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殿试

  殿试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最后阶段的科举考试了。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安排等与先前的乡试、会试都不同。

  考试的内容也只有一道策问题,当天考完,当天交卷走人,四五天后发榜。

  其实这古代的科举也并非一味的追求死读书,统治者也极为注重考生的见解和思考,还有处理事情的能力等。

  要不然怎么会把这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安排成策问呢。

  后世里有些偏激的人将其贬低得一文不值,其实只是没有真正去了解罢了。

  古代的科举制度从开创到不断完善,给人类文明带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绝对是利国利民的最好政策。

  这日正是殿试开启的日子,贾环和陆铭义以及顾严等天未亮便早早在午门前候场了。

  贾环他们也是有自备折叠桌椅等考具什么的。

  因为朝廷有些时候不给桌椅,或者给的桌椅太差,有些奇葩的时候还会让贡士站着写字。

  待时辰一到,点名领卷,便由鸿胪寺的官员引着贾环他们这些贡士从左右掖门进入。

  贡士入场,旁边还有校尉帮忙拿着各种考具等物品入场。

  贡士和校尉并不同列的,不过可以用腰牌作为凭证,之后也都能找到相应的位置。

  殿试没有像乡试和会试那样的严格的检查,但是如果被查出来,会直接革除进士资格,当然也还有其他的惩罚!

  通过了会试,高低也都是进士了,殿试也只是对于这些贡士进行一个重新的排名罢了。

  不会因为殿试考太差而被淘汰,因而作弊的人倒是少了许多。

  贡士参加殿试还有茶水等可以饮用,当然千万不能多喝,因为在殿试中可不能上厕所的。

  而且皇宫里也不为大臣什么的准备恭桶。

  一般的大臣都是在自己的马车或轿子内准备恭桶之类的,下班出宫后便可以在马车或轿子内解决了。

  没多时,贾环等一众贡士便由鸿胪寺的官员引到了保和殿外的丹墀(chi,台阶)上按照会试名次排列成两队。

  单名的在东边,而双名的在西边。

  贾环和顾严都是单名,所以在东边排列,而陆铭义则在西边。

  殿试考试的地点不定,有时在殿内,有时在殿外。

  因今儿天气还算不错,所以今科殿试在殿外举行,若是遇到刮大风下雨之类的才搬到殿内或者两边的屋子里去。

  头一次进皇宫,贾环他们这些贡士都是极为好奇的。

  不过皇宫规矩森严,贾环他们也没敢随便乱看,只是用着余光扫视着周围。

  除了他们这些考生之外还有许多的身着礼服的王公大臣们都立在丹陛内外。

  待诸事安排妥当,仪式便开始了,击鼓、作乐,正兴帝在保和殿升座。

  接着便有大学士便从保和殿内将策题捧出交予礼部官员,礼部官员跪接,又将策题设于丹陛黄案上。

  礼部官员举着黄案从殿前左边下至丹墀上,再将黄案立于御道中间。

  有些人可能担心看不清立在御道中间的策题,这其实不用担心的。

  策题早在昨日便已经刊印好,会发放给贡士们的,这只不过是个仪式罢了。

  接着一众王公大臣还有大小官员和贡士等便向正兴帝行礼。

  礼毕,皇帝回宫,读卷官各自进入所司房内,余下众官员除了王之外都退了出去。

  贾环也远远的看见了忠顺亲王等在那儿充当监考呢。

  北静郡王没来,因为贾环和陆铭义在他府上求学过,因而需要回避。

  按理说,贾环与忠顺亲王也有私交,但是这鲜有人知,倒是不用避讳。

  接着礼部的官员便给贾环等贡士散发试题,贾环等贡士拿到试题后又是行礼什么的,这才开始坐在位置上作答。

  当然也不是每次殿试都是这般隆重繁琐,有些时候皇帝要是不来,或者因为遇到什么国家大事,那基本上一切从简。

  这次的试题是正兴帝亲自命题的,题目倒是有一大长串,大概几百来字。

  总结来说,大致可以分为戍边、吏治、筹饷,治河四个部分。

  这题目算少的,有些时候皇帝心血来潮还会整上个上千字的题目,比贡士作答的字数还多,那看得老费劲了。

  贾环认真看过题目,先在试卷上写上个人履历,里边有年龄、籍贯、某年举人中式,某年会试中式,当然还要写上祖孙三代的信息。

  单单这些信息就占一页纸张。

  待思考了会儿,贾环这才开始起草文章。

  至于戍边,贾环的对答是除了寻常的军事政策之外,贾环还在政治、经济,教育,法度等方面都提出了建议。

  至于吏治,这可是麻烦的问题,贾环提出的是健全法度、设立有司监察,秘折举报等制度。

  能提出筹银,看来正兴帝近来还在为银子发愁呢。

  在筹银方面,贾环提出的是重农兴商、兴办国有商行、改革商税、对外贸易等政策。

  当然贾环没敢把雍正朝的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还有摊丁入亩给提出来,毕竟这些可是触及读书人和众多官员的根本利益。

