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周胤归降

  潘濬,曾以治中从事之职,协助刘备管理荆州事务。

  荆州失陷后,潘濬转事孙权,被拜为辅军中郎将。

  因屡次平定各地蛮夷,潘濬累迁奋威将军、少府、太常等职,与陆逊共同主持荆州事务十余年。

  魏延与姜维试图招降,是因为他能文能武,位高权重,从不结党营私,与吴国文武没有宗亲关系。

  而且,他是大将军蒋琬的表弟。

  宁死不降的消息传来,魏延只能唏嘘感慨。

  …………

  澧水故道,距离孱陵城南门,大约二十里左右。

  潘濬自尽之时,孱陵城的四门,仍被三万多吴兵重重包围。

  吴军人多势众,士气却并不高涨,特别是北门的周胤所部。

  因为,此门紧邻油水——吴军战船撤走之后,汉军虽没渡江,却在北岸架起“劲弩”。

  只有二十具,数量算不上多,射速也很慢。

  可问题是,它没有发射,也不知何时发射。

  正因为它没有发射,吴兵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

  没办法,它射来的标枪七尺多长,再厚的木盾也难阻挡。

  去年,卫将军全琮的次子全寄,身穿铁甲仍被那标枪射穿右腿,彻底沦为废人。

  将军的儿子成为废人,至少衣食无忧。

  若是自己被那标枪射中,不死也要残废,家中的父母妻儿又咋办?

  两日来,五千多吴兵心神不宁,生怕自己成为倒霉鬼。

  哪怕睡着了,也要睁一只眼睛望着天空,随时做好躲避准备。

  就在汉军攻破澧水故道的同时,五百多汉军弓箭手来到油水北岸。

  由于普通弓箭无法跨越油水,吴军并不惧怕他们,仍在紧张地望着天空。

  然而,还是没有标枪落下。

  “不强征,无徭役,武陵郡内分田地!”

  “放下弓,放下枪,汉军治下不纳粮!”

  油水北岸,汉军整齐划一的打油诗,没有消除吴兵的紧张情绪,却让很多人暗自动摇。

  这几年,各级将军都说,汉军既残暴又弑杀,最喜欢屠城抓奴隶。

  但在两年前,武陵郡十几万百姓扶老携幼,欢欢喜喜地去往汉国,吴兵全都看见了。

  江边道路难行,汉军热情地帮百姓抱孩子扛包袱,吴兵也看见了。

  从公安到孱陵,新种的大片水稻即将收割,百姓全都欢天喜地,吴兵也看到了。

  如果汉军真的残暴弑杀,那些百姓为何不怕?

  如果汉军真喜欢抓奴隶,那些百姓为何没被抓走?

  汉军持续不停的鼓噪怂恿,气得周胤咬牙切齿。

  然而,汉军的弓箭射不到南岸,吴军的弓箭也射不到北岸。

  约定的攻城时间快到了,为何其它三门还没动静?

  孙韶与张梁的兵马,风风火火跑到北门干嘛?

  “孙将军,你们这是……”

  “骑兵!蜀军骑兵围过来了!”孙韶没解释太多,拍马就往江边跑。

  他似乎忘了:油水上的战船,全都去了澧水北道。

  不,他不是忘了,而是迫不得已——东、西、南三个方向,全都有汉军骑兵杀来。

  “特玛的!”

  没见到战船接应,孙韶气得破口大骂,手忙脚乱脱去铁甲。

  周胤匆匆追来,正想询问潘濬何在,却听得“扑通”一声。

  东门吴军的主将都逃了,其它士卒也不犹豫,扑通扑通就往江里跳。

  周胤一边脱去铁甲,一边望向西侧。

  没寻到张梁的身影,却见他麾下士卒,争先恐后跳入水中。

  然而,周胤没有跳。

  或许没得到命令,或许汉军还没杀到,他麾下的士卒,也没几个跳江逃走。

  确实,东门的陵戴、南门的赵统、西门的俄蟅塞各领两千骑兵,并没有气势汹汹大举杀来。

  而是走走停停,故意给吴兵留下逃命时间。

  因为,这是魏延的命令!

