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敛兵聚谷(5)

  此次进兵,考虑到山路运粮的艰难,以及战马惊人的食量,司马懿把骑兵留在了关中。

  在他看来,十五万大军,歼灭三万汉军绰绰有余。

  汉国那支三千人的骑兵,他早就知道。

  但在他收到的消息中,那支骑兵一直在成都。

  另有细作的消息说,汉国养不起那支骑兵,估计很快就要溃散。

  细作?呵呵了。

  司马懿在潼关的时候,这支羌骑确实在成都,细作的消息准确无误。

  然而,这支骑兵开赴汉中之前,成都、广汉、涪城、汉寿、白水,一直到汉中,沿途的“商旅”早就被清理干净。

  司马懿没收到“最新”消息,也就不奇怪了。

  三千骑,数量不多也不少。

  一次出动,就把褒城、兴势围与赤坂围的魏军击溃,仓皇退回汉城、乐城与黄金围的大营。

  此时的褒城、兴势围与赤坂,再也没了魏军包围。

  可汉军并没有突围,而是赖在那里不走了。

  两日前,前往这三处据点的汉军,确实只带了三日粮草。

  但是,汉军有骑兵。

  只需半日时间,骑兵轻松的一个往返,就能给他们送去半月之粮。

  褒城!

  这座不起眼的小城,此时已有汉军驻守。

  只要他们愿意,随时可威胁褒斜道的魏军粮道。

  而兴势围与赤坂围的汉军,也能威胁傥骆道与子午道的粮道。

  此时的司马懿,没有太多选择。

  最好是集中优势兵力,迅速赶走褒城、兴势围与赤坂围的汉军。

  可是,汉军有骑兵。

  他们的数量不是很多,但吃一嘴就跑,着实让人烦。

  临近的汉城、乐城与黄金围,汉军数量仍然不少,让司马懿如鲠在喉。

  攻城,那是不可能攻破的,姜维早有准备。

  隐隐觉得,如果继续围三缺一,甚至撤去围城兵马,汉军仍会守在城中。

  唉!

  此次大举南下,曹叡的目标是攻取阳平关,甚至直捣成都。

  而司马懿的目标,是重创三万汉军并占领汉中,然后汉国长期相持。

  根据汉军的部署,司马懿首先想到的,就是围点打援。

  可正如郭淮所说:阳平关坚固险要,就算猛攻一月也难撼分毫。

  当然,司马懿留有后手:如果“围点打援”失败,还可以佯装撤退,引诱汉军来追,再伺机将其歼灭。

  万万没想到,姜维悄悄调来骑兵!

  “父亲,孩子认为:既然六城难以攻克,我可效仿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把主力大军转屯于咸河口。

  “如此一来,既可居高临下抵御蜀军骑兵,又能持续地给阳平关以威胁,还能确保祁山方向的粮道安全。”

  司马师口中的“咸河”,发源于崇山峻岭,从阳平关的背后,也就是西侧汇入汉水。

  它与祁山道有两处交汇,却无法从祁山道沿此河绕至阳平关的背后。

  因为,它的高低落差非常大,而且是一条旱河——只有夏季暴雨倾盆的时候,才会有山洪经此河汇入汉水。

  想来也是,如果能轻松绕过去,阳平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

  “屯兵咸河口,确实能避开蜀军骑兵,也能保证祁山道之粮道畅通,可是……”

  司马懿轻叹口气,缓缓摇头。

  十五万魏军攻入汉中,粮草军械的消耗非常巨大。

  要保证军资的足额供应,必须由祁山道、褒斜道、傥骆道与子午道同时运输。

  然而,此时的褒斜道、傥骆道与子午道,粮草运输再难保证。

  秦岭!秦岭!

  魏军的粮草从关中起运,每一条路线都是六七百里。

  如果走祁山道,就要沿渭水而上运至上邽,再经木门道送至祁山,多绕了四百余里!

  一千里的粮草补给线,想想就可怕!

  如果在关中或者淮南,一个人运输粮草,就能保证两到三名兵士所需。

  而千余里的崎岖山道,粮车无法通行,只能靠人力和牛马运输。

  估计十个人运输,也难以保证一名兵士所用。

  本来,为了与东吴两路夹击汉国,为保证十五万大军的粮草供应,曹叡调来十万奴隶与民夫。

  进军之时,兵士自己还携带大批粮草,这才勉强保证初期的基本需求。

  如果褒斜道、傥骆道与子午道被汉军截断,魏军不出三日就要断粮!