  而治河的方面,贾环提出立法监督,以及重防范、兴水利等建议,并建议将河道治理纳入地方官员政绩。

  贾环知道这个时代的局限性,因而尽量贴近这个时代官员能接受的度来写。

  毕竟太过于标新立异绝对不是什么好事,而且贾环的提出的这些制度还有可能触及官员们的利益,因而他也尽量的去规避掉。

  作答完毕后,贾环到左庑阶下交卷,便退出了考场。

  出了皇宫,贾环终于松了口气,坐上了马车便和淑悦钱槐、赵国基他们回去了。

  顾严那边自有马车接送,贾环倒是不必等他。

  至了晚间,基本上所有的贡士都出来了,有些写不完的也不让再写,会被直接排入三甲进士之末。

  这日考完,第二天读卷官便开始阅卷工作。

  殿试阅卷不分主考和副考,一律都是读卷官,一般皇帝会安排十个一二品的大臣作为读卷官。

  阅卷的方式大致类似是轮流评判给分,最后根据总分数来判定排名结果。

  读卷官和监察的王公大臣从开考的前一天开始便要一同在宫里吃住几天,直到阅卷工作结束。

  阅卷的工作也是十分严谨的,有一系列的规定来防止舞弊。

  阅卷的评判原则是以文为重,但也有些读卷官比较偏向于书法的。

  至于书法方面,贾环自是有好好练习,因而也不必太过于担心。

  一般的情况下,阅卷工作两天就结束了,毕竟今科的贡士也就三百人而已。

  阅卷结束,同会试和顺天乡试一样,需上呈现前十名贡士的弥封答卷让皇帝钦定名次。

  这日,正兴帝正在中和殿里亲自批阅前十名贡士的卷子。

  当然也可以由读卷官依次读卷,不过正兴帝比较勤政,因而自己看。

  待当他读到第七份的时候,发现文章内的政策建议深为符合他的心意,当下一阵欣喜不已。

  这一份试卷的文字上不及那前几份好,但文章见解深谙实务,所提之策皆是针对时弊,且有理有据,有极大的施政参考价值。

  待又看完了其他试卷,正兴帝也钦定了名次,随即叫人拆了卷子上弥封。

  拆开第一卷的时候,正兴帝发现竟然是贾环的名字,心下一喜。

  当然正兴帝也并不意外,毕竟之前的顺天乡试和会试里,贾环的名字也都出现在前十之列。

  待拆完了其他的试卷,众人看到第二卷是名为章维城的贡士的,第三卷是陆铭义的,第四卷赵瑜轩……

  见皇帝钦定了贾环为状元,读卷官大学士程石潭道:“陛下,贾环乃荣国公之后,又系贾贵妃之弟。

  倘若赐其一甲第一,不免有些太过恩宠之嫌,恐天下寒士会有怨言呐!”

  闻言,正兴帝向着旁边的忠顺亲王询问道:“忠顺亲王觉得呢?”

  忠顺亲王自是知道贾环的底细,也觉得钦点其为状元也算是实至名归,而且正兴帝三年前还欠了贾环一个人情呢。

  想了下,忠顺亲王道:“臣弟觉得并无不妥!”

  闻言,正兴帝正色道:“朕一心为公,以文取士,纳天下贤才而用之,自是问心无愧,何惧天下流言。

  何况贾环文采斐然,所提之策皆有实据,亦可堵住悠悠众口,若让朕违心迎合天下人而另赐名次,绝无可能!”

  见正兴帝话语坚定,程石潭随即话锋一转道:“陛下一心为公,为国举才,不避亲疏,实乃圣明之举,老臣为刚才所言实感惭愧之至!”

  正兴帝道:“仲廉不必如此,你之所虑也有道理,然我泱泱天朝,选贤举能若不为公,岂不违背圣人之理,更有愧于天下苦读之士……”

  待正兴帝说毕,一众大臣在殿内齐声道:“吾皇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