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万界包工头

第九十一章 步子别太大

  第九十一章步子别太大

  林秋要用自己现代的技术,给王莽好好上一课,做事光凭理想和热情是没用的。

  不过王莽的领袖号召力,也让林秋刮目相看,在他亲自到了大学城奠基后,每天常安城内,都络绎有几万人前后来到现场。

  这些人中,有达官贵人,也有普通民众,既有学生文士,也有贩夫走卒,甚至连章台街的青楼女子,都纷纷前来来助威呐喊,掀起了一场真正的全民行动。

  林秋将这一切都看在眼中,以他的知识,知道任何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如果没有和自己真正的贴身利益挂钩,最后的结果往往与预想的想去太远。

  这个是人性决定的。

  果然,没几天后,这股运动的风潮还在继续,但效果和目的就开始打折扣了。

  首先风气就是从高官们这里开始刮起的。

  有些达官贵人来到现场,装模作样挖几铲土,然后就请画师现场作画,有些马屁文人就开始写歌颂和表扬的文字。

  原来从这时就开始这样了啊,林秋暗暗好笑。

  渐渐地,大家都开始出工不出力了,来的人依然不少,在林秋眼里,都是来沽名钓誉的。

  那些普通的底层民众,自然没人去吹捧他们,但他们也有自己的磨洋工方式,往往是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手上就是出不来活。

  反观林秋这里,现代的施工技术以及一套行之有效的工程管理,让所有一切都井井有条。

  中部的辟雍有一条蜿蜒的水系,自然是从城外引进,但是在北方的这种气候中,如何保持水系的清洁以及四季的景观分明,林秋还是动了一番脑筋。

  他在水道的两头,建设时候埋伏了水泥的涵管,当中有很多小孔与滤网,这种用秸秆做的生态滤网,可以拔出更换,有效保证了水系的纯净度。

  北面的成均,考虑到北方风沙和冷空气的侵袭,林秋将房屋的高度修建到二层,尤其是墙壁的厚度,用的是双层砖,厚度要比南边的上庠多一倍不止。

  在大学城的地坪处理上,考虑到当时人们习惯在室内脱鞋,林秋用北方烧坑的原理,在地面下设置火道,四通八达,一旦冬天,开始烧火,则地面温度上升,如沐春天暖阳。

  就这样,大学城犹如一张斜放的圆盘,呈现北高南低之势,在常安城北端,成为一个地标性的建筑。

  一个月后,几乎所有人眼睛都直了,由林秋和他人马建设的大学城的辟雍、成均、上庠和瞽宗都已经露出端倪,而王莽号召全民共建的东序,连地基都未能挖好。

  王莽来到现场视察,他四处转了转,面色凝重。

  “在科学技术面前,百姓的狂热毫无用处,过分强调精神,而忽视物质的作用,是不切实际。”

  林秋还是想劝王莽醒悟,在目前这个时代,步子不要扯太大,容易伤了蛋蛋。

  然而王莽摇摇头,他根本听不进去,你这位林秋不过是来自后世,用后世的技术来压制我们,这和百姓狂热运动又有何干,汉朝已经病苛缠身,不用强药如何革新?

  王莽想至此,摇手道:“林公子,既非吾朝之人,就别管吾朝之事,还是先将大学城完工交付吧。”

  你还真是一条道要走到黑啊,林秋叹气。

  既然系统给出的任务,要求林秋在不影响历史进程的情况下,拨乱反正,那么林秋就要另外寻找一个能够替代王莽的人。

  林秋知道,西汉末年王莽新政,最后还是终结在刘姓手中,而此人名叫刘秀,只要找到刘秀,帮助他取代王莽,自己这个任务就应该算完成了。

  不过这个时候,又没有户籍制度,又没有联网,林秋又不是当朝的要员,要在全国找一个这样的人,不是件容易的事。

  林秋正为此事烦恼呢,刘秀却自己上门了,得来全不费工夫。

  王莽的一言一行,在当时都是标杆意义的,他亲自到林秋的工地视察消息,随即就传播了出去。

  于是乎,他前脚刚走,后脚林秋的工地上就迎来了一批批的参观学习代表团。

  在后世,林秋最烦的就是这个,一个个什么参观团检查团的莅临检查,自己这边还要组织接待,吃好喝好还要向他们汇报工作。

  不过,幸好王莽新朝推行节俭,这些来参观的林秋也不接待,最多安排田峰带他们在工地里面逛一圈,工程的进度和施工技术,足以让这些汉朝人目瞪口呆了。

  不过这一次,林秋决定自己接待,并在工地办公室内,设置了一桌宴请,因为来的不是别人,是当朝的国师刘秀。

  王莽来后,朝廷中的官员或者个人或者几个一起,都来参观,当听到国师刘秀也要前来,林秋心头一震,原来刘秀就在王莽身边,而且还当起了国师。

  这就好办了,只要说服刘秀,渐渐架空王莽,在合适时机后,取而代之。

  刘秀是个瘦小个子的中年人,头发用发髻挽起,眼睛细长,卧蚕眉向两边挑起,鼻子有些尖,一开口声音有些尖厉,似乎有人用铲子刮着锅底。

  “呵呵,林公子果然神人,朝廷上下都在称颂,我是早该前来的。”刘秀一见林秋,便双手一抱,大袖顿时翩翩,颇有些仙风。

  “国师大人公务繁忙,到我处指导工作,我们是万分荣幸。”

  “啧啧,啧啧。”刘秀一边缓步在工地,一边嘴巴里不断发出惊叹,“今上一直称赞林公子的本事,今日一见,老夫顿生感慨啊,正是后生可畏,我朝中兴有日啊。”

  林秋很耐心地解释了大学城的布局,以及各分地块的合理运用,并将未来的预期逐一做了介绍。

  “林公子,你说多少人?”

  “每年可以接纳新生数千人,几年里就是几万人的规模,而且还可以扩大。”林秋将大学城能容纳的学生数告知了刘秀。

  “妙哉,妙哉,此一来,我朝的太学生人才就取之不竭。”

  人,是最重要的,有了人才的基础,以后就能成事,林秋心念一动,便道:“太学城未来,还缺一个校长,国师可以兼之。”

  试探气球已经抛出,就看刘秀怎样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