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建议贾兰进国子监

  贾环产生了先前的那个念头之后,就跟着贾兰一脸认真地道:

  “兰哥儿,如今你的文章虽是写得还可以,不过风格样式还是太单一了,如此下去,恐怕无益于乡试。

  乡试考官们偏爱的文章风格各有不同,你得需要多接触其他老师的文章学问,这才可以从容面对乡试!”

  “三叔,那侄儿该如何做才是?”贾兰问道。

  贾环倒是没急着回答,喝了杯茶水才若有所思道:“如今我该教给你的也差不多都教完了,你去国子监里学习吧!

  那儿有许多博学大儒,你可以从他们那儿学到更多的东西,也能弥补你如今文章上的单一风格了。

  而且那儿优秀的学生也有许多,你也可以同他们多交流,从而找出自己文章的不足之处,也可以同他们相互竞争。

  想来也比你一个人在家里闭门造车好些,也不会感到一人学习太过于无聊,同时也可以增加乡试取中的机会……”

  闻言,贾兰大有所悟,说道:“三叔教诲的是,侄儿这就回去和母亲商议,然后再来回明三叔!”

  闻言,贾环点了点头道:“嗯,去吧!”

  得了建议之后,贾兰就屁颠屁颠地往荣府大观园而去。

  贾环这番建议其实本身也是为了贾兰好的,国子监相对于那些地方县学、府学一类自是要好上许多的。

  里边有许多的博学大儒教授着知识,而且里边的老师都是从那些优秀的进士中选来的,学问绝对不差。

  国子监也是整个大周王朝里最好的学府,是很多寒门子弟都梦寐以求想要进去读书的地方。

  寒门子弟若是想要上国子监读书可难了,他们一般得从县学、州学、府学里边通过岁贡选出来,每年名额也就一两个。

  那些通过岁贡的基本上都是秀才中的佼佼者,陆铭义就是岁贡选到国子监里读书的。

  那些达官显贵的子女就不一样了,想上国子监学习还是很简单的。

  贾政是京官,自是可以直接送一子女去里边读书的,除此之外就捐些钱也是可以进去读书。

  当然国子监也是将那些学渣和学霸分开来的。

  贾兰回到大观园后,就将贾环的话给李纨说了一遍。

  李纨听说了之后也是有些蠢蠢欲动的,她父亲就是前任国子监祭酒,她自是明白去国子监里边读书的好处。

  只不过贾兰也一直没有离开她过,她也担心贾兰去了那儿读书太苦。

  国子监一般正月底就开始开学了,直到腊月才放假,这一去就是一年的时间呢。

  而且放假的时间每月放一两次,每天满课,还有月考,甚至比现代学习还要更变态些儿,真真不要太辛苦。

  大周朝的监生基本上都有很多补贴的,所以没田假,倒是有授衣假。

  “兰儿,你真的想好了,不怕进里边吃苦吗?”李纨问道。

  “母亲,儿子不怕苦,儿子就怕不能考取功名!”贾兰坚定说道。

  闻言,李纨的眼角也挂上了泪珠儿,心中自觉这个孩子是懂事得让人心疼。

  “母亲就同意儿子去国子监学习吧,儿子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贾兰又说道。

  闻言,李纨想了会儿还是点了点头答应了下来。

  得了李纨的允许,贾兰也高高兴兴又来了贾环的宅院一趟,也将事情告诉了他一番。

  贾环听闻了他的话,道:“既是你母亲同意了,那到时候我给你安排进国子监里去吧。

  国子监中有我的同年在那儿任教,到时候也好叫他们照管着你些。

  去那儿的一应费用也不用担心,三叔也给你安排了。

  老爷那边的话,三叔和你一块去说,你也不用担心什么的!”

  “那侄儿就多谢三叔了!”贾兰说着,忙躬身跟贾环行了一礼。

  待二人又说了一回话,贾环和贾兰也来到了荣府这边。

  其实贾兰一个人去就行了,之所以贾环要过去,不过就是想着让贾政也逼着贾宝玉一块儿去国子监读书罢了。

  贾环二人到了贾政处请了安,贾环才道:“父亲,儿子想送兰哥儿去国子监里读书!”

