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华世纪谈

8大禹立夏

  前2070年——前2006年大禹立夏。天子位被禹子启所得,开始了“夏传子,家天下”的时代。

  禹上台后定国号为夏。

  之前五帝是不是有国号不得而知。有说法夏朝之前还有个虞朝,是舜立国的国号。舜所在的部落名为有虞。他为帝后以自己的部落名为国号。但是这个说法存在争议,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实。

  同样,夏朝也存在争议。商朝如果不是发现殷墟甲骨文,也一直被质疑是否真实存在。

  多数人相信《史记》的可靠性,因而相信夏商的存在。

  禹以夏为国号,一种说法是他的部落名为夏,一种说法是他之前被封在夏(河南登封县)这个地方。

  他为自己定的官衔为“后”。

  “后”字作为象形字描绘的是一张发号施令的嘴,本意是号令天下的君主。最早是称呼国王的,后来给国王的老婆,例如王后、皇后。

  禹在涂山(安徽蚌埠境内)召集诸侯举行大型祭天活动,正式宣布立国。据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当时有上万部落带着贡品来参加涂山之会。可以想象声势多么浩大。为了宣示夏后的威严,禹当众将迟到的一个部落首领砍了头。诸侯对他无不慑服。

  考古工作者在涂山脚下的“禹墟”发现了距今4000年前的棚屋区痕迹以及祭台、陶器、兽骨,认为涂山诸侯大会真有其事。

  棚屋是诸侯大会的临时住所。祭台、礼器和肉是祭祀必备之物。

  祭祀的“祭”字,上面是一块肉(月)和一只手(又),下面是个祭台(示),意思是用手把肉放在祭台上。“祀”是一个人在行跪拜礼。“示”代表祭台。“巳”是人跪拜时的形象。祭肉祀的过程就是把肉放在祭台上,然后向祭台跪拜。

  禹把全国分为九州(中国别称“九州”就来源于此),每州设立一个牧(州长)进行分区管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行政区域的划分。

  夏朝的九州分别是:冀州、徐州、兖州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九州基本囊括了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

  大禹在九州进行人口和土地普查。这是中国第一次国有资产盘点。这相当于向天下宣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人和地都是帝王的财产。

  据说大禹统计出当时的中国人口是13553923人。这个有零有整的数字来自晋朝学者皇甫谧[mì]《帝王世纪》中的记载。至于皇甫谧怎么算出来的没人清楚。现在人跟考古成果推算,夏朝大概也就几百万人。

  禹要求诸侯向中央**进贡。他用九州进贡的铜铸了九只巨大的鼎,放在自己的都城。

  鼎本是煮饭的锅,后来做为给神献祭的礼器。有鼎才能献祭,没鼎不成礼数。控制了鼎就等于控制了献祭的权力。鼎于是又被当做权力的象征。大禹将九鼎置于自己掌管之下,象征着九州所有权力都被收归中央。

  大禹铸九鼎据说也有“收天下之兵”的意思,使其他部落没有铜来铸造兵器,无法和他的中央军抗衡,乖乖听从他的号令。这和秦始皇铸的十二金人是一个意思。

  可惜这九只大鼎最后不知所终。如果能发掘出来,将能证明中国青铜冶炼技术在夏朝之前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现在人们公认的中国青铜时代是从商朝开始。

  考古挖掘虽然已在那个时代的遗址中出土了一些铜器,但都是小件,体现不出当时的冶炼铸造水平。

  禹在位期间公开指定伯益为下一代领导班子的核心,以示自己没有私心。但是“禹授益而以启为吏”,禹明里指定伯益为接班人,暗里却积极扶植启。他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启,并且把露脸出彩的事都交给启去办,而把背黑锅得罪人的事都交给伯益去办。渐渐地,启的声望越来越高,伯益越来越不招人待见。

  禹是有私心的。他想搞世袭制把夏后的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但是顾忌民意又不敢宣布废除禅让制,矛盾之中便想出这么一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法子。毕竟候选人的最终确认还要看诸侯的支持率。

  据说禹死之时感觉启不堪大任,遗言让伯益接班。

  伯益仿效禹的先例坚辞不受,力荐禹的儿子启为接班人。为了显示诚意,他离开都城回到封地隐居。他以为诸侯会跑来请他劝他求他,跟当年对禹那样。没想到避让三年,没人请也没人劝更没人求。大家都跑去向启效忠。“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大家都认为启这人不错。“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有什么事都去找启不去找伯益。伯益无人问津被晾到那了。