  近几年,汉军对吴作战的连连大胜,让吴军士卒有了心理阴影,也让很多将领有了心理阴影。

  “汉军”、“魏延”、“姜维”等字,不能在吴国止儿夜啼,却能让吴兵闻之色变。

  既然三个方向都有汉军杀来,确实没必要抵抗了。

  况且,那是骑兵。

  “周将军,快看!”

  校尉的提醒,让周胤猛然回过神。

  抬眼一看,许多吴兵正往北岸游去。

  汉军没有放箭,而是把他们拉到岸上。

  没有给他们上绑,而是每人发放一块面饼——隔着四十多丈距离,虽然看不太清楚,周胤却能肯定是面饼。

  只能说,汉军那两句打油诗,诱惑实在太大。

  别说普通士卒,就连周胤也动了心。

  周家的家产,早就败得差不多了。

  周瑜的英名,也败得差不多了。

  很想重振周家威名,奈何不被同僚待见,跟着陆逊又连打败仗,如何建功立业?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将熊熊一个,帅熊熊一窝。

  陆逊连打败仗,仍是吴国上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自己呢,仍是小小的兴业都尉。

  本来,还有太子妃的姐姐可以倚靠,哪知那孙登……

  唉!

  跟在陆逊麾下,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不必管他们,赶紧逃命去吧!”

  “将军……”

  “蜀军马上就到,赶紧逃吧!”

  周胤这不是命令,而是劝说。

  士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纷纷跳入水中。

  然而,周胤仍然屹立不动。

  成千上万的吴兵游向北岸,周胤心头毫无波澜。

  汉军的马蹄声越来越近,周胤心头仍不慌张。

  “周将军!可是嫌弃咱的面饼难吃?”

  身后说话的人,正是姜维。

  半个时辰前,汉军在北岸鼓噪怂恿之时,姜维就在注意周胤。

  见他似乎没有逃走的打算,这才前来搭讪。

  “原来是姜将军!”

  周胤握着长剑拱手行礼,淡然笑道:“我听步将军说,成都的酒菜,确实比吴中的好吃,但他没提过面饼。”

  “咱们吃的面饼,其实跟你们的基本一样,只是多加了盐和花椒,做成了椒盐味儿。”

  周胤手握长剑,姜维并不畏惧,边说边往前:“蜀中湿气重,冬日特别阴冷。

  “为了驱寒,蜀中的酒更加浓烈,菜里总会加些老姜、蒜泥、葱花、花椒、胡椒等辛辣之物。

  “从口味上来说,肯定比吴中重得多。

  “要不,我亲自给你做一条烤鱼,体验一把蜀中的口味?”

  说话的同时,姜维已到周胤身前。

  两人的距离不到三尺,周胤仍然手握长剑,姜维仍不慌张。

  因为他察觉到,周胤眼中没有杀意,只有困惑。

  “姜将军身为蜀国征东大将军,竟然对布衣之业有研究?”

  周胤口中的“布衣之业”,正是“做菜”的意思。

  说这话的时候,眼中略有鄙夷之色。

  姜维察觉到了,对此毫不在意,笑道:“研究布衣之业,并不妨碍带兵打仗;专攻笔墨文章,不一定能安邦定国。

  “就比如令尊周公瑾,虽然精通音律,却没有去宫中做太乐令,而是辅助孙权建功立业。”

  姜维这话,正是反驳周胤的话,但周胤听来特别顺耳。

  仔细一琢磨,好像,隐隐有贬低周瑜之意。

  周胤没动声色,随口问道:“听姜将军之言,好像自认为有大才。只是,不知姜将军之才,能否胜过家父?”

