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9年——593年隋文帝首创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轻刑薄赋,政治清明,启开皇之治。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开始休民养息,专心内政。
隋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睿智、仁慈,富有进取和创新精神的皇帝。他推行的诸多新政成为后世皇帝立国的样板。
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管理为州县两级管理,砍掉了郡,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给ZF减肥,给百姓减负。
他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首创“三省六部”制。这个制度一直被沿用到清代。
三省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中书省负责制定Whattodo,门下省负责审核Whytodo,尚书省负责执行Howtodo。三部门分工协作、彼此制约,必须以皇帝为轴心才能正常运转。
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负责官吏的任免与考核;户部相当于现在的财政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相当于教育部,主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负责军事;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管刑法;工部相当于建设部,主管工程建造等。
“三省六部”制把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划分得非常明确,提高了办公效率。
隋文帝还有一项创新也一直流传到清代,那就是“科举”制。
科举相当于现在的“高考”,考上就有了“干部”身份以后归人事局管,考不上就什么身份没有以后归劳动局管。虽然说录取比例和现在公务员考试一样低,但毕竟给平民当官提供了一个途径。
以前选拔官员看重门第。夏商周实行“世卿世禄制”,也就是世袭制,父死子继。在世袭制下,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做官机会。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老打仗出现“军功爵制”。百姓可以靠军功做上官,但是非常难。到了汉代实行“察举制”,也就是推荐制。以仁孝礼让著称于乡里,有机会被推荐做官。但是察举受豪门官宦控制,普通百姓很难得到举荐。到了魏晋时期,曹丕推出“九品中正制”,按照家世﹑才德把人分为九等,让不同等级的人出任不同等级的官。原本是想让家世作为参考条件,主要是看品行和才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家世成为最重要的标准,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到了南北朝,尤其是北魏,门第观念更加严重,选拔干部几乎到了只看门第不问才能的地步。
所谓门第就是本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只能去打洞”的原则,把高干子弟细分为几等,比如膏粱、华腴、甲、乙、丙、丁,根据不同等级的门第分派不同等级的官职。
比如膏粱门第,必须是三世三公,ZZJCW一级的高干子弟,如三国时的袁绍之流。华腴门第是政治局委员一级,甲姓门第是国务委员一级,乙姓门第是省部级,丙姓门第是省部常委,丁姓门第是副省部级。非高干子弟就归入寒门,平民老百姓一个。
膏粱门第出身的人可以担任省部级干部,其他依次类推。寒门除非踩了狗屎运,否则没有资格入仕,“只能去打洞”。
门第选官制度把大批优秀人才挡在门外。
隋文帝创立的科举制忽略了门第概念,主张无论贵贱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这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不但有利于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也为高干子弟充斥的朝堂里引入了新鲜血液。
造了“三省六部”这部好车,通过科举选来了好马,隋文帝下一步工作就是如何发挥马儿的潜能,让马拉上车跑起来,飞起来。
隋文帝在“吏治”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下了很大工夫。用现在话讲,下大力气建设一支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
