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24年——445年?文帝勤于内政,国内大治,称元嘉之治。文帝第一次北伐失败。
刘义隆即位后,谦逊地表示自己不熟悉政务,请徐羡之等人继续辅政。
第二年,徐羡之等人主动提出让刘义隆亲政。他们相信刘义隆念在他们有拥立之功的份上不会对他们不利。再说即便守丧三年也到期了,他们没有理由不让刘义隆亲政。
刘义隆接管政权之后安排自己的亲信和亲属进朝就职,帮他控制朝廷,尤其是帮他控制住军队。
一切准备停当,他下令缉拿当年发动政变的几个主谋,徐羡之、谢晦、傅亮。
他没有追究檀道济的责任。因为据他了解,檀道济其实是反对废帝的,但是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已经做出决定,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他只能保留意见无条件执行常委会决议。对于刺杀刘义符、刘义真一事,他既不知情,更没有参与。
另外,刘义隆要想杀徐羡之等人为俩哥哥报仇,必须取得檀道济的支持。檀道济不仅手握军权,还在军中、朝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刘义隆要想除掉同样拥有军权的谢晦,必须依靠檀道济。
徐羡之、傅亮没有军权,一纸诏书就解决掉了。傅亮乖乖就戮。徐羡之上吊自杀。谢晦是封疆大吏,举兵反叛。
刘义隆于是派檀道济率军讨伐谢晦。
谢晦本是刘裕的幕僚。刘裕北伐时他在一旁出谋划策,出十计能被刘裕采用九计。不过他的那些计策都是檀道济一班将领去贯彻执行的,他自己从来没带过兵。
谢晦率领两万军队主动迎战檀道济。事先他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但他没有带兵经验,不知道怎么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约束将士令行禁止。
两军对垒。谢晦的部将一看檀道济来了,不敢出战,找各种理由拖延执行谢晦的军令。谢晦的作战计划全白瞎了。
檀道济准备停当后从容发起进攻,一举击溃谢晦的军队。谢晦战败被俘。刘义隆下令将其灭族。
谢晦善谋,檀道济善战,原本是一对很好的搭档,却在内战中互相为敌,拼得你死我活。南朝,包括东晋和之后各朝,不断的内乱消耗了太多实力。否则,汉人政权早就把北方胡国尽数灭了。
刘义隆突施辣手一举解决了权臣问题,完全控制了朝政。之后他开始整顿吏治。他知道政治清明才能使社会安定。
他经常派人下到地方检查官员的工作,了解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百姓疾苦,探讨施政的得失。他身体力行倡导节俭,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他提高了服役年龄门槛以减轻百姓的劳役,鼓励百姓从事农桑。他还定期亲自去监狱审案,防止冤假错案。
刘义隆以“劝学、兴农、招贤”三管齐下治国安邦,效果明显。他在位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称“元嘉之治”,是刘宋最好的时光。
元嘉是刘义隆的年号。
北方胡国一直混战不休。
西秦趁南凉倾国而出西征青海的机会,把南凉的老窝抄了。无家可归的南凉王只得投降了西秦。
北凉一度分裂出一个西凉。西凉由陇西大族李氏建立。李氏自称是汉朝李广的后人。唐朝皇室自称是陇西李氏的后人。西凉趁北凉东征西秦的机会,出兵去抄北凉的老窝。没想到中了人家引蛇出洞之计,被打了埋伏,西凉兵败国亡。