  不,三条粮道绝不能被截断!

  而且,魏军必须速胜!

  耗不起,真的耗不起!

  “夏侯霸、王经、毌丘俭!”

  “末将在!”

  “你等各领两万精兵……”

  想到兵马已然不足,司马懿赶紧改了口,“你等各领一万五千精兵,分别阻止褒城、兴势围与赤坂围之蜀军,务必保证我军粮道畅通!”

  “可是……蜀军的骑兵神出鬼没……”

  “嗯?”

  司马懿一声冷哼,毌丘俭赶紧闭了嘴,不情不愿地领命。

  三将离开后,司马懿又派人给费曜和徐质传令,令其彻底围死黄金围与乐城,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攻破。

  汉城方面,由于文钦被汉军擒获,司马懿急调陈泰与石苞前往,同样要求二将全力猛攻。

  各城的消息传来,姜维乐得合不拢嘴:

  阳平关拖住郭淮四万大军,六处据点再拖住魏兵十万零五千,全都在玩命般地攻城。

  就连身边的小徒弟,也在为司马懿担心。

  “师傅,你快要把司马老狗逼疯啦!如果他久攻不克,又将如何应对?”

  “其实,我也没办法应对,还指望着司马懿教我呢!”姜维两手一摊,无奈笑道,“补给线太长,正是我跟魏将军不敢占领长安的原因。”

  姜维刚刚还在“无奈”,马上就变得哈哈大笑,“等魏军攻个四五天,咱的骑兵又可以活动筋骨了,哈哈哈!”

  …………

  汉军只有三千骑兵,能量却不小。

  连续几日,他们要么夜袭魏军营寨,要么袭击各营的运粮队。

  有时候几个据点分头袭扰,有时候合兵一处全力冲杀。

  有时候一路骑兵刚刚离开,另一路骑兵马上就杀来。

  也有时候,连续两三天都没来,却在不经意的时候突然杀到。

  他们没有时间与数量规律,更没有明确目的。

  打得过就多砍几个,打不过就射去一阵箭雨,匆匆离开。

  反正就是各种袭扰,怎么方便怎么来,搞得魏军焦头烂额。

  别说全力攻城了,哪天没被骑兵袭扰就不错了。

  “军师!文将军已经送到,是否要见他?”

  “听说他已有儿子,带他看过南乡城外的石碑吗?”

  “已经看过!”

  “哦?他有何反应?”

  “呃……末将只是听关将军说,他当场就跪了。扒着石碑看了足足半个时辰,直呼军师是“神人”。”

  “那么,他是否同意归降?”

  “他说,只要见到妻子与孩子,他愿为汉国效犬马之劳。”

  靠!

  姜维很是郁闷,不过也能理解。

  文钦年近四旬才娶妻生子,自然要顾及妻小。

  如果他此时投降汉国,家人很可能遭到诛连。

  “他的家人现在何处,是否问过?”

  “他已经说了,在豫州,沛国谯县的老家。”

  谯县?

