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诶,卖鱼的

  第九章

  昨天那场雨下到半夜才停。

  今早一家人都顾不上吃早饭,天蒙蒙亮就拿着簸箕筛子和竹筐往田里赶。

  一夜过去,田里又存了不少的水。

  家里的几个汉子脱了草鞋,挽起裤腿下了田。

  “小心着点,别踩着稻子了。”苗桂花叮嘱道。

  “晓得。”唐成河应道。

  老大老二和各自的媳妇儿去另一块田,唐成河夫妻俩带着老四老五老七在这块田。

  父子三个分两头往中间赶。

  苗桂花和唐玉惠就拿着簸箕站在田坎上弯腰捞那些漏网之鱼。

  一家子忙活到了半下午,才算是把所有田里的鱼捞了个七七八八。

  “爹,现在天黑的迟。我去问潘叔借他的小毛驴,咱们把鱼拿些去镇上卖了吧。”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属于这个地方的田假。所以唐文风这段时间都不用去上学。

  唐成河想了想,点头:“行,你快去快回。”这鱼多了也没地方养,一晚上过去肯定会死一批。

  看他同意,唐文风立刻掉头跑去潘瞎子那儿借驴。

  潘瞎子骂了句臭小子回来给租车钱,就把在驴棚里吃草料的小毛驴牵了出来,拴上板车。

  “这驴倔,不听话也别打狠了,要不然发疯我可不管。”

  “知道了知道了。”唐文风早在他这儿转悠熟了,这驴只斜眼看了看他就乖乖跟着走了。

  搬了四个木桶和一个大盆的鱼上板车,父子两个赶着驴车往镇上去。

  进了镇子,太阳才刚刚下山,天色还亮堂着。

  “爹,咱们不去集市。”

  镇上有专门规划出来摆摊的集市,门口有收市金的衙役。想要进去卖东西,交四文钱,衙役就会从一个木箱子里拿出来半块用墨描了刻字的小木牌。等到卖完东西出来,手里的小木牌能和衙役那边的另外半块对上,就可以离开了。如果对不上或者遗失了,那不好意思,得多交三十文罚款。

  “那去哪儿?”唐成河看着小儿子。

  “咱们去民居那边叫卖。”唐文风打量着街道。这次时间太短,来不及了,下次大集得来一趟,看看有没有什么能够让他赚点钱的营生。

  唐成河皱了下眉,还是决定听儿子的。

  镇上一共有东西南北四块民居住地,东南两块大多数是家境富裕的人家。北边稍次,西边则更为穷困。

  唐文风直接让唐成河赶车去的南边民居。

  这边的巷子都显得开阔些。

  唐文风清了清嗓子,扯开自己嘹亮的嗓门儿。

  “鱼嘞,刚捞的稻花鱼,新鲜着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一斤只要十文!煎炒烹炸炖煮样样行嘞!”

  唐成河见了鬼似的盯着提高嗓门儿边走边叫卖的儿子。一斤十文钱?!这又不是什么稀罕东西,有人买才怪了!

  他刚升起后悔听儿子来这边叫卖的念头就见一户人家的后门打开,里头探出来一颗头,看样貌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

  “诶,卖鱼的,我家少爷差我问一声,稻花鱼是什么?”

  唐文风笑眯眯的说:“在稻子快要抽穗儿前把鱼苗放进田里,等到稻子抽穗儿的时候,风一吹,那些花落进水里,就成了这些鱼的口粮。期间啊,这田里的水还要经过八蓄八放,保证水不会变质。这样养出来的鱼,就叫稻花鱼。”

  小姑娘脸蛋圆圆的,听他说完眼睛睁的大大的,悄悄往旁边看了眼,又问:“变质是什么意思?”

  唐文风道:“姐姐定见过那养在鱼缸里的水,日子久了不换,那味道......”他皱起脸,抬手在鼻子前扇了扇,“咦~”

  “你这人可真有意思。”小姑娘咯咯的笑了,捏着绣帕的手一指板车,“家里人多,称三十斤。”

  “好嘞!”唐文风拿了个筐子装好鱼,拿着称走到小姑娘面前称了称,称完又往里多放了四条,“这筐子也有重量,就多给四条补上。”

  小姑娘从挂在腰上的小荷包里拿出来半两碎银,笑着接过来:“不用找了。你在这儿等着,我去把鱼放了还你筐子。”

  “谢谢姐姐。”唐文风叫的特别顺口,一点儿也没有不好意思。

  从这里离开后,唐成河还有点恍惚。

  往年他们也会来镇上卖鱼,这些鱼也很受欢迎。但顶了天也就卖四五文一斤,两三文的都有。

  毕竟这些鱼是从河里捞的鱼苗,没花钱,倒进田里就不管了,属于天生天养。再加上不如猪肉解馋,除开手头宽裕的,平民老百姓愿意掏钱买的不多。

  所以唐成河是做梦都没想过能卖这么贵!要知道猪肉才十二文到十五文一斤。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陆陆续续有人叫住他们,不过再没有第一户人家那么大手笔。多的买个十来斤,少的买个三四斤。

