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幻之盛唐

第1021章完结

  打下青唐后,朝廷一下多出一大堆新职位,可以安置那些正在熬排行,候选差遣的官员,这个买卖倒是要得。dangkanshu.

  此外,

  既原先的岭南和安东,后来的夷州、倭国、虾夷大岛(北海道)、耽罗岛(济州岛),窟说部(库页岛及勘察加半岛部分地区)之后,青唐成了朝廷的第九个流人地。

  由于这些地方不是孤悬海外,就是终年暑热潮雨,或是冰封酷寒,或是毒虫瘴疫横行的,所谓穷恶苦死之地,所以青唐反而还成为过得去的近选。

  因此朝廷派发的首批流人数千口,已经分批出发了,主要是误伤致死的刑徒和无力偿官债只能戍边劳役的流人。

  内史杨奉朝带来的是另一个来自海外的消息,

  去年夏天,出逃夷州的藤原仲麻吕死了,这位显赫一时的前倭国太政大臣,相当凄凉的在最后的亲族和追随者陪伴下,因为心力憔悴和郁郁成疾的身体衰弱,死在了夷州的台风季节。

  他幸存的两个儿子都是庶出,不愿回到倭国,情愿就地改姓归化,并分家置业,各拥一班支持者,闹得不可开交,因此特地报请上来,希望获得我的处置决定。

  我想了想,就决定将夷州这只藤原氏收为我的领臣,毕竟作为昔日的倭国第一家族,精通艺文音律都是必修课,对领地建设还是有些益处的。

  不过必须分成两只,一只留在夷州赐姓源氏,家主给名义经,另一只远走海南的赐姓平氏,家主给名将门。

  这样将来或许就没有原平之战,也没有了传世的《源氏物语》这部作品,只会留下梁式物语,光源氏养成计划,也将变成梁式养成计划。

  前些年倭国爆发的藤原仲麻吕之乱后,在后续的清洗和追捕中,还有数千来自被清算的橘氏、犬养氏,以及与藤原氏有关的倭人,陆续通过海路逃到了夷州,其中不乏公卿贵族军将兵士工匠杂役等各色人等。

  其中的青壮被挑选出来,训练之后组成拔刀队,派往海外羁縻州和据点,作为土人聚居区的治安辅助力量,就叫新选组。

  与很早就建邑置郡县,如今名下拥有本岛六州数十县属的海南不同,夷州还是按照府兵制度的军管体制,除了沿海十几个建港的县治外,往内陆大概分为二十几个军府,三百多由大量任用土着劳力的种植园、矿山、工场组成的武装民屯。

  这些倭人无论在夷州,还是南海外岛诸羁縻州,还是相当好用的。

  随之而来的还有另一个在我意料之外的好消息

  由于倭国重新即位的称德女王,还在继续她崇佛的荒唐大计,去年改元天平神护,设置近卫府,任命宠爱的僧人道镜为太政大臣禅师。旋即又迫不及待的任命道镜为法王、藤原永手为左大臣、吉备真备为右大臣。

  象日本这种藩国改元国号,都要上奏宗主天朝,因此顺水推舟的派出遣唐使。

  随遣唐使一同回来的,还有来自倭国来的头批运金船,三个月前已经抵达了翁山县,大抵有三十五万枚当缗大银宝,十四万枚当十缗金宝,又这笔货币做支付的保证金,龙武军体系刚刚因为打完吐蕃而财政紧张,可以大为缓解。

  我这些年经营的产业和投资的收益,已经多的连我自己也记不清楚,摊子铺的大了,也林林总总出了不少状况和问题,所以才有了宁凝南下整顿和清理之行。

  但相对海外经营的产业,相对会简单一些,自主性也大一些。其中以倭国最为明显。

  这些年进入日本的大唐商人,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和带来的技术,逐渐把握了倭国的矿殖和营造的相关产业。那些尾随他们而来的各色唐船,光是靠贩运生铜和铁锭等大项,就足够赚钱了。因为日本经营运输之利,而蜂拥而自的唐船,也因此彻底击垮了当地技术低劣吨位可怜的倭船,大量把持了往来日本各地的航路。

  其中通过我名下派出的开拓团和家族商人,在日本国大量圈地也是卓有成效,先后开拓了数十个庄院和温泉馆,掌握了硫磺,生铜等矿藏十几处,相对倭国现有的数百万人口,日本本土还是拥有大量未开辟的蛮荒之地,因此对天朝上国的来人,还是持有相当尊敬且合作的态度。

  不用去花钱收买或是制造舆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几乎满地都是仰慕大唐风物,自带干粮的日奸或是潜在的带路党。因此真正麻烦,反而是相对恶劣的地形、自然环境和气候。

  而且他们多数,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国家资源保护的意识,在他们看来,自从这些唐人来了以后,带来众多先进的生产技艺和新奇的物产,对提升地方田土税赋的产出,促进消费和市面繁荣意识大有益处,连带生活品味和需求都上了好几个档次。更别是对改良贵贱之嗣的促进作用。

  而作为经营日本的重头戏,寻找和开采金银的事业也初见成效,目前发现的金山两处,大小银山五处。

  倭国已经拥有足够悠久出产金银的历史,当代倭国朝廷所属的奥州金山,每年至少要向平成京进献的沙金百多斤,据说为了庆祝鉴真登陆日本当年为皇族受戒,专门建造了一座高达数丈的大佛像以资纪念,为了这尊大佛像的贴金,就使用了约一千斤的奥州金。