  幸好是谯县,没有在洛阳为质。

  也对,以文钦的军职和受信任程度,他在魏国仍是可有可无的人,不需要把家人送到洛阳为质。

  就算文钦不提此事,也要尽快把他的家人接到汉国,特别是他儿子。

  谯县嘛,简单。

  带个女人和孩子回汉国,费不了什么功夫。

  对了,还可顺道去一趟山阳,给山阳夫人带封信。

  她虽是曹操的女儿,却也是刘协的皇后,跟刘协一起被贬到山阳。

  听说,她跟随刘协一起在山阳行医救人,造福一方。

  当年曹丕篡位时,她无奈的“扔玺责兄”,还有她“天不祚尔”的控诉,足见她对曹氏篡位的不满。

  不记得“高平陵之变”是什么时候,却能想象那个时候,曹氏族人对司马懿的恐惧。

  也能想象司马懿架空曹氏族人之后,几位曹氏王的无奈。

  反正就一封信,挑拨一下也无妨。

  此次进兵,考虑到山路运粮的艰难,以及战马惊人的食量,司马懿把骑兵留在了关中。

  在他看来,十五万大军,歼灭三万汉军绰绰有余。

  汉国那支三千人的骑兵,他早就知道。

  但在他收到的消息中,那支骑兵一直在成都。

  另有细作的消息说,汉国养不起那支骑兵,估计很快就要溃散。

  细作?呵呵了。

  司马懿在潼关的时候,这支羌骑确实在成都,细作的消息准确无误。

  然而,这支骑兵开赴汉中之前,成都、广汉、涪城、汉寿、白水,一直到汉中,沿途的“商旅”早就被清理干净。

  司马懿没收到“最新”消息,也就不奇怪了。

  三千骑,数量不多也不少。

  一次出动,就把褒城、兴势围与赤坂围的魏军击溃,仓皇退回汉城、乐城与黄金围的大营。

  此时的褒城、兴势围与赤坂,再也没了魏军包围。

  可汉军并没有突围,而是赖在那里不走了。

  两日前,前往这三处据点的汉军,确实只带了三日粮草。

  但是,汉军有骑兵。

  只需半日时间,骑兵轻松的一个往返,就能给他们送去半月之粮。

  褒城!

  这座不起眼的小城,此时已有汉军驻守。

  只要他们愿意,随时可威胁褒斜道的魏军粮道。

  而兴势围与赤坂围的汉军,也能威胁傥骆道与子午道的粮道。

  此时的司马懿,没有太多选择。

  最好是集中优势兵力,迅速赶走褒城、兴势围与赤坂围的汉军。

  可是,汉军有骑兵。

  他们的数量不是很多,但吃一嘴就跑,着实让人烦。

  临近的汉城、乐城与黄金围,汉军数量仍然不少,让司马懿如鲠在喉。

  攻城,那是不可能攻破的,姜维早有准备。

  隐隐觉得,如果继续围三缺一,甚至撤去围城兵马,汉军仍会守在城中。

  唉!

  此次大举南下,曹叡的目标是攻取阳平关,甚至直捣成都。

  而司马懿的目标,是重创三万汉军并占领汉中,然后汉国长期相持。

  根据汉军的部署,司马懿首先想到的,就是围点打援。

  可正如郭淮所说:阳平关坚固险要,就算猛攻一月也难撼分毫。

  当然,司马懿留有后手:如果“围点打援”失败,还可以佯装撤退,引诱汉军来追,再伺机将其歼灭。

  万万没想到,姜维悄悄调来骑兵!

  “父亲,孩子认为:既然六城难以攻克,我可效仿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把主力大军转屯于咸河口。

  “如此一来,既可居高临下抵御蜀军骑兵,又能持续地给阳平关以威胁,还能确保祁山方向的粮道安全。”

  司马师口中的“咸河”,发源于崇山峻岭,从阳平关的背后,也就是西侧汇入汉水。

  它与祁山道有两处交汇,却无法从祁山道沿此河绕至阳平关的背后。

  因为,它的高低落差非常大,而且是一条旱河——只有夏季暴雨倾盆的时候,才会有山洪经此河汇入汉水。

  想来也是,如果能轻松绕过去,阳平关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

  “屯兵咸河口,确实能避开蜀军骑兵,也能保证祁山道之粮道畅通,可是……”

  司马懿轻叹口气,缓缓摇头。

  十五万魏军攻入汉中,粮草军械的消耗非常巨大。

  要保证军资的足额供应,必须由祁山道、褒斜道、傥骆道与子午道同时运输。

  然而,此时的褒斜道、傥骆道与子午道,粮草运输再难保证。

  秦岭!秦岭!

  魏军的粮草从关中起运,每一条路线都是六七百里。

  如果走祁山道,就要沿渭水而上运至上邽,再经木门道送至祁山,多绕了四百余里!

  一千里的粮草补给线,想想就可怕!

  如果在关中或者淮南,一个人运输粮草,就能保证两到三名兵士所需。

  而千余里的崎岖山道,粮车无法通行,只能靠人力和牛马运输。

  估计十个人运输,也难以保证一名兵士所用。

  本来,为了与东吴两路夹击汉国,为保证十五万大军的粮草供应,曹叡调来十万奴隶与民夫。

  进军之时,兵士自己还携带大批粮草,这才勉强保证初期的基本需求。

  如果褒斜道、傥骆道与子午道被汉军截断,魏军不出三日就要断粮!