  这时的伯益缺少了政治家的风度,他恼羞成怒发动政变武力夺位。据记载,伯益“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启反败为胜杀了伯益。

  得胜后的启在都城阳翟(河南禹县)召开诸侯大会正式宣布即位。中国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夏朝正式出现。

  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禹立夏称后,传位于启。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孔甲好事鬼神。桀不务德而荒淫暴虐。夏政衰,诸侯叛。汤率军伐之,灭夏。

  夏朝的创立应该从禹算起,也就是公元前2070年。禹将之前的松散的部落联盟变成一个国家,建立了夏王朝。在公元前2033年,禹的儿子启继位,他把夏朝进一步变为世袭制的王朝。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并非一帆风顺。启在继位之初先是遭遇伯益的军事政变,随后又遭到有扈氏部落的抵制。

  “夏后启即位后,天下咸朝,唯有扈氏不服”。有扈氏不肯来朝见新主。

  史书说有扈氏认为“尧舜举贤,禹独与之”,不义,因此“愤而不服”。启于是起兵讨伐杀一儆百。

  启在开战前向军队发表动员讲话。他说,奉上天的旨意讨伐有扈氏。将士们要服从命令勇敢杀敌。车左兵攻击左边。车右兵攻击右边。车手负责保持阵型。听命则赏。违命则罚。

  他的这个讲话透露一个信息,古代打仗战车是主力。战车上乘员三人,左右两人负责厮杀,中间一人负责驾车。

  战车相当于现在的坦克,集团冲锋相当有杀伤力。战车战术一直使用到汉朝才被骑兵战术取代。

  启依靠战车部队打败了有扈氏,把有扈氏一族全罚做“牧奴”。

  这大概是中国最早的奴隶记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夏朝才出现奴隶,恐怕出现战争那一天起就出现了奴隶。战争获胜者对待战俘一般就两种方式,作为祭祀的牺牲品或作为奴隶。有些罪犯也会被罚为奴隶。无力偿还债务的人也可能会选择以身顶债。

  有些史学家把夏朝定义为奴隶社会。其实奴隶存在于各朝各代。中国在清朝还有奴隶存在。美国在林肯时代还有黑奴。现在又出现**的名词。谁也不能说奴隶社会延续至今。之所以强调奴隶的存在可能是为了强调阶级的概念。奴隶主是剥削阶级。奴隶是被剥削阶级。但哪朝哪代的奴隶数量都非常少,更多的是自由民。奴隶从来不是主流人群。所以,奴隶社会的提法有待商榷。阶级的概念也应该淡出历史舞台。

  夏启打败了有扈氏后“天下咸朝”。他的后位稳定了。他认为天下太平,开始沉溺于享乐。

  夏启最喜欢饮酒和打猎,后来又迷上了音乐。

  夏启创作了大型歌舞《九歌》、《万舞》等用以祭祀和娱乐。成千上万的人身穿华丽的衣裳、手持各种羽扇和乐器,载歌载舞,蔚为壮观。

  夏启的日子虽然过得很逍遥,但也不是没有烦心事,比如后位继承问题。他有五个儿子,究竟应该让谁来继承他的后位?立长还是立贤?

  他的五个儿子也在帮他考虑这个问题,明争暗斗,手足相残。最小的儿子五观闹得最凶,被他一气之下流放到西河(可能在晋南一带)。没想到五观在西河发动叛乱。虽然叛乱最终被平息,但也使夏朝元气大伤。

  夏启死时把后位传给了长子太康。看来对于立长还是立贤的抉择,他最终选择了立长。立长省事,不用费脑子。大家也不用争,长幼有序,怪只能怪自己没有早投胎。

  世袭制从一开始就选择嫡长子继承制度。只是远古史料太少,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夏启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度,所以大家公认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从西周开始。

  不过嫡长子继承制度从一开始就显现出弊端。世袭制已经将接班人的选择范围限制得很小了,立贤都不过是矮子里面拔将军,采用嫡长子使继承制更是选都没的选。谁排行老大谁就是第一继承人,老大死了老二上,老二死了老三上。至于接班人是不是那块料已经无法顾及了。

  夏启把后位传给太康。太康就不是一个做国家领导人的料,继位不久就把江山丢了。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