  闻言,贾政倒是来了兴致,但也有些疑惑道:“缘何要送他到那儿去呢?”

  “儿子如今该教给他的也都教了,就怕他只学着儿子的风格做文章,到时候可能会让不同风格的考官们不喜,那就难以得到好的名次了。

  所以儿子想让兰哥儿进入国子监多学学其他大家的文章学问,也能面对着不同的考官。

  而且国子监中也有许多大儒,让兰哥儿多接触些也有益于他文章上的进益。”

  听闻了贾环的话,贾政也觉得有道理,但是一想到那边的学习环境过于艰苦,还是有些心疼这个大孙子。

  贾政也感叹道:“国子监倒是个学习的好地方,只那边就是苦了些儿!”

  闻言,贾兰道:“爷爷,孙儿不怕苦!”

  贾政看着贾兰的这般态度心内也自是满意,不过他倒是又想到了什么。

  于是说道:“只不知你如今的学问如何了,若是分到了正义堂和广业和崇志三堂,倒是也无益处。”

  国子监有六堂,贾政所说的三堂就是学渣进去的三堂,其余修道和诚心二堂却是中等的,率性堂是最佳的。

  没待贾兰回答,贾环倒是先说道:“父亲,兰哥儿近来倒是也大有进益的,想来应该能进修道、诚心二堂学习。

  父亲若是不放心,不如当场出题让兰哥儿做出文章来检验如何?”

  闻言,贾兰也道:“请爷爷出题!”

  闻言贾政点了点头,拿起了论语翻看后,也写下了题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贾兰看了眼题目,当即便在桌案上奋笔疾书写了起来。

  贾环和贾政倒是在一旁边喝着茶便等着。

  贾环之所以如此,不过就是先让贾兰打个样,好让贾政一会儿去叫贾宝玉来做文章。

  贾宝玉那边的事情,贾环自是从买通的那些下人们处得了消息的,他和他那个举人老师从来就没有认真地学习过。

  一会儿他要是过来做文章,准能露馅,到时候恐怕高低也得被贾政逼着跟贾兰一起去国子监念书去了。

  到时候他不在家,那黛玉就好娶走了。

  不过半个时辰,贾兰便将文章做成了。

  这个题目先前贾兰也做过,贾环也给他改过、讲过,所以他也有更深的见解,因而写起来倒是不费工夫。

  贾政拿起一看,顿觉不可思议,文章倒是真真写得又好又快呢。

  破题、承题等皆是没有任何的问题,而且句句皆是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多余,见解亦是深刻,文章还极为美观。

  看罢,贾政感叹道:“好,写得好啊!”

  对于这个大孙子,贾政从来不吝啬赞美的,这就是隔代亲的好处。

  “依照如此,去修道和诚心二堂自是没问题的,只是国子监学习规矩甚严,只怕是苦了他!”贾政想了下又说道。

  “父亲,儿子觉得苦些儿也好,人活一世,不经历些风雨苦楚,岂能有坚毅之态笑对人生。

  儿子在西南以命相搏立下先登之功,也不过是封了个轻车都尉罢了,想来宁荣二公当年是经历了如何困难才能挣得的国公爵位。

  我们这些子孙辈的大多数人白白享受了这些富贵,却挣不得半点荣光回来,实在是有愧于先祖。

  之所以如此,儿子觉得皆是因为我族中子弟忘了祖宗发迹之初的辛苦创业,儿孙皆成了怕苦怕累之辈,才致使毫无进益。

  倘若有先祖一半的德行,想来我们二府也不会沦落至此。

  如今儿孙之辈欲要力挽颓败之势,皆需在苦中历练,方能有所成就……”

  听完了贾环一番慷慨陈词,贾政大受触动,他也自觉有些愧对于列祖列宗的恩德。

  于是待贾环他们走进后,贾政在屋子内跟着丫头们道:“传宝玉来!”

  那丫头听了,赶忙去怡红院那边传唤贾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