隋文帝的治国策略就是“宽以待民,严以待官”。对待百姓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贪官污吏要像严冬一样冷酷无情。他对待百姓讲个“宽”字,对待文武百官就讲个“严”字。同样的罪过,搁百姓身上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老百姓没文化,不知法、不懂法,情由可原,下不为例。但搁百官身上可就是另外一种说法了,那就是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隋文帝的朝堂随时预备着板子。犯错的,“于殿前笞之”,当场摁倒“匹里啪啦”一顿板子,直打你个万朵桃花开;犯罪的,绝无宽宥。隋文帝规定:贪一文钱以上者,斩!贪一升粮以上者,斩!有时候在朝堂之上就把人杀了。
隋文帝常常派人秘密给官员送贿赂——用现在的行话叫“钓鱼执法”。一旦有谁接受了贿赂,立即处死。
与此同时,隋文帝大力表彰优秀干部。对政绩突出者,无论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奖励毫不吝啬,号召天下向他们学习。
经过隋文帝的治理,“州县吏多称职,百姓富庶”。隋朝的官吏也是历朝历代里最廉洁的。
“政治是个纲,纲举目张”。政治清明自然会带来社会安定,百姓富庶。
隋文帝对百姓非常宽仁,分田地、减租赋、轻劳役、废酷刑,减轻百姓的痛苦,促进社会发展。
他将“宽刑”的主张体现到他重修的法律——开皇律中,将前朝蛮族的诸多酷刑一一剔除。“开皇律”被后世当作立法蓝本。
隋文帝规定死刑案件必须三审之后才能判决。地方法院审理完毕交最高法院复审。最高法院复审完毕再上报中央。他希望利用三审制度防止地方官草菅人命。
陕西有一年大旱,粮食欠收。隋文帝命人去了解一下百姓现在都吃些什么。复命的人带来一些掺糠的豆饼。隋文帝见之落泪,从此不肯再吃肉。
为了减轻灾区百姓的负担,隋文帝下令临时迁到洛阳办公。前往洛阳的路上遇到大批逃荒的百姓,隋文帝特意嘱咐手下不要驱赶。于是百姓混杂在皇帝的车马中同行。隋文帝不时拨转马头躲避难民,看见行路困难的还让侍卫去帮助一把。
隋文帝还是历朝历代里最节俭的皇帝。他将“成由俭,败由奢”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他为了配止泻药,需要一两女人化妆用的香粉,找遍后宫,没有。他想赐给臣下的妻子一件装饰用的织成衣领,找遍宫中,也没有。高贵女人常用的东西在皇宫之中竟然遍寻不到,可见宫中节俭成风。
皇帝倡导节俭,这对百姓来说是个福音。
国库粮食爆满,堆积到走廊大厅上。隋文帝知道后很奇怪:我征收的租赋很轻啊,怎么会有这么多粮食?手下说:ZF开支比收入小,当然就越积越多。隋文帝于是下旨:“既富而教,方知廉耻,宁积于人,无藏府库。”百姓富裕了,教化才容易推行。穷生奸计,富长良心。所以藏富于民好过藏富于府库。隋文帝下令再减天下租赋。
睿智的隋文帝不但擅长内政,也擅长外交。他使用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将突厥人控制在股掌之间。吐谷浑等其他各胡也不足为患。诸胡臣服,边疆安定。
岭南蛮夷叛乱,隋文帝连剿带抚予以平定。当地蛮族首领冼夫人支持统一,忠于朝廷,在当地也有很高威望。隋文帝为她设府授印,令她辅助隋朝ZF管理当地人民。
云南蛮夷叛乱,隋文帝派兵征剿一直打到比当年诸葛亮平孟获还远的地方。云南各族都归附了隋朝。
隋文帝文治武攻都有突出表现,是个不可多得的好皇帝。在他的治下,国泰民安,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人称“开皇之治”。
隋文帝晚年脾气暴躁,火气一上来就乱施刑罚,根本不管法律是怎么规定的。好在他有直言敢谏的大臣及时劝阻。他也能在消气之后知错就改。
通常君臣都是配套的,明君配谏臣,昏君配佞臣。谏臣在昏君那里混不下去。佞臣在明君那里混不下去。
隋文帝严禁百姓使用假钱(分量不足的铜钱)。有人违禁在市场上使用假钱被官府抓获。隋文帝下令斩首。
但是负责执法的大臣拒绝接受命令,要求按法律规定施行杖刑。隋文帝对他抗旨不尊很是恼火,大声呵斥他。但大臣据理力争毫不退让。隋文帝气得扭头就走。
不过隋文帝气消以后还是收回了成命。
隋文帝让一位大臣去检查养马场。大臣查出各地养马场隐匿不报的马匹竟有两万之多。
隋文帝大怒,下令将所有负责养马场的官吏全部斩首,共计一千多人。
大臣不同意,认为刑罚太重。隋文帝大发雷霆,高声怒骂,坚持要杀。
大臣说,那你就把我杀了吧。我愿意用我这条命换那一千多条人命。
隋文帝清醒过来,向大臣道歉认错。隋文帝认为他敢于犯言直谏应该重用,给他升了职。
有时候大臣没有提出谏言但民间把问题反映上来了,隋文帝也能及时纠正。
隋文帝厌恶天下盗贼太多,下令偷一文钱也要斩首。
有三个人合伙偷了一个瓜被官府抓住,拉到闹市砍头。这件事传开对盗贼的确起到了威慑作用,但同时也在百姓之间造成恐怖气氛。
有几个劫持了官府的执法人员,对他讲:我们不是盗贼,只是想替冤死的人说话。你替我们禀报皇上,自古就没有偷一文钱也处死的法律。
隋文帝知道了这件事,下令把这条不合理的命令废除。
不过隋文帝年纪越大脾气越大,有时候大臣拦也不住,甚至把自己命搭上的时候也有。所幸这样的事情很少,没有酿成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