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贵人提携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马蹄疾”“人生得意需尽欢,莫叫金樽空对月。”中了进士之后,那肯定要先享受一下,加上北京的酒家、青楼既多,质量也高,才子佳人,那天生就是一对啊!

  曾国藩中了进士后,成绩又相当优异,那也是年少轻狂了一段时间。不过后来184.年鸦片战争爆发,欧美强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还逼“强大”的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让曾国藩大惊,对他的思想震动极大。

  曾国藩随后收起狂躁之心,决心做一个不一样的朝廷官员。他立志要做孔孟般的大儒,做诸葛亮、陈平那样的“布衣之相”,还要做司马迁、班固、韩愈、欧阳修那样的大学问家。

  为此,他下苦功夫修德读。而且学问也大有长进。也从1838年中进士后,曾国藩在北京苦读苦修行,十几年都不曾回过老家湖南湘阴。大家可能觉得很奇怪,北京到湖南很远吗,现在坐高铁4-5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可那时,还真不是这样。来来回回一趟就要两三个月时间。那几乎就花去了一年西分之一的时间了。咱们现在北京工作、上班、学习的,逢年过节还要回湖南,吃吃家乡菜,比起曾国藩那时来是,真是太幸福了。

  而且正是由于曾国藩的努力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进入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法眼。虽然是满人,但是穆彰阿却是属于唯才是举那种类型,他很欣赏曾国藩的才华,曾国藩也趁势拜倒在穆彰阿的名下,成了他的得意门生。在清朝的时候,这种门生关系十分重要,类似于我们如今,为什么很多领导都要去高校“镀下金”,比如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复旦大学金融学硕士、中山大学管理学博士等,这同清朝的时候,是一个道理。

  你有了这层身份,到时候大家有了联系,就可以师兄弟自居,聊起来也更方便,到时候整合各种资源和各种关系。所以说,人要飞黄腾达,提拔提拔,一样也不能少,既要自己努力,又要遇到贵人,一样也不能少。

  进入穆彰阿的法眼,成为得意门生之后,曾国藩的仕途进入到了“快车道”。1839年朝考,曾国藩列朝考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亲自提拔其为第二名,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这个庶吉士是短期职位,由进入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的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看到这里,你就明白了,有潜质者,谁说了算,你不能自己向皇帝介绍自己有潜质啊,因为你这个职位很重要,你是近臣,相当于如今的国务院或者是中央政策研究室的干部。

  而且看到没有,还可以起草诏书,为皇上讲解经籍,这是多么重要的职责,这是多么神圣的使命,能是一般人当的吗?可皇上并不了解啊,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推荐,对了,就是这些进士的老师推荐。还好曾国藩有位权重一时的老师穆老师。穆老师就在道光皇帝面前说,“这个曾涤生(曾国藩的字号)水平不错的。”

  有了这句话,曾国藩就算是混出来了。千万不要小看庶吉士,举个例子,你们就明白,庶吉士有多么重要了。明代的翰林为政府储材之地,明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什么意思?大家知道,普通百姓要走上仕途,一般是乡试,即考秀才。中了秀才后,才参加省试,考中了就是举人。而当了举人,才有资格去北京,参加会试,既考进士。

  这一路上考试下来,过五关斩六将,中进士的平均年龄大约在38岁左右,人都进入中年了。好了,你要成为庶吉士,还要考试,成绩不但要优秀,还得有人推荐。而明朝时就要求,进入内阁,必须进士--翰林--内阁,一条完整的流程图。

  因此明清时,把庶吉士称为“储相”,既相当于候备相,当然我以为这有点拔高庶吉士的地位了。不过话说回来,能够成为庶吉士,都有机会平步青云,大名鼎鼎的明朝万历内阁首辅张居正,即是庶吉士出身。清朝的汉人大臣中,很多也是出身翰林庶吉士。对于这些历史,曾国藩非常清楚。一条金光大道在向他招手了。

  但是鸦片战争后,清廷的羸弱,当时曾国藩只想留在北京,一步一个台阶,在老师的护送下,尽快升起来。事实证明,曾国藩之后,提拔也确实快,1843年,32岁的他,就受命为西川乡试正考官,相当于如今教育部的处长一类的官员。当年8月,因为表现出色,补授为翰林院侍讲。这就己经是从西品了。12月,曾国藩充文渊阁校理,正西品。

  在185.年的时候,让当时在穆老师的护送下,曾国藩还不到4.岁,官己至礼部侍郎,相当于是今天的副部级干部了。完全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明星。可以说,曾国藩继续呆在北京城,经常可以接触到皇上,还可以时常与老师、朝廷重臣们坐而论道,前途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