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明代永乐年间的宝藏,不在故宫地下陵城!
这么说的话,当初大清宝藏迈入地下,修建成地下陵城的时候,清代官方早就知道大明宝藏不在故宫地下了。
或者说,是大明宝藏在地下,只不过为了修建大清龙脉,清朝将大明宝藏转移到了别的地方。
那也就是说,无论是以上的哪种可能,那么清代都有可能知道,大明宝藏的具体位置,甚至只有他们知道。
那么,连大清龙壁里都记载了,有关大明宝藏的线索,那么他们会不留下有关寻找大明宝藏的蛛丝马迹吗?
显然不会!
从离开陵城时,寒辙就一直有这种疑惑,所以他才久久无法释怀。
那么,既然这种可能性极高,那清代对大明宝藏留下的线索,可能留在哪呢?
当然是陵城内最珍贵的地方...传国玉玺!
一时间,寒辙心里猛的冒出了这种大胆的猜测,并且这种想法刚一出现,就如同疯长的水草一样,瞬间占据了他的心神。
于是,寒辙连忙低头看向手中的玉玺,再三确认了刻字的真实性后,他就更加相信这种可能了。
这么说起来,他费尽心思想要寻找的大明宝藏,线索就在故宫陵城里。所谓的宝藏遗址,实际上就是在京城锁龙井?
想到这,寒辙连忙将手里的陪葬品全都收起来,然后转身打开电脑,立刻开始查询京城锁龙井的信息。
根据信息上的线索来分析,寒辙发现国内最出名的锁龙井一共有四座,分别位于南京仓巷、京城北新桥、河省焦作以及南昌万寿宫。
而在这起重工,和明代有关的锁龙井,就是南京那座以及京城的北新桥。南京那座,据说是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建立了,而京城那座是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都到京城后,为了镇压风水龙脉,而亲自设计的。
那么既然大明宝藏的传说,据说是朱棣在永乐年间埋葬的,那肯定就是在北新桥那座锁龙井附近。
不过,寒辙仔细一想却又觉得不对劲。
首先,这座锁龙井是在朱棣迁都后建造的,而永乐盛世却早在没迁都之前就开启了。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据历史文献上的记载,朱棣在永乐年间大肆囤积国驽,也发生在迁都之前。
那也就是说,就算宝藏真的和锁龙井有关,那也不太有可能会在京城北新桥。
而且,在当时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谁能做到运输几十吨的黄金,从南京横跨几千公里到达京城?
除非,朱棣直接动用大军!
不过,那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历史文献上也没有他动用军队来迁都的记载。
而且更重要的是,寒辙知道,关于北新桥的这座锁龙井,早已经被有关方面进行了数十次考古,可是至今为止都没有任何有关地下遗址的发现。
通过那些考察记录表明,这就是一座普通的赈灾水井。并且,北新桥四周的区域,早就已经建设成城区了。
那里经历过无数的地基建造,如果要真是有什么遗址的话,早就被找到了。
那这么说的话,真正有可能埋葬着大明宝藏的锁龙井,实际上是在南京?
想到这里,寒辙觉得这种可能到是非常有可信度。
首先,现在的南京实际上早在明朝时期,就是当时的第一首都,也是朱元璋亲自定都的。只不过,那时候那里叫做应天府,而一直到了朱棣中年时期,才迁都京城,也就是当时的顺天府。
只不过,在当时应天府就算被迁都之后,也是一直作为明朝的第二直都存在。另外,有关大明宝藏的传闻,以及永乐盛世也都是发生在迁都之前。
那也就是说,如果大明宝藏不在京城的话,那么唯一有可能存在的位置,就是南京仓巷锁龙井!
于是,寒辙很快就锁定了目标——南京仓巷锁龙井。
紧接着,寒辙继续开始查找有关这口锁龙井的信息。而很快,就让他查找到了一条非常有用的线索。
果然!和寒辙预料的一样,这口锁龙井最早出现于朱元璋登记时期。在当时,定都南京应天府后,朱元璋为了稳固大明根基,所以准备修建风水龙脉。
而根据《旧明书·刘伯温传》中的明确记载,当时是刘伯温亲自领命,用地煞之法在应天府周遭打造了这口水井。
根据八卦格局上的记载,上面也记载过,这口锁龙井与应天府附近72口地下水井全都相连,意思就是用72钉,稳固住了大明江山的风水龙脉。
所以,这口锁龙井几乎是整个明代建国的象征,一直保留到现在也完好无损。而且最关键的是,寒辙清楚的查到,在当时明惠宗朱允炆消失后,朱棣登基时,不禁没有对这口井做过破坏,反而对其进行过一次大修。
史料记载过,在建文四年十月,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就对锁龙井进行了一次大修。时间正好是他登基后的两个月,而同年也是明惠宗朱允炆下落不明的那一年。
那一年,靖康之变突发,朱允炆被迫退位,据说是一把火点燃了皇宫后就人间蒸发,消失不见了。
而具体的原因,就是因为朱棣篡位成功。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在朱棣篡位登基后,直接将囤积的国驽埋葬在了锁龙井?
不然,他大修锁龙井是为了什么?
真实的原因,会不会是藏宝是真,大修锁龙井只是掩人耳目。而在锁龙井之下,实际上就是他埋葬的大明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