北凉联合吐谷[yù]浑(青海高原的鲜卑人)再战西秦。西秦不敌,举国东迁,半路被胡夏截杀,兵败国亡。西秦故土被吐谷浑人占领。
相似一幕也发生在胡夏身上。赫连勃勃死后,胡夏爆发夺位内乱。北魏趁机进攻胡夏。拓跋焘使用诱兵之计歼灭了夏军主力。胡夏残余仓皇西迁,结果在黄河边被吐谷浑人截杀。
两西一夏灭亡后,北方只剩下清一色的“北”字辈:北魏、北凉、北燕。北魏据有整个黄河流域,实力最强。北凉和北燕偏居一隅苟延残喘。
南朝刘宋据有整个长江流域,实力不亚于北魏,与北魏南北对峙。
刘宋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恢复了一些国力。刘义隆决定出兵北伐,收复洛阳。
430年,刘义隆派大将到彦之率领五万水军北伐河南。
到彦之是他的旧部,在荆州时就一直跟着他,深得他的信任和倚重。
宋军舰队从淮河取道泗水进入黄河。泗水因为天旱水浅,时不时得下来拖行,整修河道,宋军一天只能行进十里,走了三个月才进入黄河。
宋军进攻碻磝(山东聊城茌平县黄河渡口)。魏军弃城逃走。再攻滑台。魏军又撤兵北上。随后洛阳、虎牢的守军全撤了。宋军兵不血刃便收回失土。
到彦之大喜,向朝廷报捷。
当时已到秋天。
到彦之以为魏军怕了自己,有了轻敌思想,没有加紧战备。
实际上魏军只是不愿在热天作战而已。北方胡人怕热不怕冷。拓跋焘主动把河南的军队撤回黄河北岸,想等天气凉爽之后再发起反攻,并且顺势南下进攻淮河。
冬天来临之后,魏军大举南下,猛攻洛阳。洛阳城墙年久失修,没有粮食储备,没办法坚守。宋军守将受到攻击便弃城而逃。
洛阳一丢,虎牢便成为孤岛,很快也被魏军攻克。
到彦之没想到魏军会反攻,见魏军来势很猛,吓破了胆,匆忙下令撤退。部将劝他把部队拉到滑台继续作战。到彦之借口眼病复发,疼痛难忍,无法指挥作战,坚持撤退。
黄河防线已经失守,到彦之下令烧掉舰船,步行逃回彭城。大批装备物资也因此被烧掉或抛弃。士兵们连盔甲武器都扔了。武库为之一空。
刘义隆大怒,将到彦之免职下狱。
滑台守军仍在坚守。刘义隆派檀道济率军速去救援。
檀道济率军行至寿张(山东泰安东平县西南)遭遇南下的魏军。檀道济将其击败,然后攻击前进一路向北。“二十余日间,前后与魏三十余战,道济多捷”。但是檀道济疏忽了后防,被魏军骑兵偷袭烧了粮草。檀道济没了粮草没法再战,只能退兵。
滑台坚守数月,终被魏军攻克。一万多宋军被魏军俘虏。
河南之地得而复失。
北伐受挫后的刘义隆暂时收起“封狼居胥”之心,把精力转回内政上面,继续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以图再战。
在此期间发生三次谋反案,牵扯到三位名人。
第一位是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从小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但这人有个毛病,“性褊傲”。这也是文人的通病。他“自谓才能宜参权要”。他自认为才能出众,跟祖辈谢安、谢玄一样能成为朝廷重臣,挽江山于既倒,救苍生于水火。但“朝廷但以文义处之,不以为有实用”。朝廷认为他有才无能。刘义隆任命他为秘书监(国家图书馆馆长),跟他只聊文学不谈政治。谢灵运不得重用,“常怀愤邑”。
谢灵运“不遵法度”,不好好工作,总是旷工出去旅游,一走就是十天半个月。刘义隆责令他做出解释。谢灵运说他病了,申请病休。刘义隆批准他回家养病。结果他又跑出去游山玩水,被别人告发。刘义隆将旷工和撒谎二罪合一,将他免职。