  要知道大唐朝廷每年官方的白银产出收入才不过十几万斤(不包括民间私采的),在这个时代黄金白银什么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通货币,而是作为一种地方土贡给朝廷的特产,专供殿中省属下的错金局制造成各种饰品和器物。

  不过就算是能找到这些金银矿脉,开发起来却是破费周折,首先是不能离海岸线太远,其次必须附近有条件屯垦足够的人口以提供劳力,然后是从产地修通道路直到出海的港口,因此大部分矿山直到近年才开始有所产出。

  作为我名下,最大的一处金山,属于九州太宰府下鹿儿岛金山,地理位置应该属于后世大名鼎鼎的菱刈金矿,从古代一直开采到现代还在继续运营。不过此时还是一片荒芜,只有附近几个走私猖獗的小渔村。

  另外一个则是位于本州岛西南端的偏远地区,后世大名鼎鼎,据说每年输送明朝百万白银的石见银山,不过来发的规模还很小,主要是靠近九州一代实在太过荒芜,又有复杂漫长的海岸线,找起来大费周章。

  之所以能找到这两处,主要还是因为这两处因为开采量和持续时间的缘故,在世界历史图册有所标注,其他的甲州金山,箱根银矿什么的,就只能靠有限的历史记述去慢慢找寻碰运气了。

  石见当地的郡司上下收了半车的唐帛谢礼,毫不在意的将这些远离京畿的边远地区大片沿海山林土地,直接划为“唐泊地”,为往来海岸线上的唐船晒帆补水之用云云,当地黎庶百姓良贱具不得入。

  鹿儿岛就更简单了,只要和太宰府大哥招呼,就可以筑城建邑以“打击走私”。连迁地安置的功夫都省了,直接把这些渔民抓起来,送到山里开矿坑去。

  最初还是直接将金银粗坯分批少量的运回国内,后来为了减少成本和功夫,从各地通过水路运送来的金银粗锭,被集中到鹿儿岛,在军队监管的相对封闭环境下,由大陆轮换派遣过来的工匠,进行重新熔铸,压制成大唐乃至周边国家流通的各色金银币。

  按照计划,

  除掉生产运输维护方面的费用后,这批金银币其中两成左右,作为驻军和工匠们这些参与者的分红和补贴,以及用在在日本国内作为就地收买劳力丁口,田产土地、特产物资等商业活动结算手段,以及结交权贵公卿的花费。事实上连日本大量流通的开元通宝、乾元通宝,泰兴钱,都是在这些沿海岛屿上铸造的。

  另一部分约占五成,通过海路南下运到海南府收藏起来,作为南海会社发行各色票据,经营的外围诸多飞钱票号的保证金。剩下的三成才作为海外邑司的收益,输送到大陆上来入私人腰包。

  这次却是正好赶上西北用兵急用钱,所以连同输送海南的那部分,也被临时周转了过来。

  【西北偏北】第五百八十六章经营、面首

  长安城中,太阳西斜,薛景仙面前摆着几份专门挑拣出来的文牍,有例可循能够自行处置的都已经签发,这些是必须呈请大人备阅或是裁断的。

  首先是一份关于军屯庄可能遭遇突发状况的报告。

  起因是军府屯庄的统购统销制度,由于有大量外围和下线财力和物力上不断输血的支持,因此哪怕在灾荒或是丰年贱价之世,除了计划内的指标外,也可以以一个较好的价格,处置这些军屯户受伤多余的粮食,因此很多原本不属于军屯户的乡民,也开始把粮食转售给他们,以获取比低迷的市价稍微搞一点的收入。

  原本属于被剥削最外围的傍户,居然因此变成了上下转手牟利的食利阶层。但更不满意的显然是那些家大业大的田主和大小粮商们,虽然转售军屯只是乡民个人自发的行为,但积少成多也已经影响到他们在谷米市场上长期维持的传统和惯例上。

  之前先是部分地区的佃荒,然后又是被迫间接提高麦价,于是鼓噪起来,似乎在暗中酝酿着什么,地方上的眼线特地突出警告。

  其次是一份来自海南邑司,请求扩大对南海自垦团,投入和扶持力度的报告。

  这些自肯团顾名思义,他们是中小型自发性的垦拓团,主要由小有身家的退伍老军和小商人组成,以同乡为单位,由南海府根据信用记录作保,由南海各大商社贷给启动的款项,然后他们从内地招募或者说诱拐那些流民或是破产的农户,或是从同乡中拉羊,然后登船出海到某个初步勘探的岛上进行开荒,

  所有前期的生活物资以及耕牛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都是南海府免息佘给五年,然后然后逐年分期用指定种植的经济作物来偿还,如果遇到灾荒和困难还可以顺延和减免。

  一般情况下,一个小型垦托团就可以构成一个到数个拥有相当自治度的移民村落(屯),然后若干个村落构成一个拥有基本围墙和集市的镇(据点),然后以开拓的田土和产出预期为担保,向南海会社申请更多的借贷,以扩大生产投入和修缮水利道路等公用设施,购买更多的驯熟土奴,并同时可以要求建立团练和启蒙学塾,由南海府派出训练人员和初级教师,图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