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跨界商明

第22章 教育起步

  这交易在吴世杰他们看来太合算了,才几十元一亩,换现代租一年也是以万计的。不过房山方面参与交易的人也觉得公私两便都是额外发了一注横财,即便是官府利益也没有损失。

  私人方面师爷唐青松每年不计横向收入县令这边每年只有二十八两束侑,这次一下五百两十几年的收入了。县令正额收入每年才六十四两,这次一下二千这一任算是收入够丰了。其他经手人也是不亏,户房普通书办只有十几两补帖一年,经制吏员也不过二三十两,这次横财可抵他们好多年欺上瞒下、哄骗欺诈的黑心钱了。

  双方都满意一般而言不大正常,但这一次是双方的使用方式与观念不一致才形成的,所以各有各的理由认为这次交易自己一方不亏。

  比如官府方面认为这些地方开发出来的山地不过四五两银子一亩,但买来便宜加开发成本也差不了多少。有了收获官府还会增加税收,所以他们没有贱卖,反而是对房山有好处他们的钱是顺手挣的。

  至于吴世杰一方的计算实际上更精确细致,因为他们是按后世地图与现在对比才确定地点的。另外有了这三万亩建造房子的地不会算,零星开垦没有人管,修小水库挖塘养鱼也不会算入,还有大量的荒草林地之类。

  如此一来七七八八一加地可以开垦在五万亩左右,总的控制面积在七八十平方公里,安置上三四万流民,办起几千工人的一些大大小小工厂,再训练一二千武装,再加原来的村子,他们的安全形势基本上可以无忧了。

  再则他们发展的是特色种植,甜玉米乃是开胃菜,真正主打的乃是种草莓、塑料薄膜大棚蔬菜、蘑菇金针菇之类菇类。总而言之都是高价值产品,再加引进良种与新技术,每亩地普通农户只能收一石二石粗粮,他们卖出十两银子也是轻松。

  虽然整个开发因需要兴修高标准水利投入可能会超过二十万两银子,但这个钱只要一年的收入就可以全都收回有余,何况他们的最主要目的不是赚钱。

  从房山县回来这时吴世杰他们可以完全放开手脚干了,但招收流民凭他们自己几个人是不可能的,因而只能让罗志宁他们这些已经在自己这里干活的人出去联络各种关系,让各处的地头蛇帮忙将人引来,并因此给予地头蛇们每个人一两左右的报酬。

  这也是毫无办法,主要是流民分散在各处,街道上看着不少真去找不多了,也不一定肯跟你走,还是求助各处地头蛇好办。

  就这样在六月开始经常有流民被送到罗家岙,可安置工作李士荣虽然有其他人帮忙也忙不过来。这时全靠之前组织了一些附近村子的中年人,将流民分成各个村子,先由这些农民负责管理。

  管理的项目是建设夯土墙茅草顶的新村,按计划修建道路、沟渠,开垦荒地,发放粮食、盐、布等物资。另外抽调一部分人去办养殖场、砖窑、石灰窑等。

  这砖窑石灰窑此时开建肯定来不及为流民定居建房所用,乃是此后让他们逐渐改夯土草屋为砖瓦房,与建造工厂准备的,这时人力开始充足,正好将这个迟早要办的事办了起来。

  可是此时开荒出来的土地就搭建塑料薄膜大棚还早,种麦迟了土地不大肥沃水利也没有建好,于是李士荣让流民种黄豆与山薯。

  这山薯这个时代南方已经有种植,但南方不将此物当主食与玉米差不多。而且是这山薯出产热带一开始冬季保存不易,徐光启觉得此物灾年可以救民极想大规模推广,在山薯过冬上发现地窖可以防止其腐烂,解决了向长江以北推广的一大难题外,还写了甘薯论予以介绍。

  只可惜这时的山薯本土化适应远未完成,种子的高产优势与其它作物比还不够悬殊。种植技术也原始,官府推广又缺乏手段,所以还要好几十年后山薯才成为北方某些地方的主食。

  李士荣知道这时推广玉米、山薯乃是吃力不讨好之举。如徐光启此后会成为阁员之尊但他的山薯推广却是失败了,所以他的措施是先推广甜玉米与烤白薯让这二种植物先打响影响,然后再让小冰河时期的北方广泛种植度过难关。

  有这样的计划此时种植的山薯就肯定是适宜烤的白薯,至于种黄豆可以改良土地,做肥皂也不嫌多只嫌少。当然流民是逐渐被招收过来的,后面来的人不合适种这二种植物那就种土豆与甜菜。

  种这二种植物乃是短时间不可能种几万亩塑料薄膜大棚蔬菜的,因为京城高消费人口不多,每日三四万斤基本上已经足够了,再多只能降价。

  这个供应量有一千多亩就行了,而且不管是本地人与流民他们的蔬菜种植技术都是不大多的,塑料薄膜大硼种植技术更加不用说有多高水平,如果一次太多李士荣也指导不了。

  反倒是土豆也是十八人觉得该推广的食物,不过真是他们去推广肯定无功而返,还是让之当蔬菜让人熟悉之后再推广更好。

  至于甜菜这时间还未全世界广泛种植,这时候白糖又贵,甜菜渣又是饲料,所以种植它收益会比种植粮食收入高不少。

  另外有优良种子加先进耕种技术让十八人的优势很大,农作物的产量化肥关系极大,但后世的增产不是靠化肥堆起来,农药保起来的,所以同样土地后世收八百斤,这时收二百斤,李士荣认为他不用化肥农药也可以收四五百斤的。

  这些话不提总而言之李士荣父母经营大棚,十八人中就他之前中学时还帮助父母干活,农业方面基础最好一些分工农业,这时土地到手他的工作肯定是最忙碌,其他人只不过有空来帮忙的。

  不过随着人口大幅度增加卢建国忙碌了起来,他的分工是教育。之前他主要是随着吴世杰来去京城销售与采购,或给一些请来的人上上会计课,教他们统一用后世的普通记账方法记录账目。等家丁队成立又兼职一些教育任务。

  那时已经有成立师范培训班的意思,只是指导不多几个童生暂时没有专人负责。现在人一多流民中也有识字人,因而十八人讨论决定成立师范培训班与成立一个小学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一个最奇怪的学校面世了,这个学校之所以奇怪乃是一个小学分在几处开学,他们的老师乃是他们学校的师范培训班的学员轮流担任。

  当然教总共一百多人师范生的语文、数学、自然、地理、历史等课文的老师并不全是卢建国一个人。师范生的学习也是听课与自学相结合,实行的是随时考试制度,只要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授予一定资格的。比如可以教三年级学生数学那就是小学数学三级教师,以此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