  不,三条粮道绝不能被截断!

  而且,魏军必须速胜!

  耗不起,真的耗不起!

  “夏侯霸、王经、毌丘俭!”

  “末将在!”

  “你等各领两万精兵……”

  想到兵马已然不足,司马懿赶紧改了口,“你等各领一万五千精兵,分别阻止褒城、兴势围与赤坂围之蜀军,务必保证我军粮道畅通!”

  “可是……蜀军的骑兵神出鬼没……”

  “嗯?”

  司马懿一声冷哼,毌丘俭赶紧闭了嘴,不情不愿地领命。

  三将离开后,司马懿又派人给费曜和徐质传令,令其彻底围死黄金围与乐城,不惜一切代价尽快攻破。

  汉城方面,由于文钦被汉军擒获,司马懿急调陈泰与石苞前往,同样要求二将全力猛攻。

  各城的消息传来,姜维乐得合不拢嘴:

  阳平关拖住郭淮四万大军,六处据点再拖住魏兵十万零五千,全都在玩命般地攻城。

  就连身边的小徒弟,也在为司马懿担心。

  “师傅,你快要把司马老狗逼疯啦!如果他久攻不克,又将如何应对?”

  “其实,我也没办法应对,还指望着司马懿教我呢!”姜维两手一摊,无奈笑道,“补给线太长,正是我跟魏将军不敢占领长安的原因。”

  姜维刚刚还在“无奈”,马上就变得哈哈大笑,“等魏军攻个四五天,咱的骑兵又可以活动筋骨了,哈哈哈!”

  …………

  汉军只有三千骑兵,能量却不小。

  连续几日,他们要么夜袭魏军营寨,要么袭击各营的运粮队。

  有时候几个据点分头袭扰,有时候合兵一处全力冲杀。

  有时候一路骑兵刚刚离开,另一路骑兵马上就杀来。

  也有时候,连续两三天都没来,却在不经意的时候突然杀到。

  他们没有时间与数量规律,更没有明确目的。

  打得过就多砍几个,打不过就射去一阵箭雨,匆匆离开。

  反正就是各种袭扰,怎么方便怎么来,搞得魏军焦头烂额。

  别说全力攻城了,哪天没被骑兵袭扰就不错了。

  “军师!文将军已经送到,是否要见他?”

  “听说他已有儿子,带他看过南乡城外的石碑吗?”

  “已经看过!”

  “哦?他有何反应?”

  “呃……末将只是听关将军说,他当场就跪了。扒着石碑看了足足半个时辰,直呼军师是“神人”。”

  “那么,他是否同意归降?”

  “他说,只要见到妻子与孩子,他愿为汉国效犬马之劳。”

  靠!

  姜维很是郁闷,不过也能理解。

  文钦年近四旬才娶妻生子,自然要顾及妻小。

  如果他此时投降汉国,家人很可能遭到诛连。

  “他的家人现在何处,是否问过?”

  “他已经说了,在豫州,沛国谯县的老家。”

  谯县?

  幸好是谯县,没有在洛阳为质。

  也对,以文钦的军职和受信任程度,他在魏国仍是可有可无的人,不需要把家人送到洛阳为质。

  就算文钦不提此事,也要尽快把他的家人接到汉国,特别是他儿子。

  谯县嘛,简单。

  带个女人和孩子回汉国,费不了什么功夫。

  对了,还可顺道去一趟山阳,给山阳夫人带封信。

  她虽是曹操的女儿,却也是刘协的皇后,跟刘协一起被贬到山阳。

  听说,她跟随刘协一起在山阳行医救人,造福一方。

  当年曹丕篡位时,她无奈的“扔玺责兄”,还有她“天不祚尔”的控诉,足见她对曹氏篡位的不满。

  不记得“高平陵之变”是什么时候,却能想象那个时候,曹氏族人对司马懿的恐惧。

  也能想象司马懿架空曹氏族人之后,几位曹氏王的无奈。

  反正就一封信,挑拨一下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