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陶坛骸骨
我苦笑道:“你还信不过我的判断吗?”
易阳说:“当然不是了,可就是害怕啊。”
我一下急了:“刚才你从景观台上爬下来都不怕,还怕这么浅的水?别墨迹了,在墨迹下去老罗他们就危险了,咱们靠着溶洞边沿溜边过去,没问题的。”
易阳这才闭上眼睛深吸了口气,踏进了水里。
我们开始涉水进入溶洞,我们一边走一边观察溶洞里的环境,走在这诺大的溶洞里我们俩渺小的犹如蝼蚁,我不禁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走了一阵子后溶洞开始收拢变窄,很快前面就出现了一个碎石浅滩,浅滩后面又是一个黑暗深邃的洞,这洞已经不属于溶洞类型了,只是普通的山洞,在洞口处还立着一块湿漉漉的碑石,就像一块棺材板立在那一样,碑石上还刻着几个字体,扭扭曲曲的不像汉字,倒有点像日本字,但又明显不是日本字,应该是巫瑶人的古文字,这几个字体多半是“禁止入内”、“擅闯者死”之类的警告语了。
“靠,老徐你看。”易阳这时候发现了什么示意我朝浅滩角落里看去,我扫眼望去,只见浅滩角落里竟然散落着大量黑色的骷髅头,看着相当瘆人。
我说:“这山洞应该就是通向瑶寨禁地的通道了。”
我们俩也顾不上许多了,绕过石碑摸黑深入了山洞,只是刚走了一会我就察觉到了动静,我还没搞清楚是什么动静,就见大量的蝙蝠吱吱叫着飞了过来,我立马趴了下来,易阳随之也趴下了,密密麻麻的蝙蝠几乎擦着我们的头顶飞过去了。
确认蝙蝠群飞过去后我们才爬起来继续深入,渐渐的前面出现了天然的亮光,这洞快要走到尽头了,我和易阳不由的加快了脚步。
来到洞边后我探头张望了下,发现外头是一片原始森林,植被茂密遮天蔽日的,都看不到天,这地方应该是瑶溪山腹地了,如果不是鹰嘴里那条密道和溶洞的连接,估计谁也无法到达这里,否则不会有像这样的原始森林存在,这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确认没有危险后我钻出了洞口,招呼易阳出来。
眼下我们根本没有回头路了,只能穿进这片原始森林,一条道走到黑了。
进了原始森林没多久我们便发现林子里遍布着大量精美的陶坛子,每个陶坛子都有水缸那么大,但里面装的不是水而是一种暗红色的土,土里还露出了人的骷髅头,骷髅头甚至还保持着痛苦张嘴的状态,别提有多瘆人了。
这环境让易阳直哆嗦,我走到一个陶坛边,捏了点红土放到鼻尖处嗅了嗅,这压根不是什么红土,而是吸收了大量血液后被染成了红土!
我正闻着红土的时候突然发现从红土里钻出了一条线状蠕动环节虫子,这虫子看着很像蚯蚓,但身子红黑相间,两头呈圆形,还长着环状的锋利密齿,像捕兽夹上的锯齿似的,很是诡异。
易阳嘀咕道:“这是什么虫子,怎么长的这么古怪。”
我皱眉道:“不清楚,我跟着师父在山里生活了好几年,对山里的虫子很了解,但这种虫子从来没见过,应该不是现有的物种,这里的原始森林搞不好是远古时期就存在的,这些虫子要么是远古时期的古虫子,要么就是巫瑶人的蛊虫。”
易阳诧异道:“蛊虫,蛊不是苗族人擅长的吗?”
我点点头说:“你有所不知,不管是瑶人还是苗人他们是同宗同源的,是蚩尤九黎部落的不同分支吧,都发源于西南地区,而西南地区虫类众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使他们都会用蛊,除了瑶人和苗人外,还有不少的西南少数民族也会用蛊,所以巫瑶人会用蛊并不奇怪。”
易阳这才明白了,这时我注意到易阳的脸颊上有一道伤痕,该是刚才被原始森林里带倒刺的植被刮到了,有些渗血,我想了想就捡起树枝从易阳脸上弄了点血下来,易阳也不敢问什么,只是呆呆的看着我想做什么。
我将带血的树枝朝那虫子伸了过去,这虫子顿时像是发狂了,不停的扭动身子,其中一个头突然撑大了好几倍,从绿豆大小瞬间就变成了一块硬币大小,跟着就往带血的树枝上一套,几乎把染血的部位一下给吞进去了,锋利的一圈密齿犹如钢锯一般咬合在了树枝上,我试着甩了甩却怎么也甩不下来,直到树枝上的血被吸干后它才松开了密齿,缓慢的蠕动又钻进了吐里。
易阳颤声道:“原来是吸血的虫子,幸亏它体型小,要是大点就太吓人了。”
我已经对这些陶坛有了判断了,说道:“这些陶坛应该是巫瑶人的某种刑罚,这些人是活着坐进陶坛的,然后在里面养上这种吸血虫,封上土,让吸血虫在土里把人的血液吸干,于是就呈现出这种状态了。”
易阳听的直皱眉:“这也太残忍了,你说老罗他们被抓了,会不会被巫瑶人用这种古代刑罚惩罚?”
我心里打了个突突,没敢回答这个问题,这种可能确实存在,巫瑶人奉行的是原始封建那一套,根本没有杀人犯罪的概念,有的只是用什么花样来杀对他们信仰的亵渎的人。
由于很担心老罗和姚甜他们的安危,我和易阳都不敢在这片原始森林里久呆,继续往里深入着。
路上易阳说:“瑶民难道住在这种鬼地方吗,这怎么生活?”
我回道:“你没听那瑶民厨师说嘛,这里只是他们瑶民的禁地,不是他们住的地方,或者可以这么说吧,外面居住的瑶民是熟瑶人,已经汉化了,跟我们汉人没太大区别,至于这个禁地里住的恐怕才是真正的生瑶人,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巫瑶人,瑶民厨师普通话说的那么好,算是汉化了,在他身上可能发生过什么,才导致他对巫瑶人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