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景啸摆了摆手道:“蒲先生天纵奇才却身世坎坷,我们唐氏一门世代习武,若不是机缘巧合哪里能得蒲先生的青眼?承蒙他不弃,在我唐氏一族尽心教习子弟近二十年,我唐氏竟无力护他周全,任他受胁迫自尽而亡,我心中实在过意不去,这三日的灵定是要守满的。”
唐无衣闻言心中更加悲戚,如万蚁噬心,满腔悲愤却不知向着谁发,只得跪在唐景啸身后一起守灵。闻韬见状知道唐无衣心中不好受,他虽不是蒲先生的弟子,却也和蒲先生朝夕相处一年有余,在他心中蒲先生早已像家人一样,于是也默默跪下,灵堂前三人披着丧服,灵堂上的香烛一点点耗尽,似是闪着盈盈的泪光,烛光照在三人的脸上,谁都没有说话。初夏的夜风本是闷热难耐,此刻chuī在三人身上,衣带轻轻飘dàng,三人心中皆是冰窟一般的凉意。
守到快子时的时候,跪在最前面的唐景啸撑不住倒了下来。唐无衣赶紧去扶他,见他面色很不好,大约是劳累过度。尽管唐景啸还想再坚持,却无力阻止唐无衣让东都阁子弟将自己扶回房间休息。唐景啸被扶走后,唐无衣自然而然地跪在了最前面,夜已深,只剩灵堂前的烛光在唐无衣眼前闪闪烁烁……
三日守灵满后,按例是出殡和下葬。唐景啸休息了一夜第二日继续作为唐氏家主主持葬礼,他脸色苍白,似乎并没有休息好。东都阁的子弟皆是身着丧服,排了长长的一列,将蒲先生的棺椁从东都阁抬到了城外下葬。蒲先生曾提过,百年后想葬于北邙山下,唐景啸便依着蒲先生生前所愿,让蒲先生长眠于天策府的旧址。城外风大,扬起的尘土遮蔽了视线,唐无衣望着蒲先生的墓碑,眼前一片模糊。人生一世,草生一chūn,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一切尘埃落定后,唐景啸和东都阁的子弟都回了洛阳城。唐无衣却不愿走,大概是很久没有来北邙山了,上一次来还是在破了少林案子那次,带着闻韬来看他从小长大的地方。这一年来奔波忙碌于各种案件,二人再没有机会来此喝酒。如今蒲先生骤然离世,唐无衣再次置身于他曾经熟悉无比的天策府旧址,忽然间有一些恍惚。
“唐岳……”闻韬一直在唐岳身后不远处,此时周围没有人了才出声询问。
唐无衣知道闻韬是担心他,于是转首对着闻韬道:“我没事。这里……这里是我第一次见蒲先生的地方。”
那一年唐无衣刚被带回天策,只有七八岁,记忆全失,也不会汉话。他被唐佑带到了蒲先生面前,那时的蒲先生尚是个风神俊朗的青年,只是落落寡合,眼角透着难以言明的忧思,一袭深蓝布衣样式古朴,越发衬得他肤色苍白。他望着唐无衣,见这孩子的眼睛如一团星火,便收了这个学生。从此之后,开蒙,识字,四书五经,史传,诗词,皆是蒲先生一点一点教给唐无衣的。唐无衣幼时顽劣,尤爱甩枪弄棒,有无数次不愿练字背书都靠蒲先生严厉管教,不许他偷一点懒。他也曾有过不解,问蒲先生明明他的资质不算最优,也并不想走科举之路,为何蒲先生还是倾囊教授,蒲先生没有回答,只是用他一贯冷淡的目光盯着他,许久,为自己煎一壶茶,任唐无衣的疑问融入袅袅的茗香之中。
“蒲先生是何时入唐氏的?我听闻他曾是最年轻的太子太傅。”闻韬听完,轻轻问。
“他入唐氏的具体时间我并不知晓。”唐无衣皱眉道,“我只知先生刚及弱冠就在殿试上大放异彩,锋芒一时无二。先帝本将先生的诗文点了状元,后见先生如此年轻,怕物议沸腾才点了榜眼。当时的太子也是年轻有为,神采飞扬,在殿试上和先生一见如故,意气相投,竟是不顾旧规破格让先生做了太子太傅。据说二人师生情重,甚至食同席,寝同榻。我想先太子才是先生最得意的学生,不像我,总是不成器。”
“你也不用妄自菲薄,蒲先生愿意收你,绝笔信中也说尤喜见你长大成人,文韬武略,他心中定是以你为傲。不过,依你所说的,既然先太子和蒲先生如此投契,又如何会见罪于先帝?”
“具体的原因我不知道。我听说蒲先生做太子太傅不过一二年的功夫,先太子就犯下了重罪,从此失欢于先帝,被幽禁了好几年。而蒲先生作为先太子的授业恩师自是有教导不当之责。先帝本来只是让蒲先生贬官外放,不料蒲先生辞官不受,竟触怒了先帝,差点砭为庶人。当时义父求情,说唐氏一门世代习武,若是蒲先生能屈尊入唐氏为西席,他定是感恩不尽。先帝心中其实也有惜才之心,便准了义父之请。从此蒲先生无官无职,一心在唐氏教习,尽心尽力十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