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华世纪谈

408,改土归流

  ,1723年——1735年雍正大兴文字狱,杀年羹尧。平青海、定西藏、改土归流,加强国家统一。

  雍正在查补亏空的同时给官员发“养廉银”,希图高薪养廉。

  清朝官员的工资标准模仿明朝,定的非常低。一品官年薪180两白银。九品官31.5两。以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为例,曹寅官居五品,相当于现在市长级别,一年只有80两银子的俸禄外加80斛粮食。一两银子按200元计算,曹寅的年薪只有16000元。一斛粮食大约200斤,按每斤2元计算,80斛粮食折合人民币32000元。也就是说曹府一年总收入是48000元。这么点钱就是普通人家都过得紧紧巴巴,何况曹府那么一大家子人?所以官员都想方设法捞钱,白钱、黑钱、灰钱都挣。

  清朝也有清官。康熙年间就有一个大清官叫于成龙,吃糠咽菜,长年不知道肉味。可不是所有人思想境界都这么高,肯于安贫乐道。清朝官吏贪污是很普遍的事。

  “火耗银“是当时最普遍,甚至是公开的贪污途径。

  “火耗”的本意是一种损耗补偿。百姓交税用的是碎银子。碎银子汇集到官府需要化成银条银锭。银子在加工过程中会有一定的损耗。为了弥补这种损耗,官府在收税时通常多收一点,称之为“火耗”。

  现在也有“火耗”一说。比方拿旧金饰去金店换新式样的金饰,金店会在加收手工费的同时,扣除大约2%的金子重量。这被扣除的2%就是火耗。因为金子化掉再加工成型会有微量的损失。

  清朝官方对火耗没有明文规定,完全由各地自行征收。有收50%的。有收80%的。有更狠的收两倍、三倍的。多收的火耗也不上交国库,留做地方支配。于是火耗就成了官员们的唐僧肉。当然,老百姓可就遭殃了,加重了负担。

  针对这种情况,雍正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也就是说每两银子加5%的“火耗”。不能随意更改。并且“火耗归公”上缴国库。你工资低我可以给你涨工资,但你不能巧立名目搜刮百姓。

  雍正给的“养廉银”相当于官员年收入的十倍以上。比方五品官的养廉银是2400两,相当于48万。

  这钱就从收上来的“火耗”里出。雍正把“火耗”收上来,拿出一部分作为“养廉银”发下去。

  5%的“火耗”的一部分就能让官员涨十倍的工资。想象一下,“火耗”百分几十、几百时,官员能得多少?

  这也就容易理解,曹寅只不过五品官,却能过着妻妾成群、奴仆无数的生活。曹府横跨一条街,装修豪华有“白玉为堂金作马”之说。后花园大观园是公家出钱修的,一寸风景一寸金,有山有水有树林,亭台楼榭星罗布,湖边还有别墅群。那日子过的,真的是:工资基本不动,老婆基本不用,吃喝基本靠请,住房基本靠送。

  这样的生活即便工资涨十倍也做不到。所以官员该贪还是贪。

  雍正查亏空时,有人告发山西巡抚勒索属下州县孝敬银子450万两。雍正将其家产充公,仍差20万两,勒令家人赔偿。

  一个地方官贪污的公款比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都多。

  这其实不算啥。乾隆的宠臣和珅被抄出11亿两白银的家产,相当于清朝十几年的财政收入。

  清朝贪污成风,吏治败坏得无以言表。

  雍正整顿吏治的工作从整治贪污腐败开始。他除了砍头抄家、高薪养廉,连发11道谕旨告诫百官要廉洁奉公。同时他要求各地方“举孝廉方正”,让廉洁的人为官,倡导廉洁之风。

  他的努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雍正时期的吏治是清朝最好的。贪官少了,国库充裕,百姓负担也减轻了。雍正通过廉政风暴使他的国库存银从几百万两上升到六千万两。

  不过雍正这个人有了钱也不乱花。“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他在工作方面非常勤奋非常敬业。有人统计,他每天批示文字平均八千字。在勤政方面,也就朱元璋能和他有一比。

  “文字狱”在雍正时期开始走向高潮。

  在雍正时期,有一个人写了一首诗,里面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句。本是写景抒情的,楞被看作讽刺清朝皇帝没文化,说他以“清风”映射清朝。结果满门抄斩。有人出版了一本文集,里面提及明朝便空一格以示尊重。政府发现不干了,作者虽死也得从坟里挖出来砍头。

  大臣年羹尧写贺表,本意是想给雍正拍马屁,一时没留神把成语“朝乾夕惕”写成“夕惕朝乾”。“朝乾夕惕”的意思是白天勤奋工作,夜晚认真反省。顺序颠倒就成了,晚上琢磨白天干。雍正拿过来一看,多心了。什么事啊我非得晚上琢磨?是见不得人啊,还是见不得光?晚上琢磨明白了白天干。合着我白天干的事都是背地里琢磨出来的阴谋。雍正认为年羹尧这是成心的,刻意强调晚上,居心叵测。他以“大不敬”罪把为他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年羹尧给杀了。

  这让人不由得联想到PDH。“DYJ”时期,PDH在“庐山会议”期间给M写信,把“有得有失”写成“有失有得”,被咬文嚼字的M抓到把柄。M的逻辑是,你把“失”写在前面把“得”写后面,反映出你内心里认为“DYJ”是以“失”为主“得”为次。换而言之,你PDH意图否定“DYJ”、否定我本人。结果PDH被打倒,后来死在关押地。

