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2章 敲了一记警钟

  秦向河笑出声。

  如果刘庆来单是去大猛家,再“顺路”,也经过不到这里。

  整个绕了个大弯子。

  当听是为这件事,他稍稍迟疑,“庆来叔,大猛他们对这个有没有意见?太麻烦的话,还是算了。”

  “敢有意见!”

  刘庆来眼睛一睁,摆出了村长架势。

  待见秦向河认真的,他便回道,“你放心。对于往东头迁,大家都支持。而且,还是在研发大楼不远,专门划一片地,到时工厂一上下班,他们不美死了……”

  “这样吧。”秦向河接过话。

  想了想,他才接着说,“由工厂出钱,在大楼旁边铺一路,建两排商铺,他们这些人,到时按面积赠送。剩下商铺,由厂里和村里共同持有,以后有人想到那边开店,就直接租店面就行。也省得把房子盖得乱七八糟,还不容易打理……”

  “这办法好。好,不愧是大老板,就是有见识。你等等,你等等……”

  刘庆来越往下听,眼睛越亮。

  忽地,他一拍大腿的打断秦向河。

  先没口子夸了一通,后将别在上衣口袋的钢笔取下。

  又冲院子里吆喝。

  让门内探头探头的大林子拿张纸,再搬两张凳子来。

  待和秦向河坐下,他拿起纸笔,作势道,“好了,你接着说,我记一下。这办法太好了,我这榆木脑袋,一点不会转弯!”

  其实。

  秦向河所描述的,就是城市商业街的简缩模式。

  见刘庆来郑重其事,他也便认真思索了下。

  后,继续往下说,“那条路两边都是商铺,平时,肯定也要人管理下秩序,最好像城里那样,卫生什么的都搞一下,干干净净的,大家以后也喜欢往那边去。至于管理上的费用,就从之后店铺租金里出,若还有剩,再由厂里和村里平分……”

  “啊。”刘庆来惊讶,不好意思的问,“村里也分钱?路是厂里给铺,商铺也是厂里给盖,村里再去分这个钱……不太好吧?”

  “我估计,最后就算能分到钱,也没多少。厂子建在这边,村子还给安排那多人手每天巡逻什么的,有点钱在账上,以后也好分配。”

  秦向河一笔带过分钱的事。

  随后又说对这条“商业街”的具体畅想。

  等把方方面面能想到的,全倒腾出来。

  刘庆来才收起纸笔,难掩激动兴奋的往西头大猛家跑去。

  这事。

  秦向河是昨天回来,吃完饭时,才听刘庆来和大哥提到。

  半个月前。

  一群外地来拉货的。

  将车停厂里装货,他们就出来溜达,后,自然而然就进了村头东。

  现如今,大猛家那一片。

  不光大猛家的小卖部改成了大商店,并带批发业务。

  周边另开了不少店。

  什么卖卤菜、卖鞋子的、修车修鞋的……

  甚至还刚开了两家卖小吃的。

  别以为在农村,就没人买了。

  在厂里上班,尤其是年轻的那些,上下班了,有的还特意到这两家小吃店吃东西。

  当然,光顾最多的,还是来厂里拉货的司机以及跟车的那些人。

  先前提到那几个拉货的。

  一是对村里能开那么多商店,感到新奇。

  二来,也是有点饿了,他们外地人,又不能去别人家里讨吃的。

  厂里食堂,也对外卖吃的,但不到点是不开门的。

  于是,几人就去了其中一家小吃店。

  点了一桌子烧饼胡辣汤之类。

  中途,因为倒一碟醋,和邻桌起了冲突。

  推推搡搡中,有两人竟随身携带着三棱刀,片刻功夫,店里就倒下了好几个。

  亏村子里一直有巡逻队,大猛听动静去路上给喊来。

  十几个人这才将那几个拉货的给制服。

  之后便是伤者紧急送去医院,而持刀伤人的,也被扭送去了县城公家。

  闹这种矛盾的,去年,也曾零零碎碎发生过几次。

  但大家都是出门在外,加上村里有戴着晃眼袖标的巡逻队,最后基本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万万没料到,这次会闹的如此严重。

  这次的事,却也给刘庆来敲了一记警钟!

  起初,大猛家小卖部,去的都是村里人。

  等店开得多起来,也都周边几个村的工人,没觉得有什么问题,毕竟全知根知底。

  渐渐,那些每日往来拉货,以及来工厂洽谈生意的外人地,让刘庆来有点不放心。

  虽然这些人活动范围,仅限于村东头这一片。

  可秦向河一大家子,尤其是俩孩子,会常来小卖部这边。

  关键,平时在村子里玩,也常常经过附近。

  刘庆来于是就找秦广山商议。

  决定将村东头小店,包括大猛家的,都搬去研发大楼旁边。

  而等在电视上,看到白云广场和向鹿之家的发布会新闻,更是一刻都等不了,连夜去做大猛那些人的工作。

  这在秦向河看来,绝对是好事。

  对东头那些店,也是如此。

  再往东,出村子。

  是那栋研发大楼和三家工厂,工人加大楼里研发人员这些,差不多千把人了。

  最关键,这些人工资,可比城里工人还高。

  开始手头紧巴巴的,个个都还攒着不舍用,下班经过大猛家商店,买点零食啥的回去,都会被数落。

  现在。

  顺路给家里老人孩子带吃的用的,甚至买些卤菜改善下生活,都习以为常了。

  这样的“生活习惯”,商店若开在靠近工厂的研发大楼旁,加上也便利来往拉货的外地人,生意只会更好!

  好是好。

  但毕竟是刘庆来“强制性”。

  秦向河觉得,还是要跟这些人,将前景讲清楚的好。

  另外,厂里这边,过后做些补偿,铺建商业街。

  随着此前设想,那边将构成一座大型工业园区。

  如此一来,这条商业街日后会更热闹繁华。

  当然了,对秦向河而言,最大好处,是村子里以后外地人进出少了。

  刘庆来也能更好安排巡逻工作。

  最最主要的,是让家人在村里住的更安全,更有保障。

  他准备之后再和刘庆来谈一谈,把巡逻队壮大些。

  也会让林四丫做些安排。

  如,安保公司派几个人来,以茅塘小学门卫、体育老师这类身份,待在村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