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中华世纪谈

125蔡伦造纸

  公元105年——公元109年安帝即位。邓太后临朝听政。蔡伦改进造纸术。郡国大灾,羌、蛮连年起事。

  汉和帝死时才27岁,也不知道得什么病死的。

  光武帝62岁去世,汉明帝48岁,汉章帝33岁,汉和帝27岁,一代不如一代。有人怀疑他们家有家族遗传病。

  另外,汉和帝结婚太早。13岁就结婚了。这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优生优育。汉和帝先前生了十几个儿子,都夭折了。后来汉和帝接受别人的建议,把成人的法定年龄改回16岁。

  汉和帝生前没有立太子。孩子陆续夭折,他也没法立。汉和帝认为孩子活不长是宫内有鬼祟作怪,把之后生的儿子都秘密送到民间寄养,等过了危险期再接回来。

  他死后留下俩儿子,长子刘胜年8岁,次子刘隆刚过百日。他把选择接班人的任务交给他的皇后邓绥。

  邓皇后把汉和帝的这俩儿子从民间接了回来。邓皇后一看刘胜病病歪歪便立刘隆为皇帝,是为汉殇帝。

  汉殇帝尚在襁褓之中,邓太后临朝称制。东汉此后进入邓太后时代。

  邓太后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孙女。邓禹是光武帝刘秀的同乡兼同学,鼓励并协助刘秀打天下,为刘秀出谋划策,被刘秀视为东汉的头等功臣。

  邓太后自幼聪明和气,不好女红好读书。因为面容姣好被选入宫中做了贵人。入宫后曾受教于班昭,

  当时皇后姓阴。邓贵人为人谦卑从不与人争宠。但她越不争宠,汉和帝越喜欢她。后来阴皇后因嫉妒而生恨,暗施巫蛊,结果被人告发丢了皇后之位。汉和帝立邓贵人为皇后。

  邓皇后没有生养。汉和帝留下的俩儿子都不是她的骨肉。但作为汉和帝的正牌妻子,这并不影响她在新帝即位后升格为太后。

  邓太后当政后提拔自家兄弟邓骘[zhì]、邓俚等人协助自己打理朝政。

  邓太后身为女人抛头露面多有不便,所以不得不依靠外戚帮她监视朝野。不过,她在依靠外戚的同时也对他们严加管束,不让他们乱政。邓太后下旨让邓家人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监督,如果违法乱纪,严惩不贷。

  邓家也目睹了窦家的下场,自觉夹着尾巴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邓家子侄曾受贿了一匹马,他父亲知道后剃了他的头发。

  古代人的头发几乎和脑袋一样重要,削发是一种很重的惩罚。古代不是有曹操削发代首的典故吗?

  邓太后一朝,外戚都还算安分守己,没做什么太出格的事。

  邓太后刚上台就遇到水灾。大水淹了几十个郡国。

  邓太后知道后严令地方官不得粉饰太平隐瞒灾情,必须据实上报,根据灾情减免百姓的租赋。谁要是耽误了救灾,伤害了百姓,严惩不贷。

  她要求大家节衣缩食支援灾区。她本人首先带头压缩了宫内开支,消减皇宫的生活费,包括伙食费、招待费、车马费,卖掉了皇家公园上林苑的鹰犬,裁减了多余的宫女,甚至一天只吃两顿饭。

  在古时候老百姓通常吃两顿饭。早上起来先下地,忙到快中午的时候才回来吃午饭。午休一会再去劳动,到傍晚时再回来吃晚饭。贵族地主等有钱人一般吃三顿,早中晚。皇家吃四顿,晚上加一个宵夜。邓太后将四顿减为两顿,一则显示和百姓同甘共苦,二则也消减了皇宫一半的伙食费。

  邓太后把往日两亿钱的皇室开销一下子压缩到数千万钱。

  邓太后还停止地方进贡华而不实造价昂贵的东西,将地方的进贡减半。皇家减少开支,百姓就能减少负担。

  邓太后遇到事情能及时作出反应拿出解决办法。这让朝臣不敢懈怠,也赢得了朝野的尊重。

  汉殇帝刚满岁就夭折了。

  邓太后跟邓骘兄弟商量后,连夜把刘庆的儿子刘祜[hù]接进宫里。

  刘庆是前太子,但跟汉和帝的关系一直不错。如果不是汉和帝暗中保护,刘庆早就死在窦太后之手。汉和帝反击窦氏时,刘庆也助了一臂之力。因为这层关系,邓太后对刘庆也一直另眼看待。刘庆在汉和帝下葬后准备回自己的封国。邓太后让他把儿子刘祜留在京城。她预料到汉殇帝可能活不长,提前做好了准备。汉殇帝一死,她就把刘祜接进皇宫立为皇帝,是为汉安帝。