无官一身轻的谢灵运索性敞开了玩,经常带一帮人野游,进山探险。那时候的人不兴旅游。当地人见到一支好几百人的队伍挎着刀在深山老林里转悠,以为是强盗,报告了官府。官府出兵抓到他们一看是谢灵运。
官府上报朝廷,怀疑谢灵运拥有私人武装有图谋不轨的嫌疑。谢灵运赶紧上书解释。刘义隆知道他是冤枉的,没有怪罪他,并且看在他父祖的份上还任命他为临川内史。临川内史相当于临川市市长。与秘书监那个闲职相比,临川内史是有实权的。
但是谢灵运依然我行我素,荒废政务,游山玩水。内史作为地方官,治民、生产、垦荒、修路……有很多工作要做,责任重大。谢灵运不务正业激怒朝廷。司徒派人去逮捕他,要治他的罪。谢灵运武力拘捕,把来抓他的人抓了,并且起兵叛逃。他写了一首反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拿自己比作反抗暴秦的张良(张子房)和鲁仲连,耻为刘宋臣民,为东晋灭亡而痛心,要推翻刘宋恢复东晋。
举兵造反,这罪过就大了。他被抓住后要砍头,但是刘义隆爱惜他的文才,念他先祖谢玄的功劳,改判他流放。
刘义隆的父亲刘裕原是谢玄的部下,被谢玄一手提拔起来。刘裕打天下的军队也是谢玄的老班底。刘义隆不能不念这份情。
没想到他到了流放地,被人告发私买武器意图谋反。
刘义隆下令将谢灵运斩首。
谢灵运临死前又题诗一首:“龚胜无余生,李业有终尽……恨我君子志,不获岩上泯”。龚胜为抗议王莽篡国绝食而死。李业拒绝王莽征召,最终服毒自尽。谢灵运把自己比作为忠义而死的龚胜、李业,把刘宋比作王莽,宁死不屈。视死如归。
第二起谋反案的主角是名将檀道济。刘义隆重用檀道济又不放心檀道济,一直对他暗中提防。有一次刘义隆得重病,以为自己要死了,担心檀道济手握兵权将来对自己的后人不利,毕竟檀道济有废立皇帝的前科,下令杀掉檀道济。他给檀道济安的罪名也是意图谋反。
刘义隆在诏书里说,檀道济早有反心。谢灵运反状明显,檀道济一直隐秘不报。并且他也召集了一大帮子人图谋不轨。这些情况早有人向我反映。但我一直希望他能改邪归正悬崖勒马。没想到他不撞南墙不回头,趁我生病时策划谋反。他的阴谋被他的参军知道并且告发。我不得不依法办事。
刘义隆下令将檀道济和他的儿子以及心腹大将全部处斩。
檀道济临刑前哀叹:你们这是自毁长城啊!
刘宋从此再没有能战之将。
北魏闻之大喜,说:宋国再没有我们忌惮的人了。
第三位是著名的史学家范晔。范晔是《后汉书》的作者。因为刘义隆重病,有人策划让刘义隆弟弟刘义康继位。范晔当时掌管禁军,手握兵权,被人拉入伙。他们计划杀入皇宫,干掉反对他们的人,拥立刘义康为帝。
为了拉更多人入伙,范晔伪造了刘义康的书信,扬言是按着刘义康的旨意做事。这招果然好使,帮他拉来很多人。但是,拉的人越多成功的希望越大,同时泄密的危险也越大。有人向朝廷和盘而出。范晔等人旋即被捕。
刘义隆亲自审问范晔,问他为什么谋反?范晔满脸无辜死不承认。刘义隆把他亲笔写的书信、檄文等物拿出来给他看。范晔这才招供。
谋反的一干人等被绑缚刑场。范晔排头一个。他回头对同伙说,这个排序是按照官职大小?同伙说,你是谋反的首犯当然得排前面了。范晔哈哈一笑。他跟他的同伙一路上说说笑笑,在刑场上吃断头饭时还劝别人多吃点。跟亲人告别时,面对哭得稀里哗啦的老母亲和接发妻子他面色如常。看到他的年轻漂亮的小老婆们也来了,他泪如雨下。
范晔对姬妾非常好,吃香的,喝辣的,衣着华丽,住着大hou,屋里摆设这华贵的文物、玩具以及各样用品。他的老母亲被他安置在一个堆柴草的小房子里。他的侄子冬天没有被子。他的叔叔冬天只穿一件单衣。
范晔的人品不怎么样。但他才华非常高。
范晔死时《后汉书》还没写完,是后人帮他补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