  面对周胤的挑衅,姜维并不生气:“若论音律,我肯定比不过令尊。

  “若论兵法,估计,难分伯仲。

  “不过,若论诗词文章,我恐怕略胜一筹。”

  云淡风轻的几句话,周胤气得牙痒痒。

  这个年代,没有严格的“文官”与“武将”之分。

  但在很多君王与侯臣眼中,仍有“以武打天下,以文治天下”的共识。

  这个“文”,往大处说是“圣贤经典”,往小处说就是“诗词文章”。

  姜维的意思就是,周瑜只会带兵打仗,不会安邦定国。

  察觉到周胤的愠怒,姜维仍没动声色,缓缓说道:“上个月,我乘船去了趟乌林,陆逊竟没有派战船拦截。

  “正因他没有拦截,让我有幸参观了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见到江水翻涌,不由想象出令尊当年之英姿。

  “心血来潮,即兴赋诗一首,还请周将军品鉴品鉴!”

  姜维顿了顿,不顾周胤的愠怒,不停地“顿首”,然后缓缓念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地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唉!顿首……顿首……”

  姜维不停地“顿首”,是向宋代大文豪苏轼致歉。

  在周胤听来,却是向周瑜致歉。

  细细品味这首诗,周胤突然发现,姜维并没有瞧不起周瑜。

  而是对他的才华横溢与意气风发,给予了高度评价。

  诗中,既在仰慕周瑜的不世功绩,又在为自己很难超越周瑜而感慨。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抬头细看,姜维的头顶,果然有几根白发。

  周瑜36岁英年早逝,而姜维已经37岁。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呵呵了!

  “近年来,姜将军连败吴国与曹魏,何愁不能建功立业?为何有如此感慨?”

  “唉!”

  姜维轻叹口气,“我继承诸葛丞相之志,以克复中原、复兴汉室为己任。

  “奈何大汉偏居益州,国力衰弱,民少粮亏,兵微将寡。

  “不知等到何时,才能告慰先帝与丞相之灵。

  “先前在城楼上,我见你无意离开,还以为你有投汉之意。如今看来,只是我一厢情愿罢了。”

  再叹口气,姜维摇摇头,“周将军无意品尝我做的烤鱼,我也不便勉强,请自便吧!”

  说完,姜维命兵士放下武器,转身便走。

  然而没走几步,身后突然传来周胤的声音:“如果姜将军真有烤鱼,尝尝也无妨。”

  潘濬,曾以治中从事之职,协助刘备管理荆州事务。

  荆州失陷后,潘濬转事孙权,被拜为辅军中郎将。

  因屡次平定各地蛮夷,潘濬累迁奋威将军、少府、太常等职,与陆逊共同主持荆州事务十余年。

  魏延与姜维试图招降,是因为他能文能武,位高权重,从不结党营私,与吴国文武没有宗亲关系。

  而且,他是大将军蒋琬的表弟。

  宁死不降的消息传来,魏延只能唏嘘感慨。

  …………

  澧水故道,距离孱陵城南门,大约二十里左右。

  潘濬自尽之时,孱陵城的四门,仍被三万多吴兵重重包围。

  吴军人多势众,士气却并不高涨,特别是北门的周胤所部。

  因为,此门紧邻油水——吴军战船撤走之后,汉军虽没渡江,却在北岸架起“劲弩”。

  只有二十具,数量算不上多,射速也很慢。

  可问题是,它没有发射,也不知何时发射。

  正因为它没有发射,吴兵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

  没办法,它射来的标枪七尺多长,再厚的木盾也难阻挡。

  去年,卫将军全琮的次子全寄,身穿铁甲仍被那标枪射穿右腿,彻底沦为废人。

  将军的儿子成为废人,至少衣食无忧。

  若是自己被那标枪射中,不死也要残废,家中的父母妻儿又咋办?

  两日来,五千多吴兵心神不宁,生怕自己成为倒霉鬼。

  哪怕睡着了,也要睁一只眼睛望着天空,随时做好躲避准备。

  就在汉军攻破澧水故道的同时,五百多汉军弓箭手来到油水北岸。

  由于普通弓箭无法跨越油水,吴军并不惧怕他们,仍在紧张地望着天空。

  然而,还是没有标枪落下。

  “不强征,无徭役,武陵郡内分田地!”

  “放下弓,放下枪,汉军治下不纳粮!”

