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0年——844年?武宗即位。回鹘犯边,TJ大败之。武宗平昭义之乱。
李炎在唐文宗闭眼后正式即位,史称唐武宗。
唐穆宗的仨儿子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先后登上皇位,这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算是件奇闻。并且,仨儿子分别尊自己的母亲为太后,把母亲的牌位放进宗庙,使他成为历史上惟一一个在宗庙里一皇配三后的皇帝。
唐武宗恨两位宰相反对自己做皇帝,把他们全部罢官。李德裕趁机贿赂宦官推荐自己接任宰相。
李德裕以前为人清高,恃清傲浊,恃才傲物,不屑攀附宦官,并且鄙视厌恶攀附宦官的人。但经过这些年官场沉浮,几上几下,李德裕明白一个道理,适者生存。现实就是这么一个现实,连皇帝都成为了宦官的囚徒,朝政大权都控制在宦官手里,正面硬钢毫无胜算。他不得不隐藏起自己的锋芒,主动靠近宦官,求得咸鱼翻身。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先低头进了屋再说。
李德裕在淮南任节度使。朝廷派宦官杨钦义去做监军。李德裕起初根本不搭理杨钦义。后来杨钦义被朝廷召回。李德裕也想回朝,倾其所有贿赂杨钦义。杨钦义回朝后在唐武宗面前为李德裕极尽美言。唐武宗对李德裕也有耳闻,将李德裕召回朝廷,担任宰相。
仇士良想给养子谋个千牛备身(禁军高级武官)的职务,让门下省写个任命送进宫中审批备案。给事中(门下省主持日常工作的官员)李中敏是个非常正直的人,在公文上批示:按照仇士良的级别,授予他的儿子官职符合制度,但仇士良是宦官,怎么会有儿子呢?仇士良知道后又羞又闹。
李中敏是进士出身,属牛党的人。李德裕一方面出于打击牛党的目的,一方面出于巴结仇士良的目的,将李中敏贬为刺史,为仇士良出了一口气。
李德裕靠巴结宦官在朝中站稳脚跟。他回朝后继续排挤牛党残余。牛李党争因此死灰复燃。
唐武宗即位之初像极了大哥唐敬宗,一味地傻玩傻乐。朝政全交给仇士良、李德裕打理。
有一天他去探望太皇太后郭氏,也就是郭子仪的孙女,闲聊时问郭太后做皇帝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太后说接受批评。
唐武宗回来后翻阅大臣们的奏章,看到大臣们大多批评他沉溺玩乐、荒废朝政。唐武宗幡然醒悟,改邪归正,立志要做要做一个有作为的天子。他从此开始专心朝政。
唐武宗一上台就碰上回鹘人侵扰边境。
回鹘唐武宗登基的前一年,发生内乱。失败的一方请来黠戛斯人报仇。黠戛斯人(后来改名吉尔吉斯人,中国叫柯尔克孜人)生活在西域北部,现在的吉尔吉斯坦一带,和回鹘人是世仇。黠戛斯人出手就把回鹘人的国灭了。
回鹘人四散奔逃。一股往西逃入西域,一股南下窜入唐朝境内。
跑到西域的回鹘人后来成为维吾尔人的祖先;跑到唐朝的回鹘人和在唐朝定居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一起成为回民的祖先。
窜入唐朝境内这股回鹘人向唐朝借粮借地,希望唐朝能让他们在振武城(内蒙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西北)落脚。唐武宗看在回鹘人一直跟唐朝友好的份上答应借粮,但不同意出借振武城。国土哪有随便借的?如果想借助唐朝的庇护落脚可以去漠南定居。
但回鹘人已经被黠戛斯人打怕了,执意要进入唐朝境内,赖在振武城外不走。
唐武宗增兵边境并且加固城防,封锁边境,禁止回鹘人入境。
一股回鹘人东行三百里,绕过TJ边防侵入唐朝境内劫掠。TJ出兵将其击退。回鹘人不死心,继续东行绕到幽州再次侵入唐朝境内。卢龙节度使张仲武率军三万迎击回鹘人,将这股回鹘人全歼。
滞留振武城外的回鹘人发现东边守备薄弱也向东涌来,从大同一带南下成功侵入唐朝境内。回鹘人虽然已经亡国,但南下这股回鹘人也有十万之众。边城TJ不敢出战,闭关自守。
回鹘人进入唐朝境内后疯狂劫掠寄居在河东一带的游牧民族,抢走牛马几万头。
聚居在那里的沙陀、吐谷浑等族纷纷请求唐朝出兵。
李德裕建议唐武宗先守住城池,等来年开春再收拾他们。那时经过一个冬天的饥寒交迫,回鹘人疲马瘦,战斗力肯定锐减。TJ于是耐住性子按兵不动。
