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这其中,一位严姓鸿儒的事迹又被广为传播,却是因为他祖父曾任前明兵部侍郎,与清廷有着国仇家恨,却被刑部官员推荐参加词科,他本不欲前往,先是力辞,又后装病拒考,但最后还是被押送至考场。在考试时,他又只作了一首《省耕诗》便jiāo了卷。

  原本,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了,然而康熙帝却因惜才,将他破格录取……

  类似的事情还有好几例,甚至连路谦都在不知不觉间被抓了典型。

  而路谦的故事就是属于悲情那一挂。

  路家祖先都是对抗清军的义士,宁死不从英勇献身。只得一个垂髻小儿被家仆护送着前往了江南投亲,然而最后却只剩下了路谦这一根独苗苗,从小寄人篱下艰难度日……

  当然,结果肯定是好的,路谦凭借自己的实力和永不放弃的jīng神,终于得以在博学宏词科上大放光彩,成为五十鸿儒之一!

  多么励志又催人泪下的故事啊!

  还真别说,得亏路谦没有逛坊市的爱好,他每日里都是从书院到明史馆,两点一线间的。哪怕是休沐日好了,他更愿意待在房里听祖宗讲那过去的故事,再不济他还能去书院的藏书阁找书看,或者gān脆就是在书院里瞎逛,听其他人chuī捧自己。

  坊市?不逛的。

  酒楼茶馆?不去的。

  也因此,他逃过了一劫,完全不知道自己已经成了典型。

  但程大少爷就没那么幸运了。

  又因为他平常并不去金陵等地,蔚县到底只是个小县城,消息也就没那般灵通。即便如此,在五月底这一天,他终究还是没能逃过去。

  虽迟,但到。

  第16章以一己之力带劈整个麓山书……

  五月初的时候,程表哥就回到了蔚县。一回来就被程大老爷唤到跟前详细的询问了这趟外出的始末,只是还不曾等他说完,就被程大少爷打断了。

  程大少爷第一句话就是:“路谦呢?路谦怎么没跟你一起回来?”

  哪怕很快就知晓了原因,路谦是因为打算在京城苦读三年继续科举,但起码在那一刻,程大少爷是心跳如鼓,差点儿就不行了。

  他以为又出现乌龙事件了,路谦又走狗屎运考上了。

  幸好不是。

  哪怕知晓真相后大松了一口气,程大少爷还不忘刺一句:“族学这般好,他却宁可在外头求学?”

  人又没回来,再说这些意义不大。反正,这事儿是翻篇了。

  谁能想到呢?都到了这份上,居然还能摊上反转剧情!

  因为程家是商户的缘故,再说这都五月了,本届科举彻底结束了,自然也就没人再去打听科举相关的事情。假如程大少爷此时还在麓山书院念书,那兴许能从旁的渠道得知消息。偏生他又退了学,直接导致比旁人晚了好多天,才听说了这事儿。

  要怎么形容程大少爷那一刻的心情呢?

  当时吧,他人都傻了。

  ……

  为了利益最大化,康熙帝派了不少人手从各个角度宣传此事。

  一方面,官府官学等朝廷机构配合默契,将一位求贤若渴的圣上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民间也有人在刻意迎合,意指但凡有才华者,无论是满人还是汉人,哪怕是前明遗民,亦能受到朝廷重用。

  这些消息对于很多汉人学子而言,无异于惊雷炸响。

  在早些时候,多数人都是信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哪怕很多人心里明白,大明王朝真的没那么好,甚至可以说是黑暗无比。可饶是如此……

  我堂堂汉家江山,岂容蛮夷鞑子坐享其成?

  但如果,蛮夷鞑子也没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坏呢?

  五十鸿儒之中,有那明朝高官显贵的后代,甚至还在考场之中严重违规,换成大明朝,搞不好就是当场人头落地,可放在惜才的康熙帝面前,却被破格录取了。

  还有毫无背景可言的布衣书生,放在明朝初期,倒是真有不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例子。可在明朝中后期,官场黑暗贪官横行,还指望能出现像这样一步登天的情况?就算偶有寒门子弟出仕,要么跟那些官僚同流合污,要么就被打压至死。

  五十鸿儒却是可以直接面圣阐述自身想法的。

  路谦:……并没有。

  舆论的力量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一样的,当周围所有人都在说着同样的话,时间一久,哪怕原本认定了的事情也会被动摇的。

  还有人说,清廷的科举制度是完全沿用了大明的那一套,衙门官职品阶等等,也都差不多。那岂不是说,清廷其实对大明相当得认可?

  又有人指出了一个事实,当年率领大军杀入京城,推翻大明王朝的人……是闯王李自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