、原礼部两位官员、原鸿胪寺五位官员、跟随周洵和林宁宴出使西海的九位官员、司天监等各部门新加入农事处的一共八位官员、卢玉邻和杨玄素九人,加上以文妙安为首的新考进来的国子监监生十二人,加上不能到场的司副陈崇章,他们核心团队已经有六十八人了!

  相对比于刚开始的二三十人,短短半年时间,他们的队伍壮大了,这间办公室已经坐不下这么多人,很多人都是搬凳子坐在门口听讲。

  萧慈祐这个正卿不在,名义上是周洵这个从正卿说了算,但周洵自己知道他是沾了原本官位品级的优势才当的这个从正卿,真正的核心人物还得是文靖安,这一点其他人也心知肚明。

  故此,周洵主持了会议开场之后,自然而然把权柄jiāo到文靖安手上,由文靖安来发表讲话。

  今天讨论的议题是农事处之后的办事方向,文靖安的看法基本保持第一个五年计划不动摇。

  “庙堂那边给我们的预算是每年二十万两银子,圣上、殿下和那几位大人的意思是让我们把钱都用在粮食增产上,就是我说的‘五年之后全国粮食产量翻一番’,我持肯定意见,这笔钱就这么用,我们以后的首要任务也是为了完成这一项计划,我的想法是从京城附近开始,在每个州郡的府城选取合适的地址创办工业区,这笔钱先用来建造化肥厂和农药厂,六郡十九州,每个州郡至少建一个,然后再慢慢向低一级的府县扩展,诸位大人可有异议?”

  其他人都是在刷刷速记他说的话,现在已经没有人会质疑他,向他提出异议,最多会说一些建议,严素光便说道:“真要这么做的话支出会大到难以想象,二十万两银子太少了。”

  之前筹建这个新华工业区的钱都是她在管,她对这方面有明确的把握,她以这份经验为基础,继续说道:“我们这里就花了近六万两,二十万两分摊到六郡十九州,稍微动一下就没了,这是事实。”

  文靖安点头道:“这个我们再具体想办法,比如和当地官府合作,甚至吸收当地豪族的钱也可以,前提是利益分配得当,定价权必须掌握在我们手里,不能让那些人借我们的手吸百姓的血。”

  严素光:“可以。”

  周洵和林宁宴皆不言语,意思是表示赞同,文靖安看无人表态,继续说道:“当然,其他项目也不能荒废,工业化进程不能等,我们能等西海人不会等,周大人和林大人还有去过西海的诸位大人都知道,那边完全是一年一个样,要是我们在这里等五年再开始,到时候西海人的战船就要开到我们的港口了。”

  他的意思是原本开了头的水泥厂、纺织厂、炼油厂等等可以组成一套工业体系的项目不能停止,起码要在他们这个工业区建起相对完善的各种行业体系,问题在于这里边的花费是不可能再得到朝廷的资助了,更不能挪用那二十万两的预算,只能他们自己想办法。

  这里就突出了建立农事处的好处,这不是一个流于表面突发奇想而来的假衙门,而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行政部门,最直接的体现是文靖安他们可以用农事处的名义来做“财政主体”,比如陈崇章之前不是担心获取太多的盐利会害到他们家么?现在他们可以把盐利直接转到农事处的头上来,把炼盐厂的“股份”也转到农事处来,文靖安和严素光已经算过了,盐厂利润户部拿走三成,当地官府和陈家拿一成,剩下的都可以转到他们手上,这里每年大概可以给他们带来十五万两银子的进项。

  另外一个就是《新华月报》的收益,但一份报纸顶了天也就那点市场,加上广告费每年能有个一万两银子算多了,只能说聊胜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