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华世纪谈

917国之乱

  公元前154年——前150年汉景帝平七国之乱。七王自杀。汉景帝废太子荣,立刘彻为太子。

  七国发动叛乱后,吴楚作为叛军的主力率先杀向长安。

  齐王先前同意参加叛乱,但临阵反悔保持中立。胶北王宣布起兵但被部下抢先一步挟持,动弹不得。淮南王刘安宣布响应叛军。他的丞相自告奋勇领军出征。刘安很高兴,把军权交给了丞相。没想到丞相得到军权后把脸一变,下令关闭城门,封锁王宫,把刘安给软禁起来了。淮南因而也没有参加叛乱。

  齐王出尔反尔惹恼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他们合兵一处攻打齐王,打算逼他入伙。

  七国叛乱后实际上只有吴楚赵三国杀往长安。

  吴王有钱,重金悬赏有功之人。赏格比平常高一倍。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吴军一马当先杀向长安,遇佛**遇鬼杀鬼,攻城拔寨,攻无不克。楚军紧随其后为其助力。赵军已做好战斗准备,单等吴楚军队杀到就加入他们。

  汉景帝慌神了,急忙问他的智囊晁错怎么办?

  晁错也慌神了。他没预料到藩王真的敢反。他出主意让皇帝赶紧御驾亲征去抵抗七国联军,自己替他坐镇长安。汉景帝一听就火了,叛军来了你把我推出去,你躲后面?

  晁错再出主意,要不咱割地请和?

  汉景帝无语,对晁错失望透顶,不再理晁错。

  老臣袁盎给汉景帝出主意:祸是晁错闯出来的。诸侯打的旗号是“清君侧”,那咱就把晁错推出去舍车保帅。

  汉景帝未置可否。

  以丞相领衔的一批重臣纷纷上书弹劾晁错,建议汉景帝杀了晁错。

  “错为人峭直刻深”,也就是说晁错为人严厉、耿直、苛刻、心狠,很不讨人喜欢。朝中朋友不多,仇人不少。关键时候拉他一把的没有,推他一把的可不少。

  景帝也是没主意了,点头同意。

  于是晁错被骗出家门推上囚车拉到刑场腰斩了。

  汉景帝派人去告诉刘濞:我已经自己动手清君侧了,你们赶紧退兵吧。

  使臣回来。汉景帝问他:他们肯退兵了吗?

  使臣说:怎么可能?已经反了,还能收手再等你削他?他们是要和你争天下。

  汉景帝后悔不迭,白杀一个晁错。但是后悔已经没有用了,赶紧想辙挡住七国联军吧。

  好在22个藩国反了七个还有15个,多数藩国没有卷进来。他们或是站在中央这一边,或是保持中立。七国联军兵指长安,河南的梁国首当其冲。

  梁王刘武是汉景帝同父同母的亲弟弟。景帝曾在家宴的酒桌上对窦太后和梁王说:等我百年以后就把皇位传给弟弟。太后听了很高兴。梁王也很开心。

  吴王叛军杀到,梁王使出浑身解数阻击叛军,屡战屡败,但宁死不投降。梁王的拼死抵抗给汉景帝调兵勤王争取了时间。

  汉景帝任命中尉(首都卫戍区司令)周亚夫代理太尉(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集结兵力反攻七国。

  周亚夫没有去救梁国而是率兵插入到吴楚联军的背后断了他们的粮道,然后筑营坚守不出等其自乱。果然,叛军进攻未果而粮草已尽,军心大乱。周亚夫趁势攻击,联军大败。吴王、楚王兵败被杀。

  齐王被四王围攻,力不能支,向四国求和。双方正在谈判期间,汉军杀到,击溃了围城部队。齐王被人揭发打算投降叛军,怕汉景帝追究,畏罪自杀。其他四王也先后自杀。

  汉军再去打赵国。赵国一面抵抗汉军一面向匈奴求援。匈奴看叛军大势已去,没有可乘之机,拒绝出兵。赵国最终被汉军灭掉。赵王也自杀了。

  七国之乱三个月终被平息。

  “七国之乱”看似很容易就摆平了,实际上当时的局势非常凶险。当七国联军杀来时,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汉军。当时周亚夫带兵出征时,“列侯封君从军,借款治装,子钱家(放高利贷的)以成败未定,多束手”。没人敢借钱给这些列侯封君,多高利息也不借,担心钱收不回来。这些列侯封君都是以封地的收入作为抵押借钱。但他们的封地都在关外,已经属于敌占区了。他们借钱的用途是招兵买马收复封地。但是一旦他们收不回封地,这钱就算白瞎了。当时人都认为汉军必败,所以都不肯借钱给他们。