  油水北岸,汉军整齐划一的打油诗,没有消除吴兵的紧张情绪,却让很多人暗自动摇。

  这几年,各级将军都说,汉军既残暴又弑杀,最喜欢屠城抓奴隶。

  但在两年前,武陵郡十几万百姓扶老携幼,欢欢喜喜地去往汉国,吴兵全都看见了。

  江边道路难行,汉军热情地帮百姓抱孩子扛包袱,吴兵也看见了。

  从公安到孱陵,新种的大片水稻即将收割,百姓全都欢天喜地,吴兵也看到了。

  如果汉军真的残暴弑杀,那些百姓为何不怕?

  如果汉军真喜欢抓奴隶,那些百姓为何没被抓走?

  汉军持续不停的鼓噪怂恿,气得周胤咬牙切齿。

  然而,汉军的弓箭射不到南岸,吴军的弓箭也射不到北岸。

  约定的攻城时间快到了,为何其它三门还没动静?

  孙韶与张梁的兵马,风风火火跑到北门干嘛?

  “孙将军,你们这是……”

  “骑兵!蜀军骑兵围过来了!”孙韶没解释太多,拍马就往江边跑。

  他似乎忘了:油水上的战船,全都去了澧水北道。

  不,他不是忘了,而是迫不得已——东、西、南三个方向,全都有汉军骑兵杀来。

  “特玛的!”

  没见到战船接应,孙韶气得破口大骂,手忙脚乱脱去铁甲。

  周胤匆匆追来,正想询问潘濬何在,却听得“扑通”一声。

  东门吴军的主将都逃了,其它士卒也不犹豫,扑通扑通就往江里跳。

  周胤一边脱去铁甲,一边望向西侧。

  没寻到张梁的身影,却见他麾下士卒,争先恐后跳入水中。

  然而,周胤没有跳。

  或许没得到命令,或许汉军还没杀到,他麾下的士卒,也没几个跳江逃走。

  确实,东门的陵戴、南门的赵统、西门的俄蟅塞各领两千骑兵,并没有气势汹汹大举杀来。

  而是走走停停,故意给吴兵留下逃命时间。

  因为,这是魏延的命令!

  近几年,汉军对吴作战的连连大胜,让吴军士卒有了心理阴影,也让很多将领有了心理阴影。

  “汉军”、“魏延”、“姜维”等字,不能在吴国止儿夜啼,却能让吴兵闻之色变。

  既然三个方向都有汉军杀来,确实没必要抵抗了。

  况且,那是骑兵。

  “周将军,快看!”

  校尉的提醒,让周胤猛然回过神。

  抬眼一看,许多吴兵正往北岸游去。

  汉军没有放箭,而是把他们拉到岸上。

  没有给他们上绑,而是每人发放一块面饼——隔着四十多丈距离,虽然看不太清楚,周胤却能肯定是面饼。

  只能说,汉军那两句打油诗,诱惑实在太大。

  别说普通士卒,就连周胤也动了心。

  周家的家产,早就败得差不多了。

  周瑜的英名,也败得差不多了。

  很想重振周家威名,奈何不被同僚待见,跟着陆逊又连打败仗,如何建功立业?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将熊熊一个,帅熊熊一窝。

  陆逊连打败仗,仍是吴国上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自己呢,仍是小小的兴业都尉。

  本来,还有太子妃的姐姐可以倚靠,哪知那孙登……

  唉!

  跟在陆逊麾下,何时才有出头之日?

  “不必管他们,赶紧逃命去吧!”

  “将军……”

  “蜀军马上就到,赶紧逃吧!”

  周胤这不是命令,而是劝说。

  士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纷纷跳入水中。

  然而,周胤仍然屹立不动。

  成千上万的吴兵游向北岸,周胤心头毫无波澜。

  汉军的马蹄声越来越近,周胤心头仍不慌张。

  “周将军!可是嫌弃咱的面饼难吃?”

  身后说话的人,正是姜维。

  半个时辰前,汉军在北岸鼓噪怂恿之时,姜维就在注意周胤。

  见他似乎没有逃走的打算,这才前来搭讪。

  “原来是姜将军!”