  M跟P咬文嚼字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雍正也是如此。年羹尧在雍正初年率军平定青海蒙古人叛乱,自持功高、目中无人、骄横跋扈、结党营私,让雍正感觉到威胁。

  政治斗争向来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康熙没杀鳌拜是心慈手软。雍正冷酷无情,将年羹尧下狱,随后又逼他自尽。

  年羹尧一案拉开雍正朝“文字狱”的序幕。雍正把“文字狱”推而广之,在全国范围清算反革命分子。

  “文字狱”和“WHDGM”一样都是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手段。相比之下,清朝的“文字狱”远没有“WHDGM”惨烈,远没有“WHDGM”影响之广、之深、之久。

  虽然清兵入关已近百年,但人心并没有完全归附,仍然有一些人在怀念明朝抵制清朝,简而言之反清复明。

  比如著名的文人吕留良自称明朝遗民。他早先参加武装抗清,失败后回家隐居。后来耐不住寂寞参加了科举,考中又后悔了,认为自己这是“失脚”,大概是失足的意思吧,拒绝官府安排工作,回家著书立说宣传反清复明。

  康熙听说了这个人,请他出来做官。康熙的策略是笼络为主,攻心为上。但是吕留良拒不奉诏。

  吕留良在康熙年间就死了。死后他的学生将他的书编辑出版。有个学生看了吕老师的书,受老师反清复明思想的感召前去策反川陕总督,结果事发被杀。雍正下令严审。吕家因此受到牵连,吕留良的父祖、兄弟、子孙都被砍头,母女、姐妹等被贬为奴。吕留良死了还被挖出来鞭尸。他的学生被流放。

  文字狱是雍正的一个污点。不过必须承认雍正这个人还是亮点更多。除了反贪,“改土归流”也是雍正的一个亮点。

  所谓改土归流,就是改土司制为流官制,说白了就是取消民族自治纳入政府统一管辖。流官就是政府派遣的有任期的官员。而土司是当地少数民族世袭的部落首领。

  历朝历代的汉人政权对少数民族的政策都是以民族自治为主。只要你承认我是老大,归顺于我,不跟我捣乱,你爱干嘛干嘛。我不干涉你的内部事务。

  汉人是农耕民族,对于无法开展农耕的土地不稀罕。汉人政权自认为是天朝王国,文化高人一等,对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比较歧视,比较排外。“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不愿吸收少数民族加入中国大家庭。通常委任当地部落首领为官,代中原政府管理当地事务,用现在话讲就是实行高度的民族自治政策。

  另外这也跟国力或者管理能力有关。国力不济或者鞭长莫及,政府也通常会选择民族自治方式管理边疆少数民族。

  满清人跟汉人的想法不一样。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少数民族,不会歧视少数民族。他每打下一块地盘就尽可能实行有效控制,该驻军驻军,该派官派官,把这块地盘和人民并入自己的版图。

  当然清朝也存在国力不济和鞭长莫及等问题。比方对蒙古人,靠近中原的蒙古人被纳入政府直接管理,离得远的蒙古人就不得不允许民族自治。

  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雍正设法加强控制,强化统一。

  雍正登基的第二年,青海蒙古人作乱。清朝册封的青海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组织青海各部蒙古人宣布独立。雍正把年羹尧派过去讨伐,打败了罗卜藏丹津,占领了青海。

  雍正不再设王而是改设扎萨克,也就是旗长。雍正把青海蒙古人分为29个旗(相当于地区)。每个旗找一个蒙古人担任扎萨克。扎萨克接受清廷任命和管理,代表清廷管理旗内事务。虽然仍然保留了一部分自治权,但相比罗卜藏丹津时期,青海蒙古人已经直接受控于清廷管理之下。后来青海蒙古人的自主权逐渐缩小,最终归于中原政权的统一管理,成为中国版图实实在在的一部分。

  西藏开始时也是实行民族高度自治。后来蒙古人入侵拉萨。藏人向清朝求救。清朝立即派兵进藏赶走蒙古人。之后清军以协防为由驻军拉萨,插手西藏管理。西藏新政府不得不接受清廷任命。后来雍正在拉萨设衙门直接管理西藏。西藏由高度自治转为有限自治。

  在青海、西藏之后,雍正开始处理西南少数民族问题。西南少数民族实力较弱,雍正连有限自治权都不想给他们。

  他派兵强势进入西南实行改土归流,不服就打。他用了五年时间将云贵地区的土司废掉,实行州县直接管理。四川和两湖两广的土司随后也被解决。

  改土归流不仅涉及范围大,并且涉及的民族众多,包括苗、侗、布衣、水、彝、纳西、壯、瑤、土家等十九个民族。

  清军连剿带抚把改土归流的任务完成了。“逆者剿,顺者抚”。抗拒改土归流的土司连有限的自治权都不给你,直接灭掉,划归州县直接管理。肯与政府合作的土司还可以保留部分自治权。但政府完全不插手部落内部事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那些保留下来的自治区只拥有有限自治权,不能再拥有自己的军队、独立的政府和外交、法律。国家的统一程度加大、加深了。

  雍正不仅对边疆少数民族下手,对本族也毫不心慈手软。他下令取消满清八旗旗主(满清称都统)的世袭权力,把旗主变成一个普通官职。皇帝可以随时任命旗主。一声令下,八旗也被改土归流了。

  这些事都让雍正挨骂不少,但对于国家统一是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雍正是清朝挨骂最多的皇帝,但却是干得最出色的皇帝,至少是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