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莫名其妙出现的天子诏书

  刘隅回到府上,看见陈到后,那颗悬着的心,就像一块石头落了地,慢慢放松下来。

  陈到见刘隅面上神色有些不对,有些不理解,主公不是去接受天子封赏了吗?。

  “主公,天子封赏,主公为何不喜?”

  刘隅心道,如果你被人逼着饮血吃肉,恐怕也会如此。

  他把从皇宫出来的事和陈到说了一遍。

  陈到满脸愤慨。

  “董卓侮辱主公,到将来逼手刃此贼,为主公复仇。”

  刘隅微微一笑,难得他有此心。他拍拍陈到肩膀以示鼓励。

  现在说报仇的话,还为时尚早,如今在这雒阳城之中,是他为刀俎,我为鱼肉。

  当务之急是能够保住性命,才能再说其他。

  “交待你的事情,进展的怎么样了?”

  刘隅前两日已经回到雒阳,天子有了风寒,他在皇宫之中,直到深夜才回,回到家觉得骨头就像散架了一般,直接睡去。还没来得及细细询问春猎出发前,让陈到做的事情。

  “按照主公的吩咐,已经招了百人。都是年轻力壮,会些功夫的。还有三十人是从过军的,弓马骑射都精通,只不过咱们现在没有马。”

  百人,这么多,刘隅本想让陈到招五十名,没想到短短几天就到了百人。

  “人多了,会不会引起他人的怀疑?”

  陈到说道:“主公放心,到已经打听清楚了,官宦之家都有护院,家丁,数量不等,只要有钱粮,人数上千都很平常,并且护甲马匹,弓箭刀枪,样样齐备。没有人会在意的。”

  “既然这样,你也去取些钱,买些战马回来。”

  陈到欲言又止。

  刘隅看他神色,已经明白他的意思。

  一定是他找黄三取过钱了,估计黄三心疼钱,没有给他。

  “等我见到黄三,会告知他。”

  陈到大喜,急忙行礼。

  “多谢主公。”

  刘隅摆摆手。

  “这些人练的怎么样了?”

  “这些日子的已经初见成效,若是真遇到贼人,以一当百不敢说,以一当十还是没有问题的。”

  刘隅点了点头,这些人虽然少,可是毕竟都是战力,若真是训练得当,也能在关键时候发挥作用。

  陈到带着刘隅来到训练场,只见百名大汉,一个斗志昂扬,正是紧张操练,关键还队伍整齐,似乎不乱。

  别看陈到年纪不大,练兵还是有一套的。

  只见陈到,令旗一挥,众人一起向刘隅行礼道:“主公。”

  刘隅挥手,示意继续。

  接下来的十几天,刘隅天天待在府中,没有踏出府门一步。每天早上起来打拳,中午看看陈到操练,日子倒也惬意。

  直到有一天,王允突然来到府上,他才知道这些天雒阳发生了这件大事。

  原来董卓那日宴饮完之后,董卓就以陛下身体有恙,拒绝任何人前来觐见。

  王允心念陛下,进入宫中三次,也没有见到陛下,在第三次出来的时候,天子贴身宦官暗中给了王允一份诏书,王允回去一看,顿时大吃一惊。

  天子诏书上写着他被董卓软禁,危在旦夕。要王允拿着这份诏书,号召天下英雄起兵勤王。

  王允拿着诏书,思虑再三,在他认识的人当中,唯有刘隅能担当此任。

  起兵勤王。

  刘隅瞬间有些懵。

  王允把诏书放在刘隅手中,语重心长说道:“云起,天子安危就全系于你一人了。”

  刘隅拿着诏书,沉甸甸的,有些茫然。

  在他的记忆中,是袁绍联络十八路诸侯,出兵讨伐董卓。这其中自始至终只出现了一份曹操伪造的诏书。这莫名其妙出现天子诏书,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这一段和刘协的相处中,刘隅已经清楚的知道了刘协的想法,董卓将他扶上帝位。虽然跋扈,可对刘协也算礼遇。

  至于权力在谁的手中,对于九岁的天子而言,其中并不比今天玩了什么,吃了什么重要。

  再说平时天子就身居宫中,从来不会外出,软禁天子,实在没什么必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二人目前阶段,还是利益的共同体。

  董卓需要天子来维持他的大汉地位,刘协需要董卓维持他的天子之位。

  如果历史按照这个阶段平稳无波的发展下去,他们出现矛盾的节点,应该是刘协成年,明白权力的滋味之后。

  刘隅沉思半天,说道:“世伯,隅觉得此事有些不对,天子年幼,怎么想到发出勤王诏书?”

  王允唯一沉吟。

  “想来是近些日子,董卓逼迫日紧,天子无奈,才有此诏。”

  刘协喝了一杯茶,慢慢说道:“世伯,董卓为何要逼迫陛下?”

  王允一时语塞,过了片刻。才说道:“董卓此人连少帝和太后都敢杀,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王允的这句话,当然对,当利益出现冲突时,以董卓的性格,会毫不犹豫的举起屠刀,可是此时,完全不是那个时候,天子年幼,正好控制。

  除非他想当皇帝,刘隅心中念头一闪,又觉得不对。

  如今汉室虽然衰微,可依旧有着强大的影响力。董卓虽然势大,可占据的地盘终究有限。

  后来曹操可是统一的整个北方,势力比如今的董卓还大,到最后还是没敢称帝。

  董卓虽然不是当世第一流明主,可他并不糊涂,再加上他身边还有李儒、贾诩这样的顶尖谋士。

  刘隅想了半天,还是觉得有些不对。

  王允有些着急。

  “贤侄,乃是汉室宗亲,岂能忍心看着陛下受困而不救助?”

  刘隅安慰道:“世伯莫慌,兹事体大,需要从长计议。”

  王允听刘隅这般说,也不好再催促,端起茶杯饮了一口茶。

  刘隅问道:“世伯,宫中那位宦官是何身份?可值得信任?”

  王允想了一会道:“此人名叫毕华,乃是当年毕岚之弟,张让、毕岚等投河自尽时,仅留下数名小宦官侍奉少帝和陛下,其中一人就有毕华。”

  “他大兄被董卓逼死,他和董卓有如此大仇,断然不会投靠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