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我感觉还能抢救下

  刚才光顾吃了,差点忘记还有司徒王公这件事了。

  刘隅咽下最后一块肉,看着泪眼婆娑的老黄。

  摆手道:“老黄,别哭了,家主我还没死呢。”

  黄三止住眼泪。

  “还记咱们进京是干什么的吗?咱们是找司徒王允求官的,你快去找司徒王公,就说本公子有难,求他派人来救我。”

  “言语要谦卑,不要让他感觉到咱们挟恩要求,十万火急,晚一点,家主我可就人头不保了。”

  黄三一听还有救,急忙擦干眼泪。听家主说起司徒王允,想起一事。

  “家主,司徒府戒备森严,我进不去。”

  “不瞒家主。来之前我就去过了,被司徒府门口的人用棍棒赶了出来,家主你看,我这胳膊上的伤还是被他们打的。”

  说完,黄三就掀起衣服,露出伤痕累累的手臂。

  刘隅瞬间呆住。

  是啊,自己怎么没想到这件事。

  司徒府邸不是说进就能进去的,曹操一个骁骑校尉去拜寿,都被拒之门外,老黄要去的话,能进去才见鬼了。

  我还是年轻,不知道封建社会的残酷。

  顾不上继续自怨自艾,刘隅重新思索起来。

  刘隅沉思片刻。从牢中捡起一个黑色石块,蹲在地上划了两下,两道黑线出现地上,刘隅看着出现在地上的黑色线条,比较满意。

  他扯开衣服,用力一撕,一块衣角出现在他的手中。

  刘隅悬腕提石,在衣角默默写字。

  刘隅写完,又仔细看了一眼,确认无误后,才放在黄三手中。

  “你快持此书,去司徒府求见王司徒,记住,送进此书后,务必在门口等候,如我所料不差,司徒王允看到这些字后,就会出来见你,到时,你再求他来救我。”

  黄三看着衣角上那零零散散几行字,狐疑问道:“家主写的可是名刺(拜帖)?”

  “如今我深陷牢笼之中,名刺(拜帖)已经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你快去办吧,至于能不能成功就听天由命了。”

  名刺原本写在木条上的,用法十分规范,上面有名字,里居,来意等信息。可如今自己身在监牢之中,刘隅也就顾不上那么多了。

  黄三见刘隅说的郑重其事,不敢耽搁,行了一礼,急匆匆向司徒府赶去。

  刘隅倚在墙上,口中低声喃喃道:“希望那些关于王允爱才的传言是真的,要不然自己可真要死翘翘了。”

  ……

  ……

  司徒府内,

  司徒王允端坐书房之中,他看着面前堆积如山的名刺暗暗摇头。

  自从他身居高位以来,来拜见他的人络绎不绝。

  这些人不是故旧就是亲朋,刚开始,他还抽出时间接见几位,谁知对方无一例外,先是一阵吹捧,然后天南地北说个不停,最后图穷匕见,希望能在朝中求个一官半职。

  而当王允问对方《七经》可曾读,无不顾左右而言他。

  后来见的多了,也就慢慢没了兴致,而是任由那些名刺放在案头。

  “官职乃朝廷公器,岂能以老夫好恶远近而授之。”

  他自言自语道。

  至于那些想通过自己用钱买官的,更是不可能。

  灵帝之弊,岂能在老夫身上重演,若非那些卖官鬻爵的人尸位素餐,岂能有今日董贼之祸事。

  如今董贼僭居朝堂,就连老夫都要受他摆布。

  想到这,王允心中就连连叫苦。

  他抬头看了一眼天色,想起还要教导女儿读书时,正要站起身来,却见名刺之中露出一片衣角。

  “这又是哪位大贤,竟想通过这种古怪想法,引老夫注意。”

  他一边苦笑,一边想着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

  自从自己不再见那些不学无术的世家子弟后,为了吸引他的注意,名刺的形式可谓是多彩多样,五花八门。

  对于这种情况。王允也已经见怪不怪,他摇了头,苦笑一声,站起身来正要往外走,瞥见衣角上露出一行小字。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他骤然停步,仔细琢磨这其中的含义。

  好句,好句,仅仅两句就气象万千。

  他从名刺下抽出那片衣角,只见后面还有几行小字。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他来回在书房中踱步,满是皱纹脸上隐见红晕。

  荒野有疑贤啊,短短几句就写尽千古英雄,世间沧桑。这份才情,这份心胸气魄,老夫不如也。

  不对,不对,诗文好像意犹未尽,没有写完啊!

  他急忙翻遍衣角,却发现除了这几行字,再无一句。

  他唯恐有遗漏,又在名刺中翻看了半天,也没有任何发现。

  这是何意?献上这种奇文竟然毫无诉求,不应该啊。

  王允自幼喜好典籍,诗文。在后来董卓兵败后,迁都长安时。他首先想到的不是逃命,而是把朝廷内的藏书,档案等重要文件,都收集成册,装入袋子,用马车千里迢迢运到长安。

  在兵荒马乱的情况下,这种事情显得尤其可贵。

  如今他突然看到这上半阙的词,就像好酒之人,看到一壶美酒放在桌上,当去喝时,却发现只有几口,这让他如何不焦急。

  “来人。”

  王允向门外着急喊道。

  门外侍奉下人快步走入,躬身行礼道:“家主。”

  王允举着那边衣角,问道:“这片衣角是何人所送?如今人在何处?”

  下人一脸茫然,想不到司徒竟然来了这么一句。

  这段时间来送名刺太多了,下人们按照王允的吩咐,把名刺收进来后,就打发他们离开,回去等消息了。

  至于能入了司徒王公眼光的,找到他们肯定易如反掌,对方既然来求官,名字住址,七大姑,八大姨,都写的十分清楚。如果不是怕司徒王公不喜,恐怕连祖宗十八代都要写上。

  如今这片衣角上只有短短几句话,其他竟然什么都没有。

  接着衣角的下人看一眼,脸色涨红,快成了猪肝色。

  在心中一遍叫苦,一遍暗骂。

  这是那个无知小儿,整的这一出。这是要害苦老子吗?

  下人看着王允脸上的怒气,正要跪地求饶,突然想到一事,急忙行礼道:“家主,如今门外还有几人未走,会不会里面有其中的一位。”

  王允一听,眼睛一亮。

  “快持此书,去门口询问。”

  “等等,如今贤才,老夫亲自前去。”

  黄三送完那片不知所云的衣角后,一直按照刘隅的吩咐,焦急在门口等待。想着今天午时,公子就要被拉出去斩首示众。黄三的眼泪再也止不住的往下流。

  想起刘隅父亲临死前的嘱托,他更是后悔万分,悔不该当初听家主来到这京城求官,如果还在清河郡,守着那些良田。虽然屡遭盗匪,并不太平,可总归不像现在丢了性命不是?

  家主若死,我还有何面目活在这世上。

  眼看着正午将近,司空府门依旧紧闭,黄三再也忍不住。

  他跪地长叹。“家主,我对不住你啊,家主若去,我绝不独活。”

  “家主别怕,我先下去给家主探探路。”

  “去你妈的贼世道。”

  骂完这句话,黄三起身,正要一头撞死在石柱上。

  正在这时,司空府大门缓缓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