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再给刘璿洗洗脑

  吴太后的“气血攻心”,姜维着实没料到。

  太后病薨,国之大丧,有功之臣的升赏,只能再次延期了。

  不过嘛,升官加爵这种事情,姜维并不着急。

  当前最想要的,就是把张表的一百多万亩甘蔗抢过来——再过一两个月就要收割,这事必须得抓紧。

  身为中庶子,给刘璿授课也不能少。

  那家伙最喜欢课,还是兵法与“稀奇古怪”的科学。

  这日,姜维带来一个“崭新”的道具。

  这是一个竹筒,一尺多长,三四寸粗,锯口打磨得非常平整。

  将其装满水,筒口轻轻盖一块薄木板。

  小心地用手摁住,再小心地翻转过来,再小心地缓缓松开……

  为了做这个实验,姜维先后打磨了好几块薄木板,试验很多次才成功。

  没办法,这时代找不到厚纸片,只能用薄木板代替。

  由于准备充分,给刘璿演示的时候,一次就成功——由于水的吸附作用,木板仍然贴在竹筒口,竹筒里的水却没有洒出来。

  如此奇怪的现象,又把刘璿惊得瞠目结舌。

  “先生,竹筒里那么多水,为何没有洒出来?”

  刘璿好奇地伸出手,刚刚碰到木板,哗啦——。

  水马上就洒出来,赶紧后退。

  “先生,这个试验好有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大气压强的作用。

  “咱们能用细竹筒吸起碗里的水,也是因为大气压强的存在。”

  姜维回转身,取来纸笔。

  正要详细解释“气压”的概念,突然听到一阵喝斥,还有求饶和抽泣声。

  扭头一看,原来,是宿卫兵在驱赶几名侍婢。

  “先生,她们都曾是太后喜欢的侍婢。

  “在大将军的建议下,父皇没让她们殉葬,只是让他们去守陵。”

  守陵!

  这种事情,姜维略有了解。

  好像是从西汉起,没有子嗣的嫔妃必须守陵,已经成为一项礼制。

  守陵,不是简单地看守或打扫陵墓,而是把死者当成活人侍奉。

  既要按时打扫陵墓,还要保证墓室内灯火通明,还要供奉新鲜的一日三餐,甚至要在墓前为死者表演歌舞。

  守陵者,如果稍稍稍没有做好,基本就是杀头之罪。

  这不同于“三年守孝”,而是守一辈子。

  所以,很多嫔妃宁可殡葬,也不愿意守陵。

  不管殡葬还是守陵,姜维虽有反对却不想多管。

  主要是,没那能力和影响力。

  唯一能做的,就是给刘璿洗脑。

  “皇子,你可知道姜太公?”

  突然转移话题,刘璿竟然能跟上节奏:“先生说的,可是协助武王伐纣的姜太公?”

  “没错!”

  姜维点点头,继续问道:“不知皇子,是否读过《淮南子》?”

  “呃……大致听说过,那是一本道家经典

  ,由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著。()?()

  “听说,那本书里面有很多深刻的道理,弟子也想一读,但父皇和母后老是要反对。”

  ?想看子未曰的《复兴汉室,从救下魏延开始》吗?请记住[]的域名[(.)]???@?@??

  ()?()

  “你说得没错,《淮南子》中,确实有很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

  “比如,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

  “又比如,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

  “等等,很多很多的道理,都是出自《淮南子》。”

  姜维四下看了看,确定没有“闲杂人等”,于是继续说道:“今天临时兴起,我给你讲个《淮南子》中的故事,这是关于姜太公的故事。”

  姜维嘴里说是“故事”,刘璿却知道是讲“做人道理”,赶紧正襟危坐。

  姜维不禁感叹,在这个时代,不论皇子还是世家大族的后生,全都这般尊师重教。

  也是因为世家公子能够习文习武,才能代代为官。

  而大字不识的普通百姓,只能呵呵呵了。

  “当年,武王平定天下之后,始终惴惴不安,担心诸侯王效仿自己。

  “于是寻来姜太公,请教道:寡人伐纣天下,是臣杀其主而下伐其上也。吾恐后世之用兵不休,斗争不已,为之奈何?

