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跨界商明

第109章 共利商报

  办造纸厂原料没有问题,砍伐没有问题,土地没有问题外还可将整片山区清理一遍,再人工种植果树、经济林与丘陵草地,小型水塘还可以养活不少人一举多得。

  上述的没问题办工厂却有问题,问题之一是设备,问题之二是工人,问题之三是动力,问题之四是辅料。如设备现代社会虽有太先进找原始的不大容易,找到了也不好运输,只能从现代社会淘技术,淘落后技术。

  然后大件千方百计在明代解决,实在不行的抄纸网、轴与轴承之类在现代采购。设备如此工人只能抽一些其它地方干活觉得较好的,再加大部分新工人边干边学,反正效率低一些次品率高一些,还有时常停机都没什么大关系的。

  因为穿越众的生产设备在大明是有代差优势的,原材料成本又低,管理方面马马虎虎已经比这时代先进几代。动力一是水力一是蒸汽机实在供应不了就从现代运进来,好在纸机不大。

  辅料方面碱、蜡等大宗的明代已有,小宗的暂时不具备生产条件就从现代运入。总而言之没有现代社会十八人只能办一个传统的纸厂,即便是用木浆抄纸的效率起码会低十几倍。如压光上蜡更难短时间攻克,报纸成本在纸这一块会大几倍。

  纸张就这样解决,印刷一样不好办。雕板印刷不可能,纸模印刷同样不可能,最现实是铅字印刷。可铅字印刷基本上已经淘汰,许飞费尽心思才找到了一个门路,那就是之前盗版书工厂关闭后当废铁不甘心还有一些存货。

  于是这些转轮印刷机被用比废铁略高的价钱扫了货,能扫货乃是这样的产业也是集中在某些地区,只要找准了不只是一个小厂而是数十个小厂都愿意卖了,他们都需要放下包袱转产。

  许飞对送上门的旧又落后的轮式印刷机是来者不拒,因为这样的新印刷机不可能买到新的,重启生产虽不难一台抵现在好几台,暂时不需要放仓库里也没什么关系的。

  现在许飞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许多废品价的设备买下来,这时买一是太便宜二是再下去买不到了。所以宁肯占用资金购买再花钱租仓库也要买下来备着。

  那是最合算的,一台旧机器比新的也差不了多少,换一些易损件就可以焕发青春外实际上一些印刷机用的时间也不长。

  而如果这样的轮式印刷机在明代生产百倍代价也不可能生产出这样的产品,即便是全部技术资料都有也材料不齐,机械加工手段不行,勉强生产出来也是比旧印刷机质量差太多。

  有印刷机铅字、字架、排版等一整套技术或工艺不必再到处''淘宝''了。再找一些雕版印刷的相关工匠学习练习一下,印刷方面就解决了。

  当然油墨方面这时候炼焦厂未开工别说焦化厂了,所以连油墨加溶剂只能从现代采购了。如果独自一个人穿越即便是知道油墨配方可是没有这些材料,大概也就可用松烟加植物油及树胶之类。

  这配方可用可不理想,加铅字一时间找不到所需的金属锑,知道配方也生产不了,只能用更硬而不好刻字的铜活字或偏软易变形的木活字之类办法,再加印刷机次一等,整个印刷水平比明代会先进不小,比穿越众几乎移植二十世纪初期水平的印刷机加所有的技术差距大多了。

  办起蒸汽动力的造纸厂加印刷机不仅高档卫生纸、餐巾纸、手帕纸等产品有了,课本等可以印了,出版报纸条件的条件都具备了。

  接下来如何编辑一张报纸也不好办,好在连载小说可以选择的范围从武打、玄幻、异界、修真这大量作品中选还是容易的。另外世界历史世界地理世界宗教与中国历史、地理、人文之类中从最基本开始刊登一个世界类栏目与中国类栏目。

  还有科普、时事之类可以占一版,广告占一版,十六开四版的报纸已经差不多了。再说一开始广告会多一些的,在现代让穿越众的研究小组再负责世界类、中国史、科普类的文章,周天材兼了商报主编还不算增加他太多工作,只是他也是有了一方面负责的工作。

  就这样六月十八第一期商报出版了,共印了一万份,内容有锦州大捷,辽东历史变迁与后金崛起因素等二篇连载。

  这二事用连载是因为锦州之战已经不是新闻,所以被写成报告文学一类一次肯定是刊登不完。辽东历史说来话长,后金崛起乃是努尔哈赤趁大明各种失误,七大恨也是借口而已。这文由研究小组中历史系大学生所写,本来就不准备简单介绍,会连载较久。

  新闻方面朝廷人事变动全部及动态有一些外,还有一些街巷之事。那些前者可以从公开渠道获得,后者招了几个识字的店员之类让他们兼职一下给予稿费皆大欢喜。

  就是大部分通过金铭招来开会与培训一下的兼职报道员暂时对他们的工作还是有些似懂非懂,好在一开始要求不高,周天材又作了一整天演讲与示范。

  再说有钱可拿,就是不知道具体能收入多少或自己是否适应这一行。慢慢这些人中会有一些成为第一批记者的,也会有文人看到这个机会挤进来靠文笔吃饭谋生的。

  共利商业中心的共利商报至此完成了一切布置,其中包括一部分报纸将由驿站系统分散到各大城市。还有一个是这报尽量不亏本或微利是中长期目标,暂时发行量太小只会贴钱。

  还有发行模式在各地先由商店代销,只有京城才有报童,那是其它城市可能销售量一开始很难有多少,所有的赚头可能连驿站的邮政试行系统运费与代办费也不够的。

  好在亏本也是有限的,每份报纸才三文钱,其中硬成本才一半,发行费大一些正常情形也不可能亏了,主要是发行量及销售情况。如报童保底支出二十文一天,超过五十份每份再给半文,如果只有保底的钱只够报童自己吃饭而已,对商报发行也是成本会高一些的。

  因为报童主要是流浪儿,穿越众会成立一个报童学校一方面收留他们,另一方面培养他们。于他们而言不在乎这点小钱还是树立形象与培养人才重要,但那也只是在京城,其它地方每期一至几百份怎么可能用报童与办学校。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大风大雨也不怕,一边走一边叫,今天的新闻真不少,三文钱就能买份报,还有故事连载奇闻杂谈、、、''

  六月十八一群统一白色半长衫,鸭舌帽,斜背布袋,经过几天训练的报童在古老的京城唱着歌,象一阵清风一样在京城大街小巷刮过。

  那是他们的打扮新颖,歌曲别致,派送的共利商报又是新鲜事物,套红的报纸还是送的,大部分行人都是犹疑不决地接过报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