  有一个家伙胆大,以十倍利息借钱给这些封君。当时正常的利息在20%——100%之间。他要1000%。他之所以要这么高就是因为风险太大。这就跟赌球的赔率一样,一赔十。赢就赢个大的,赔就血本无归,玩的就是心跳。结果这家伙赌赢了,家产翻了十倍,一跃成为关中首富。

  其实,汉景帝对这场战争也是毫无胜算。否则他不会应叛军的要求杀了晁错。杀了自己大臣讨好叛军,太跌份了。而叛军一方认定自己必胜无疑,所以不理睬汉景帝的妥协继续进攻,结果败给周亚夫。

  说来说去还是周亚夫厉害。他是周勃之子、将门之后。汉文帝临死前把他推荐给汉景帝,果然不负众望。

  当然还有一个大功臣不能不提,那就是梁王刘武。不是梁王拼死挡住叛军,叛军早就攻到长安城下。十个周亚夫也救不了汉景帝。

  刘武后来跟汉景帝争皇位,一是因为汉景帝有言在先,二是认为自己有功于大汉王朝。

  总而言之,汉景帝险胜“七国之乱”,渡过一劫。

  平叛之后,汉景帝将七国封地收回重新分配,加封十几个皇子为王,将大块的封土搞搞碎,并把所有封国的行政权和军权全部收归中央。诸侯从此只许吃封国的税赋,不得过问政事。这个措施实际上回到贾谊的办法“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虽然没有彻底解决藩国问题,但至少使藩国的威胁大大降低。

  大汉王朝复归平静。

  在平息“七国之乱”的第二年,汉景帝立长子刘荣为太子。

  汉景帝的皇后不能生育被汉景帝废掉。按照无嫡立长的规矩,他立长子刘荣为太子。

  刘荣的生母是粟妃。按照母以子贵的习俗,粟妃应该被立为皇后。汉景帝也确打算这么做。但是栗姬太不会来事,竟然得罪了大姑子、景帝的姐姐长公主。

  俗话说得好:大姑子多了婆婆多,小姑子多了舌头多。小姑子爱嚼舌头,而大姑子不但爱嚼舌头还喜欢直接插手弟弟的家事。

  长公主得知栗姬的儿子被立为太子,立刻跑来攀亲。她想把女儿阿娇嫁给刘荣,使女儿有机会成为将来的皇后。但是栗姬素来不喜欢长公主,恨她跟老鸨似的整天向汉景帝兜售美女。后宫一半美女都是长公主介绍来的,并且受宠程度都超过了自己。栗姬一口回绝了长公主,并且说话尖刻,令长公主烧鸡大窝脖下不来台。长公主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心中暗恨不已。

  深思熟虑之后,她转而向王美人结亲。

  王美人名叫王娡,是汉景帝另一个嫔妃。美人是位列皇后、夫人之后的第三等级的嫔妃。她的儿子刘彻年方7岁,被汉景帝封为胶西王。

  长公主跟王美人攀亲让王美人喜出望外。王美人一口应承下来。

  长公主暗地拿定主意:一定要让自己的女儿做上皇后,气死栗姬。

  长公主和汉景帝的关系非常好,经常见面。长公主一有机会就给栗姬上眼药,给王美人唱赞歌。她说栗姬为人刻薄,背地里老讲她坏话。栗姬这个人有吕后相,要是她做了皇后肯定会把你宠爱的妃子都变成人彘,把你儿子都杀了。

  汉景帝本来耳根子就不算硬,经姐姐日夜一念,心里活动起来。

  恰好汉景帝得病,以为自己不行了,向栗姬托付后事。他对栗姬讲:我百年之后,我的这些儿子们就托付给你了。

  汉景帝这样讲显然是暗示将立她为皇后。皇后是后宫之主,所以汉景帝才向她托付后事。

  不知道粟妃哪根筋搭错了,竟然“怒,不肯应,言不逊。”正史并没说栗姬如何“言不逊”。野史说她骂汉景帝“老狗”。这不作死吗?即使没有骂街,“不肯应”也会让汉景帝心寒。汉景帝担心栗姬真的像长公主说的那样成为第二个吕后。

  “黎叔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汉景帝病好之后,下旨废掉刘荣,改立刘彻为太子,并立王美人为皇后。

  栗姬真的被活活气死。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