  “太公曰:甚善,王之问也。

  “夫未得兽者,唯恐其创之小也。已得之,唯恐伤肉之多也。

  “王若欲久持之,则塞民于兑,道全为无用之事,烦扰之教。

  “彼皆乐其业,供其情,昭昭而道冥冥,于是乃去其督而载之木,解其剑而带之笏。

  “为三年之丧,令类不蕃。

  “高辞卑让,使民不争。

  “酒肉以通之,竽瑟以娱之,鬼神以畏之。

  “繁文滋礼以飱其质,厚葬久丧以伣其家。

  “含珠鳞施纶组,以贫其财,深凿高垄以尽其力。

  “家贫族少,虑患者贫。

  “以此移风,可以持天下弗失。”

  这几段话,姜维确实引自《淮南子》。

  几乎在一瞬间,就颠覆刘璿的三观。

  《淮南子》,姜维以前从没读过。

  偶尔在诸葛果的木箱中看到此书,细读之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因为他知道,姜太公的这几段“愚民”经典,影响了几十个朝代两千多年。

  “先生的意思是,哦不,姜太公提倡三年守孝,并非出于孝顺父母,而是限制百姓的生育?”

  面对刘璿的疑惑,姜维并没有直接回答:

  “皇子早就知道“国以民为本”的道理,必能理解,百姓是国家之基石。

  “当前,我大汉之国力弱于东吴和曹魏,基根本,正是百姓数量的不足。

  “皇子应该知道,曹魏治下,在籍百姓四百五十多万,东吴治下也有二百多万。

  “而我大汉,目前只有一百二十来万。

  “正因为百姓数量少,我大汉的兵源和税收,始终比不上曹魏与东吴。”

  稍稍整理言词()?(),

  姜维继续说道:“在商周时期()?(),

  就算姜太公?()?[(.)]??%?%??()?(),

  也意识不到“国以民为本”的道理。

  “要让武王的天下长治久安()?(),

  他能想到的办法,只能是蒙住老百姓的眼睛,堵住老百姓的耳朵。

  “引导他们多挖壕沟,多筑城墙,从而耗费其体力。

  “用繁琐的礼乐教化他们,让他们安于本职工作。

  “让他们习惯于小富即安,使其脑袋从清清明明,变得浑浑噩噩。

  “制定三年守孝的制度,以此限制他们的生育。

  “至于各方诸侯,其实也跟百姓一样。

  “另外,还要摘掉他们的头盔,给他们戴上翎毛装饰的官帽。

  “解下他们的刀剑,让他们手持笏板。

  “大力宣讲等级秩序和谦卑退让,让他们没有争斗之心。

  “用酒肉,让他们好吃好喝。

  “用音乐,让他们好玩好乐。

  “用鬼神,让他们敬畏天命。

  “用繁文缛礼,让他们丧失自然天性。

  “用厚葬习俗,让他们置办奢侈陪葬品,从而耗尽其财产,使其没钱征兵犯上。

  “姜太公认为,只要这样做了,诸侯和百姓再不会犯上作乱,足以天下长治久安。”

  “原来如此!”

  刘璿深吸口气,疑惑地摇摇头,“弟子一直以为姜太公是圣人,哪知如此歹毒。”

  “不,姜太公不是歹毒,而是着眼于商末周初的那段时间。

  “其实他的计策很有效,让武王的大周江山,延续了八百年之久。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

  “高祖皇帝建立大汉之后,逐渐认识到姜太公的计策,存在着很多弊端,并且慢慢尝试着改变。

  “就如明帝、章帝、和帝与安帝,都曾下诏禁止厚葬,建议废除殉葬。

  “他们做得并不彻底,但这些小小尝试,就足以让他们成为伟大的帝王。”

  “唉!”

  姜维叹口气,四下看了看,继续“启发”道:“当前的大汉,百姓数量本就不足,兵微将寡。

  “三年守孝,将减少多少新增百姓?少开垦多少粮田?少生产多少粮食?”

  “可是……”

  刘璿点点头又摇摇头,“孔夫子说得不错: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如果不守孝,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难道守孝三年,就报答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姜维笑了笑,继续用姜太公的话“启发”道:“鬼神以畏之,你明白这话的意思吗?”

  “呃,先生的意思是,天下并没有鬼神?”

  “没错!人死之后,就是一堆枯骨。

  “如果真有鬼神,许多作奸犯科之人,为何没遭到死者的神灵报复?”

  “呃……好像,确实是这样。”

  “没错!不论是谁,死后都是一堆枯骨,每个人的父母也是一样。

  “别说在其坟前哭哭啼啼三年,就算哭个三十年,他们也不会知道。

  “三年守孝,并不是真的孝,只是做给别人看罢了。

  “正所谓“生前一碗饭,胜过死后千柱香”。

  “咱们孝顺父母,应该体现在父母的生前,而不是他们死后。”

  注意到张皇后缓缓走近,姜维赶紧把话题打住:“皇子,我今天讲的这些,你自己领悟即可,千万不要跟别人讲,包括陛下和皇后。”

  “哦?为何?”刘璿大惑不解,“先生今日所讲,令弟子茅塞顿开,正准备跟父皇和母后探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