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22年——前878年共王、懿王、夷王之时,王室日渐衰微。
周穆王死后由儿子周共王继位。
周共王在正史上只记录一件没出息的事。他嫉妒密国(在甘肃境内)国君娶了他喜欢的女人,找茬灭了密国。
不过通过其他资料和出土的金文还能拼凑出一些跟周共王有关的事情。
周共王继位时王室已经入不敷出。老爹周穆王南征北战东征西伐消耗了大量军费,再加上对诸侯的赏赐,国库已经折腾光了。周昭王时王室有六师的常备军。周穆王在位时把常备军扩编到九师。周共王养不起那么多军队,上台后开始裁军。可是裁军导致边防空虚,西戎人开始作乱。
周穆王当年西征就是为了讨伐西戎人,看这意思没什么效果,白白浪费了军费。
西戎连下十几座城池直逼镐京城下。周共王无力抵抗不得不请求诸侯出兵相助,最终把西戎人赶走。
周共王没钱打赏诸侯只好把王室的土地分给诸侯。结果王室的土地越来越少,诸侯越来越强。这为以后诸侯轻视王室埋下伏笔。
另外,根据出土的金文显示,周共王时期开始允许私人转让和买卖土地。这就为以后出现土地兼并问题埋下伏笔。
周共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懿王继位。
周共王的一些政策的弊端在周懿王时期开始显现出来。首先就是军事力量削弱造成外族入侵。西戎、北狄不断在边境劫掠,几度打到镐京附近。周懿王不得不迁都躲避。
国人觉得周懿王太怂包了,编歌来讥讽他。
周懿王也觉得脸上挂不住,招兵买马重建军队。但他发动的反击以失败而告终,这下脸丢得更大了。
北方的翟人(狄人)卷土重来。周懿王忧惧而死。
周懿王死得匆忙,没来得及立太子。诸侯拥立他的叔叔做了周王,也就是周孝王。诸侯没按父死子继的规矩把王位给他儿子,许是觉得按照遗传学,老子怂包儿软蛋。也有说法,周懿王立了太子,但诸侯认为太子懦弱无能,改立孝王。不管哪种说法,诸侯开始直接插手周王废立,说明周朝已经王室衰微。
周孝王上台后组织诸侯的军队反击西戎。他让申侯为帅西征。但是申侯向他提出一个条件,说你只要能保证我外孙继承他父亲的封地,我就保证把西戎平定。
原来他的外孙在家行二,上面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非子。按照长子继承的规矩,他的外孙没有继承权。
申侯提这个要求属于无理要求。但现在是用人之际,周孝王权衡利弊之后,答应了申侯的要求,允许他的外孙继承家产。
非子因为擅长养马,被周孝王封做“弼马温”。周孝王专门辟出一块牧场供他养马。非子把马养得膘肥体壮,繁殖力旺盛。周孝王大喜,把那块牧场送给他做封地,赐姓为赢。这也算是对非子让出继承权的补偿。他给非子的这块封地叫秦。非子于是成了秦国的创始人。
不过那时候还没有秦国。非子只有封地,没有封号,没有爵位,只是周国的附庸、没有国家编制的诸侯。
西戎之乱最终以西戎献马求和而告终。
周孝王在位没几年就死了,没有中兴周王朝。诸侯于是又重新拥立周懿王的儿子周夷王。
周夷王感激涕零,在诸侯觐见时不顾礼仪走下堂来向诸侯致意。按照周礼“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如果“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周礼设计觐礼是为了强调上下尊卑。天子下堂跟诸侯称兄道弟这在诸侯的眼里是自贬身价。
不过有的史书就有不同看法。《帝王世纪》说:“夷王即位,诸侯来朝,王降与抗礼,诸侯德之”。认为这是夷王有德行的表现,不高高在上,比较亲民,能和下属打成一片。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下不下堂而在于周夷王是诸侯推举的。总统见选民,装也要装出亲民的样子。诸侯就是周夷王的选民,拿着选票的选民,可以发起弹劾让总统下台的选民。周夷王不敢不敬。