沙陀人是突厥人的一支,原先归附吐蕃,在吐蕃势衰后转投唐朝门下。
吐蕃因为不断爆发夺位大战,内耗严重,已经无力控制属下各族,也无暇顾及中原。
843年开春,回鹘再次南下。TJ向振武城集结,准备反击。
唐武宗任命河东节度使刘沔兼招抚使,统一指挥前线作战。沙陀、吐谷浑、契丹、党项等族主动出兵助战。
回鹘人进攻振武城。TJ将领石雄令人在城内秘密挖了十几条地道通向城外。地道挖好后,石雄半夜率军从地道冲出,直接攻击回鹘可汗的大帐。
回鹘哨兵光盯着城门,没发现TJ从地道里杀出,再想报警已经来不及了。
TJ攻破回鹘大营一直杀到可汗的大帐外。可汗吓得惊慌失措仓皇逃走。TJ偷袭敌营得手,将围城的回鹘彻底击溃,杀敌一万,俘虏两万,受降三万。TJ一直追杀到杀胡山(内蒙包头的大青山)。回鹘元气大伤,再不能为患唐朝。
回鹘之患刚平,藩镇之患又起。昭义军区(总部在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病死,死前仿效河北三镇传位给侄子刘禛[zhěn],要求朝廷承认。
群臣对先前的藩镇之乱心有余悸,建议唐武宗接受。李德裕力排众议,说此例一开,节度使纷纷仿效,用不了多长时间全国都成了独立王国。唐武宗不想成为独联体主席,下旨拒绝。但刘禛一意孤行拒绝接受皇帝旨意。唐武宗下令讨伐。
唐武宗出兵前让李德裕知会河北三镇,说先皇既然答应你们世袭,我自会按既定方针办,但其他藩镇不能效仿。现在我要讨伐昭义,你们想好站在谁的一边。
河北三镇当即表示绝不会帮助昭义。他们在对回鹘对抗的过程中也认识到自己不可能脱离中央独自存在,需要跟朝廷合作换取朝廷的支持。
有人给李德裕献计,认为当年唐德宗打淮西之所以那么费力,是因为遍招天下藩镇助战,这个藩镇调点兵,那个藩镇调点兵,你打一下,我打一下,没有统一调度,被人家各个击破。不如把任务交给周边几个藩镇,让他们全力进攻叛军,用不了一年就能成功。
李德裕认为这个办法不错,于是把讨伐昭义的任务交给了河东、成德、魏博等五个跟昭义接壤的藩镇。
但是仗打起来仍然很不顺利。因为藩镇保存实力的思想严重。他们迫于朝廷压力不得不发动进攻,但希望尽可能保存自己的实力,不肯全力发动进攻。更有甚者,仗都打了一个多月了,魏博竟然还没有出兵。
唐武宗为了刺激魏博,调忠武镇的军队通过魏博去打昭义。
魏博不愿官军涉足魏博,担心官军假虞灭虢,立即出兵昭义,告诉唐武宗不必忠武出兵。
唐武宗又调换了作战不积极的节度使,把大将石雄也派了过去。前线作战开始出现起色。
河东节度使刘沔被调走时带走了河东金库所有积蓄。新任河东节度使李石上任后将河东留守部队调往前线作战。但他手里没钱犒赏军队。士兵们最恨光让马儿跑不让马吃草的上司,聚众闹事,赶走李石,占领了太原。
前线生变,震惊了朝廷。有人劝唐武宗转剿为抚,赶紧停战,要不然局面将会失控。
昭义的刘禛趁机向唐武宗请和。
多数朝臣建议唐武宗就坡下驴,罢战讲和。
唐武宗犹豫不决。
答应跟刘禛讲和就等于承认刘禛自任节度使,那么其他藩镇必定会效仿。但是不答应刘禛就得接着打下去,能不能打赢心里没谱。
李德裕劝唐武宗坚定信念,一定要灭了刘禛以儆效尤。现在刘禛已经被打残了,让石雄再努一把劲就结束战斗了。太原叛兵只有一千多人,根本不能成事,调兵进剿也就是了。
唐武宗于是严令督促各藩镇继续进攻昭义,同时调宣武军去进剿太原叛军。
在前线的河东部队得知,担心宣武军杀入河东会伤害他们的家属,主动要求回兵平乱。
宣武军还没出发,太原的兵乱已经被平息了。
没了后顾之忧,唐武宗专心指挥昭义之战。他要求各藩镇占领昭义的军事要地,对刘禛步步紧逼。
之前藩镇军队打仗像打卡,每隔一段时间去昭义转一圈,大肆劫掠一番后满载而归,不愿驻扎在昭义,更不愿深入叛军腹地。唐武宗要求他们打下一座城就要守住一座城,然后再向刘禛的老巢步步深入。
官军改变打法后,刘禛很快便陷入困境。
唐武宗发话,只接受昭义投降不接受讲和。
昭义将士见取胜无望,杀了刘禛向朝廷投降。
昭义之战历时一年多,最终以官军取胜而告终。
李德裕在战后总结时向唐文宗建议,不要让宦官监军参与军事。宦官不懂军事瞎搅和不说,还贪生怕死,把精兵留在身边做护兵,战事稍有不利就带着护兵逃走,使交战部队军心涣散。
唐武宗接受了他的建议。
打回鹘、打昭义两战皆胜,朝廷威望大增。外族和藩镇都对朝廷起了敬畏之心,不敢再像以前那样嚣张,把尾巴夹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