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靖安:“行,那以后对人家好点,你不要老是叫她小相爷什么的,她是靠自己能力走到今天的,我把她当朋友你更要把她当朋友。”
文妙安:“行吧,那明天我们带她出去玩,晚上回来给她做顿好吃的,大鱼大肉招待她。”
文靖安:“她不吃油腻的东西,还是做点清淡的。”
文妙安:“你怎么这么清楚?你俩有事!”
文靖安把她手中的大勺子一推,说道:“吃你的吧!我俩再有事也没你多事!”
文妙安“哎呀”了一声,美滋滋喝了起来。
严素光住他们家这件事就算定下了,也不知是否巧合,此时差不多就是他们去年和严素光一起从延陵府进京的日子,距今正好一年,这一年对文靖安来说发生了太多的事,回头望走马观花、秋冬chūn夏,一年怎么过得这么快?
第172章过年快高长大身体健康
临近年末,朝廷开始忙碌起来。
涉及到文靖安等人的是他们自己要做全面的工作总结,然后向詹事府的三咨询以及太子萧慈祐汇报;另外也要做明年的预算计划,一并上报给三咨询以及萧慈祐审批,同时他们要跟户部、工部、吏部和都察院等等有业务往来的部门打jiāo道,最耗费时间也最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向京城周边的州郡拓展。
因为明年朝廷给他们农事处二十万两的预算就会落实,他们要赶在chūn耕之前尽可能多地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及在京城周边的州郡筹办新的工业区,以京城为中心逐渐发散出去,五年之后争取每个州郡的首府都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区,至少要能够生产化肥,把粮食增产的目标完成。
如此,文靖安和严素光等人率领农事处全员出动,除了留在工业区监督生产的部分人员,其他人全部往京城附近的州郡跑,根据文靖安和崔琰之前制定的“工业区选址规则”寻找新的发展点,文靖安、林宁宴、严素光、崔琰四人各自带队往四个方向跑,当然,为了最大限度物尽其用,文靖安放手让卢玉邻和杨玄素这些他的第一批学生去了江州。
之前说过卢玉邻他们家是江州织造大户,他家里的丝绸布匹除了上贡宫廷,占据大盛半边市场,还源源不断运往剑州出口西海,这种大商户往往缺乏安全感,他们需要与官府搞好关系,最好自己家里有人在官场立足,文靖安“帮忙”牵了线,先是给卢玉邻安排了农事处八品监事,然后又向萧慈祐举荐卢玉邻兼任詹事府的清纪郎,相当于帮卢玉邻他们家和东宫搭上了关系,条件是卢家牵头集资在江州府城江宁府附近,按照京城淮河边新华工业区的规模筹建另外一个工业区,然后工业区管辖权归农事处所有,利润可以和出资者均分,具体合作细节由卢玉邻等人去谈,直接向文靖安汇报。
文靖安做这件事有点“卖官鬻爵”的意思了,但为了在东南打开工业化进程的局面,这么做也无可厚非,毕竟卢玉邻不是酒囊饭袋,文靖安不是以公谋私,法理上存在争议,道德上他们问心无愧。
故此,他们实际上一共分五个方向进发。
文靖安带人去西北方的颍昌郡。
林宁宴带人去正西方的苍州。
崔琰带人去东南方的徽州。
严素光带人去正北方的雍州。
卢玉邻和杨玄素等人则直接从淮河顺流而下,穿越中州、淮州然后到江州。
他们的工作重心是找到合适的工业区选址并与当地官府达成合作关系,并在当地组建一个专门负责新工业区建设的领导班子,待明年朝廷给农事处的预算发下来,四州一郡全线开工。
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严素光那边还好,她顶着严同好大孙的名头加上有旧党的关系,所到之处不说顺风顺水也是如鱼得水,偶尔遇到不识相的给她使绊子,也是被她三下五除二解决掉,文靖安、林宁宴和崔琰这边就不一样了。
且不说农事处是个新成立的衙门,有的地方官员听都没听过,即便是听过也不会给他们面子,更不要说与他们谈合作,化肥、农药什么东西?工业区什么东西?粮食增产?朝廷有谕令吗?本官一概不知!文靖安等人就得发函请萧慈祐和三咨询出面,一来二去,要不是他们选的是京城附近的州郡比较方便驿马来回,他们真得急死。
不过难归难,事情还是要做,也并不是不能做,有了前面很多期《新华月报》的传播和铺垫,京城周边州郡的一些有上进心的官员,也就是《新华月报》的读者,他们很接受了相关的新思想,有的人gān脆就是文靖安等少壮派的拥趸,他们职位有高有低,听到文靖安等人来,都有投身新事业的心志向,因此排除掉一批老顽固,文靖安等人又获得了一批新同志(志同道合的意思),到了十二月下旬,他们在各自负责的州郡都有了眉目,便按照计划从四面八方返回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