  周胤握着长剑拱手行礼,淡然笑道:“我听步将军说,成都的酒菜,确实比吴中的好吃,但他没提过面饼。”

  “咱们吃的面饼,其实跟你们的基本一样,只是多加了盐和花椒,做成了椒盐味儿。”

  周胤手握长剑,姜维并不畏惧,边说边往前:“蜀中湿气重,冬日特别阴冷。

  “为了驱寒,蜀中的酒更加浓烈,菜里总会加些老姜、蒜泥、葱花、花椒、胡椒等辛辣之物。

  “从口味上来说,肯定比吴中重得多。

  “要不,我亲自给你做一条烤鱼,体验一把蜀中的口味?”

  说话的同时,姜维已到周胤身前。

  两人的距离不到三尺,周胤仍然手握长剑,姜维仍不慌张。

  因为他察觉到,周胤眼中没有杀意,只有困惑。

  “姜将军身为蜀国征东大将军,竟然对布衣之业有研究?”

  周胤口中的“布衣之业”,正是“做菜”的意思。

  说这话的时候,眼中略有鄙夷之色。

  姜维察觉到了,对此毫不在意,笑道:“研究布衣之业,并不妨碍带兵打仗;专攻笔墨文章,不一定能安邦定国。

  “就比如令尊周公瑾,虽然精通音律,却没有去宫中做太乐令,而是辅助孙权建功立业。”

  姜维这话,正是反驳周胤的话,但周胤听来特别顺耳。

  仔细一琢磨,好像,隐隐有贬低周瑜之意。

  周胤没动声色,随口问道:“听姜将军之言,好像自认为有大才。只是,不知姜将军之才,能否胜过家父?”

  面对周胤的挑衅,姜维并不生气:“若论音律,我肯定比不过令尊。

  “若论兵法,估计,难分伯仲。

  “不过,若论诗词文章,我恐怕略胜一筹。”

  云淡风轻的几句话,周胤气得牙痒痒。

  这个年代,没有严格的“文官”与“武将”之分。

  但在很多君王与侯臣眼中,仍有“以武打天下,以文治天下”的共识。

  这个“文”,往大处说是“圣贤经典”,往小处说就是“诗词文章”。

  姜维的意思就是,周瑜只会带兵打仗,不会安邦定国。

  察觉到周胤的愠怒,姜维仍没动声色,缓缓说道:“上个月,我乘船去了趟乌林,陆逊竟没有派战船拦截。

  “正因他没有拦截,让我有幸参观了赤壁之战的古战场。

  “见到江水翻涌,不由想象出令尊当年之英姿。

  “心血来潮,即兴赋诗一首,还请周将军品鉴品鉴!”

  姜维顿了顿,不顾周胤的愠怒,不停地“顿首”,然后缓缓念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地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唉!顿首……顿首……”

  姜维不停地“顿首”,是向宋代大文豪苏轼致歉。

  在周胤听来,却是向周瑜致歉。

  细细品味这首诗,周胤突然发现,姜维并没有瞧不起周瑜。

  而是对他的才华横溢与意气风发,给予了高度评价。

  诗中,既在仰慕周瑜的不世功绩,又在为自己很难超越周瑜而感慨。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抬头细看,姜维的头顶,果然有几根白发。

  周瑜36岁英年早逝,而姜维已经37岁。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呵呵了!

  “近年来,姜将军连败吴国与曹魏,何愁不能建功立业?为何有如此感慨?”

  “唉!”

  姜维轻叹口气,“我继承诸葛丞相之志,以克复中原、复兴汉室为己任。

  “奈何大汉偏居益州,国力衰弱,民少粮亏,兵微将寡。

  “不知等到何时,才能告慰先帝与丞相之灵。

  “先前在城楼上,我见你无意离开,还以为你有投汉之意。如今看来,只是我一厢情愿罢了。”

  再叹口气,姜维摇摇头,“周将军无意品尝我做的烤鱼,我也不便勉强,请自便吧!”

  说完,姜维命兵士放下武器,转身便走。

  然而没走几步,身后突然传来周胤的声音:“如果姜将军真有烤鱼,尝尝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