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混元功法

第1章 第六节执守太和信守正道

  第1章第六节执守太和信守正道执守太和信守正道

  我们反复强调练功要讲求修养,修来养去,不过是以执守太和来蓄存功德,达到德高功深的目的。可见,执守太和乃练功之基本要求。

  “太和”又作“大和”,原出《易·乾·象辞》:“保合大和,乃利贞。"北宋张载用来形容阴阳二气既矛盾又统一的状态。他的《正蒙·太和》中说:

  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姻组相荡、胜负、屈伸之始。

  认为“道”就是“气”的变化或阴阳相互推移的过程,所以“太和”也就是“道”。《易传》还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也把阴阳交替看做宇宙的根本规律。

  我们从练功修养的角度所讲的“执守太和”,主要指的是持续地维持自身小宇宙的阴阳和合的最佳气功功能态,这对于养生和练功都非常重要,而又常为心性急躁或事务繁忙者所忽视,直到酿成重病或总结人生时才能恍然彻悟。

  我们提倡练功者要思想淡泊,并不是反对积极进取,我们主张以高尚的理想和宽阔的胸怀来推动事业上的追求,而不是世俗的追名逐利。

  练功者应远离权利之争,能做到“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但因现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无羡慕其外之心)”;要轻富贵如浮云,对一切容易掀动七情之事,只顺以应之,心却如“澄潭”、“古井”,凝然不动。

  人常和悦,便可使心气冲而五脏安,也就是过去所谓的“养欢喜神”;办事要克制急躁,要懂得“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轻浮了必然丧失基础,急躁了必然丧失主宰)的道理。

  心绪烦乱或练功不能入静时,要先作沉心静意的功夫。对此,陶渊明的这几行诗句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集·饮酒》

  《道藏·洞玄经》也有养生之术:

  宠辱不惊,肝木以宁;动静以敬,心火自定;食饮有节,脾土不泄;沉默寡言,肺金自全;恬澹无欲,肾水自足。

  概括起来,其精髓也不外乎“太和”二字,足见“太和”对于养生之重要。故此,前人有云:

  执守太和,浩然正气生;失去太和,浩然正气去。执守太和,阴平阳秘;失去太和,真元耗散。太和之气寓于天地之间,练功修道,植于体内;七情不生,六淫不感;返老还童,寿命齐天。

  执守太和主要是维持人体小宇宙的阴阳和合,而气功修炼的根本夙愿、最高目标乃是追求正道。

  正,即正中、正当、正直;正,即平正,方正、纯正;正,即为主为体,纯一不杂,恰如其分。正道,即事物发展的正常规律。所谓得正道,即是指掌握了物质的自身能量,把握了物质的运动规律,并能调动这些物质为人类造福,也就是达到了我们所说的“天人合一”。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气功修炼的根本目的即是达于道,气功修炼者的心和法,必须要合于正道。然而,道本无偏,离道即偏。因此,气功修炼者还要懂得识别正道的方法;同时,也应执着地追随正道老师;只有正道老师的指点,才可免走弯路、不入偏轨、得道成真,修得正果。对于正道所表现出的态度、倾向和反应,体现着一个人修炼的境界。正如老子在《道德经·同異章》中所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乃宇宙中最原始最精微的物质及其固有能力与运动规律。它的具体体现形式即为德。因此,鉴别正道的气功师亦可从其德行上得以反映。

  首先,从表面上看,得正道者,完成了身心的净化,参透了人生,放眼于宇宙,因而举止大度,神态端庄;精气十足,面容慈祥;天庭饱满,前额闪光;两腮下沉,忠厚善良;鼻直通天,口角向上;双目如环,浓眉舒长;耳轮至大,耳垂厚长;双肩平宽,落落大方;笑声所到,处处吉祥;君子佩服,心腹至广从另一方面衡量,由于他找到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准确位置,明了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能掌握他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而境界虚空,虚而待物,心底无私;空虚处处有众生,众生即我,我即众生;与众生平等,无私奉献,不求什么感激与表扬;对兄弟门派互相补台,而不拆台,把气功事业看成整体的事业,将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文明视为已任。不攻击他人、不诽谤他人、不贬低他人、不陷害他人;而是静坐沉思,滤私除尘,体察反省,严以律己;但是,关键时刻,他又责无旁贷,挺身而出,阐明正道真谛为练功者指明方向,校正慈航。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气功功能上验证。正派的气功师,练得一身纯阳,能场纯净,阴平阳秘,当人们接近他时,冬暖夏凉,总会有一种良性的感觉-舒适无恙。而且,如果练功者进入虚无境界,还可以体会到他的祖窍跳动,一般均在百会、天庭、上星、卤门、天目、印堂、山根、鼻准等穴。

  作为气功修炼者,要得正道,必须贵德。而修养,就是修德得道,达到天人合一的必备条件。只有经常地去修炼,去反省,去体查,去维护,去涵养,我们的“道”才能永恒不变。

  综上可见,讲求修养不仅为防治疾病所必需,而且为养生益寿所必需;不仅为练功入静所必需,而且为修炼高功能所必需;不仅为蓄养功德所必需,而且为人类文明所必需。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的修养,也不是朝夕可得。因此,修养本身就是一种韧性的锻炼,如铁杵之成针,如滴水之穿石。如果练功者均能得其真谛,收到实效,便不负《功德与修养篇》撰写之良苦用心了。

  本篇论述中,引了许多前人的教诲。当前人类文明早已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但也不可否认还存在着有负时代的消极之面,时人也常为社会风气而慨叹。这消极之面的客观存在,会影响我们练功修德,故引用了前人的教诲,说明古人尚能如此,何况二十世纪之今人?用以激励我辈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之美德与情操;并愿教学相长,彼此共勉。恐有厚古之嫌,特做如上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