  按理说她应该立汉和帝的儿子刘胜为皇帝,即使刘胜是个病秧子,也不能跳过刘胜去找汉和帝侄子。这是不合古代礼法的事。但邓太后考虑到先前不立刘胜已经结怨于刘胜,再立刘胜也不能挽回,索性弃之不用,免得以后刘胜对她不利。

  汉安帝即位时13岁。按照新修改的礼法,16岁才算成年。因此邓太后仍能够临朝听政。

  邓太后让邓骘兄弟常驻宫中帮她料理政务,每五天可以回家休息一天。邓骘兄弟觉得宫中规矩太多,不如住在自己家舒服,不断求邓太后放他们回家。邓太后只好答应。

  宫里没人商量,邓太后遇到疑难政务有时会跟宦官讨论。

  邓太后在后宫有两个贴身助手协助她处理杂事,就是宦官郑众和蔡伦。郑众在汉和帝亲政后被提拔为大长秋,也就是皇后所在的长秋宫的大总管,成为邓皇后(现在的邓太后)的亲信。蔡伦被窦太后提拔为中常侍,侍奉汉和帝。汉和帝死后,蔡伦投靠了邓太后。邓太后时常和他们讨论国政。

  邓太后喜欢舞文弄墨,蔡伦投其所好发明了纸。

  蔡伦分管皇宫后勤和御用作坊。他在已有的造纸技术基础上加以改进,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经过沤泡、剁碎、蒸煮、漂洗、捣烂等工序制成纸浆,再用细纱网在纸浆里一捞,晒干后就做成一张纸。

  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是中国引以为骄傲的“四大发明”之一。

  有了轻薄价廉的纸张,人们写字就不再用厚重的竹片木板和昂贵的丝帛了。造纸术传到西方各国,西方也再不用草片、羊皮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发展影响巨大。西方人把蔡伦列为《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的第七位。

  当然,严格说起来蔡伦并非纸的发明者,只是造纸工艺的改进者。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纸,有出土文物为证。但那时的纸是以蚕丝或麻丝做原料,其实就是绸和布,造价高,一般人用不起。蔡伦发明的纸是用树皮、麻头等东西做原料,造价低,易推广,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纸。所以蔡伦作为纸的发明者还是当之无愧。

  邓太后欣赏蔡伦的才能和忠心,封他为侯,因此蔡伦发明的纸也被叫做“蔡侯纸”。

  邓太后虽然重用宦官和外戚,但也没有忽视其他大臣。她让素有贤名的两位老臣总管尚书工作,住进后宫,协助她工作。

  邓太后内靠宦官,外靠外戚,并且兼顾大臣们的意见。三方力量互相牵制,谁也没有能力控制太后,最终还是太后说了算。邓太后是非常精明并且有主见的一个人。

  因为她管理有方,在她当政期间没有出现外戚或宦官乱政的情况。外戚和宦官倒也相安无事。但是朝臣对此一直是耿耿于怀,对邓太后颇有微词。

  西域在班超任都护时很安定。后来班超告老还乡,朝廷安排将军任尚接替班超。

  班超对任尚有所了解。他跟任尚交接工作时特意嘱咐他,干外交跟你平时指挥打仗不一样,不能硬来。我看你这人脾气太急,对下属太严厉、太苛刻,到了西域那边一定要注意克服。但是任尚不以为意。

  任尚是军人,缺少班超那样的政治头脑和手腕,到了西域没多长时间就把西域各国惹翻了。西域各国纷起造反。

  邓太后让朝廷合议,看西域该怎么办好。大家的意见是放弃西域。西域屯兵开销太大,不如裁掉。西域36国总是一会这个反了,一会那个反了,折腾去我们太多军费。

  国内灾祸不断,邓太后忙于救灾,没有精力和财力去管山高皇帝远的西域的事,同意放弃西域,下令召回西域都护和西域驻军。

  这个短视的决定不仅葬送了多少代人的努力,包括汉武帝和班超,还带来一连串灾难。

  河西的地方官按照邓太后的指令征调内迁甘肃的羌人前去接应撤退回国的西域官兵。有人造谣说这次征调是去西域军垦,去了就回不来了。羌人不干了。被强行征调的羌人不断逃走。队伍还没出酒泉,羌人就已经跑走大半。气得官府派人去抓,闹得鸡飞狗跳。河西羌人群起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