周夷王是诸侯拥立的又没有天子威仪,诸侯对周王难免有轻慢之心。“诸侯或不朝,相伐。”有的诸侯不来朝贡,有什么纠纷也不来找周王评判,直接兵戎相见,互相攻伐。
诸侯不把老大放眼里让周夷王觉得忒没面子,于是他想找个机会立威。恰好齐国国君齐哀公前来朝拜周夷王。周夷王想起纪国(山东寿光)说过齐哀公蔑视天子讲过自己的坏话,下令“烹齐哀公于鼎”。把齐哀公给当鸡炖了。
但是他的杀鸡儆猴没起到预计的效果。诸侯替齐哀公抱不平,对周夷王愈加反感,干脆都不来朝拜了。
周夷王换一种方式立威,派兵讨伐戎狄。“命虢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虢国(在宝鸡一带)跟周国同姓同脉,关系较铁。周夷王把六师交给虢公去讨伐聚居在太原一带的戎狄。那帮偷鸡摸狗之辈不时侵扰周朝边境。
不清楚战争过程,只知道虢君俘获了一千匹马回来,应该是打赢了吧。
据说周夷王还打过淮夷。这个情节史书没有,金文上有。清代出土一个“噩(鄂)侯驭方鼎”,上面的铭文显示,周王南征回来的时候跟鄂国国君驭方会见,把酒言欢。
鄂国是商代封国,为避祸不断南迁,从山西的乡宁县迁到河南的南阳然后又迁到湖北的鄂州。
周夷王跟诸侯见面不值得铸鼎纪念,想必是鄂国主动向周朝表示臣服。
不过必须说明一点,“噩侯驭方鼎”铸造年代不详,一直存在争议。先是认为铸造于周厉王时期,后来又倾向于周夷王时期。
不管怎么说吧,周夷王作为天子在守土保国抵御外侵方面还算尽到了本分。
在“伐太原之戎”的第二年,“王(周夷王)有疾,诸侯祈于山川”。周夷王生病了,诸侯祭祀名山大川为周夷王祈福。
这似乎说明周夷王“伐太原之戎”在恢复王室威信方面还是起了点作用。
不过也不尽然,被中原视为南蛮的楚国仍然不把周王朝放在眼里。他该打还打,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
据《资治通鉴》记载:“楚子熊渠伐庸、扬粤至于鄂”。楚国国君熊渠率军一直打到鄂国。
熊渠是楚国著名的开拓之君,也是个传奇人物。他擅长骑射,力大无穷,传说能够一箭穿石。他率军打仗身先士卒攻无不克。
庸国(在现在的湖北竹山县)是江汉之间最大的诸侯国,当年跟随周武王伐纣被封为伯爵。但不幸的是,伯国被子国给干掉了。不过春秋时期,庸国又悄然出现,接着跟楚国打。楚国跟秦国联手才彻底灭掉了它。
扬粤也叫扬越,不是国名,是族名,也就是后来的越人,分布在江汉一带。他们被楚国驱赶着往江浙方向迁徙,后来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越国。
鄂国上面已经提到过。只是奇怪的是,鄂国被楚国灭掉后,在周厉王时期又被周国灭掉了,然后通过考古发现在河南南阳又出现了。老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看样子湖北人不是九头鸟,是九头蛇,砍掉一个脑袋又长出一个脑袋。
熊渠之所以打鄂国,是因为鄂国境内有座铜绿山,富产铜矿。铜在当时就是钱。铜绿山就是摇钱树。
熊渠南伐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铜绿山。
熊渠顺利打到鄂国,把楚国疆土扩张了上千里。楚国因为拥有了广大的地盘和铜矿,成为江汉地区的大国、富国。
按照古例,只有天子才配有千里之国。公爵最多才五百里。小小的子爵顶了天也不过百里。但是现在的楚国虽然级别还是子爵,但是地盘、军队已远超中原的公侯,能跟天子媲美。
楚国于是自称为王,和周天子分庭抗礼。
楚国称王肯定让周夷王在诸侯面前很没面子。但也没法子,楚国现在成了千里之国,真打起来,周夷王不一定是熊渠的对手。他只能装聋作哑,发扬阿Q精神,不跟南蛮子楚国一般见识。不过这样一来,他之前重树王室权威的努力就白费了。
周王室的势力威信自周昭王以来日益衰微,到周夷王已经国不将国。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