  但这一片住的人多,还没走完,带来的鱼就卖完了。

  远远听见叫卖开门等着买鱼的书童和木盆剩下的最后两条鱼大眼瞪小眼。

  “怎么就剩两条了?”他家少爷爱吃鱼,听见从来没听过的什么稻花鱼,差使他出来多买几条呢。

  唐文风眨眨眼,指着那两条鱼:“实在不好意思,这两条就送你吧。”

  “你明个儿还来卖吗?”书童问。

  “来。不过明天不来这边了,去集市那边。你要是想买,就去那边吧。”唐文风把鱼捞进筐里,连筐带鱼递给他,“筐送你了。”

  “不能白要你的,不然该被我家少爷念叨了。”书童一手抱着筐,一手伸进怀里摸了摸,摸出来十个铜板给他,“明儿我要是来晚了,你记得给我留几条。”

  “行。”

  赶着车从民居出来,等出了镇子,天色已经灰蒙蒙的。

  “卖了多少?”唐成河有些激动,“我瞧着起码得有二两银子吧。”

  唐文风喜得眉开眼笑:“一共二两四钱又七十文。”

  唐成河赶车的手一抖,家里可还有好些鱼呢。照这个价卖,还能得二三两银子。

  “你这孩子,胆子咋就这么大呢?敢叫这么高的价。”他忍不住感叹。

  “老话说的好,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唐文风笑着把钱收好,“再说了,我说的都是实话,又没唬他们。咱卖的是一个真材实料。”

  唐成河听不懂他嘴里的有些词儿,但不妨碍他觉得儿子厉害。

  父子俩到家的时候天已经彻底黑了下来。

  两人把木桶和木盆从板车上搬下来,唐成河去潘瞎子家还驴车,家里没有驴棚,没地儿拴。

  唐文风将一大袋铜板扔进木桶,拎着进了家门。

  苗桂花他们一直没吃饭在堂屋里等着,看见他回来,忙问:“鱼卖完了吗?”

  唐文风将拎着的木桶放下,点头:“卖完了。爹还驴车去了,剩下的木桶木盆还在门外头。”

  唐文光拍了下老二,两人出门把桶盆拿进来。

  “都卖完了?”崔梅花啧啧两声,“得有好几百文吧。”

  唐文风将桶里的布口袋提起来:“都在这儿。”

  苗桂花婆媳三人傻了眼:“这里头全是钱?”

  “啊。”唐文风强忍着得意,“没几个给银子的,大多是铜板。忒沉。”无形装逼的感觉真爽!

  苗桂花接过布口袋的手都颤了颤,这份量确实够沉的。

  “娘娘娘,快数数,快数数多少。”崔梅花激动的恨不得自己来。

  “别催别催。”苗桂花将钱全倒在桌上,一枚一枚仔仔细细数了起来。

  唐成河还了驴车回来,她才将将数完。

  看见老妻那不敢置信的模样,唐成河直接将自己先前的震惊忘了个干净,笑话她:“瞧你那没见过世面的样儿!”

  苗桂花呸他一口,笑道:“谁家卖鱼能卖这么多,我可不就是没见过世面。”她摸了下小儿子的脑袋,“风哥儿真厉害。”

  唐成河提起水壶倒了碗水喝下,给他们说唐文风的卖鱼事迹。

  他话说的平铺直叙,但架不住有捧场的。唐文祖和崔梅花听的是一惊一乍的。

  沐浴在家人齐刷刷的火热目光中,唐文风有点想逃。他脸皮再厚也有点撑不住了。

  “那咱们明天也继续卖十文一斤?”苗桂花问。

  唐成河看向小儿子。

  唐文风摇头:“这些鱼留到明天就没这么新鲜了,得降一点。另外,那些翻了肚皮的,还得继续降。”

  崔梅花听得心疼死了,降了价那得少赚多少银子啊?

  她忍不住说:“早知道今天一起拉到镇上卖了。”

  “卖不完的。”唐文风道。

  苗桂花不高兴:“就拉去的那些都这个时辰才回来,你是想他们父子俩在镇上过夜?”

  “我就是那么随口一说。”崔梅花嗫嚅着,“没别的意思。”

  苗桂花敲打道:“谁要是嫌价低了,就自己去卖。没得老头子和风哥儿出了力到时候还落了埋怨。”

  崔梅花彻底不敢吱声了。她哪有小叔子那胆子和嘴皮子啊。

  苗桂花也不是不依不饶的人,见状也不再多说。

  她给自家老头子和小儿子各数了三百文推到他们俩面前:“你们两个今天卖鱼辛苦了,这是你们的辛苦钱。”

  剩下的一两八钱她分做三份:“这里的钱没老三的份儿,咱们一人六百文。余下的七十文给老大家,你们多个孩子。”

  徐香草脸上露出笑来:“谢谢娘。”

  崔梅花虽然心里不满,可却比谁都快的把钱搂进怀里。往年的鱼卖不完不说,他们也得不到几个钱。

  没有分家,钱几乎都攥在婆婆手里。别说六百文,就是六十文都少见得很。

  苗桂花挥手:“把各自的钱都收收,收好吃饭。”

  天气大,菜冷了也不碍事,不用重新热了。

  一家人挨挨挤挤坐在桌边,就着还热乎乎的野菜粥解决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