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行事过于毒辣,仗着有功夫在身不把官府放在眼里,竟然数次进州府作案,终于惹怒了福建路诸州,联合派兵进行围剿,将他的老窝给抄了;燕三带着十几个人逃了出来,在江湖上做些打劫采花的勾当,由于武艺高强,呼啸来去的流动作案,官府拿他们倒也没什么办法。kanshuqun.
这伙人无意间结识了夏竦府中的一名护院,这名护院在玉璋楼之后便向夏竦举荐了燕三,夏竦饥不择食,手头正缺高手,于是便重金将其招募入府中;此番刺杀苏锦便是燕三出的主意,两名出手之人是他的两名师弟,却没料到铩羽而归,在朝廷大肆搜捕的压力之下,夏竦以重金和安危相胁迫,逼的燕三亲手将自己的师弟给宰了。
经过此事,燕三也知道苏锦不是个软茬子,听从夏竦的劝告蛰伏起来,待机而动,夏竦也不吝啬金银,每日好吃好喝的待着,暂时相安无事,待风声过后在出来活动。
只可惜好景不长,这伙人岂是安分守己之辈,夏府中自从来了这帮人之后,便变得乌烟瘴气,在不久之后的某一天,终于出事了。
此为后话,暂时不提。
第六七三章省试(上)
五月初八,礼部省试大考终于开始了,大宋各地两千余名解试中举的举子齐聚京城,争夺大宋今岁科考的二百名进士名额,经过四十取一的解试的淘洗,这回又要经历十取其一的最终遴选,可见科举之途难,难于上青天。
苏锦便在这两千举子之列,有了解试的经验,苏锦的心情比上次坦然了许多也老练了许多;他甚至已经对省试的策论题目是否按照自己总结的规律出题不太关心了,因为他已经摸到了这个年代科考的一些脉络,加上肚子里比这个年代多出一千年的知识做后盾,底气相对于解试而言足了太多。
清早起来,洗漱用餐已毕,临出门时,王夫人拉着苏锦来到香案前进香,香案上摆着苏家列祖列宗的牌位,供奉着果品牺牲等物,晏碧云柔娘浣娘等都侍立在侧。
“儿啊,今日是你大考之日,娘亲原本没有盼望有这么一天,苏家自你曾祖开始,便从一个小小的作坊开始一直到如今的商贾之家,这当中你曾祖、祖父还有你父亲均付出了莫大的心血;你祖父在世时,曾说过‘苏记虽商贾之家,但家中子孙亦要熟读诗书明白事理,即便是不入仕不当官,也要知书达礼不做庸人。’”王夫人慈爱的看着苏锦缓缓的道。
“你父也曾跟为娘说过,其实你祖父骨子里是希望苏家出个读书当官之人,因为身为商贾,虽衣食无忧,在以前却颇受人非议,总说商贾逐利,于光耀门庭毫无益处;不瞒你说,你父自小也曾读书数载,但是实在是因为不是读书之才,反倒是在经商上有些天分,这才不得已接手家业。可是即便如此,你父亲依旧尽量多读书多习字,遵循祖辈的期望,尽量做个知书达理之人。”
苏锦拉着王夫人的手道:“儿知道,这恐怕就是为什么,儿子大小便喜欢读书的原因,这也是受父亲熏陶所致。”
王夫人点点头道:“是,你小的时候虽有些木讷,但却能静下心来苦读,性格也很沉稳,倒有些少年老成;为娘当时还很担心你会读书读的迂腐了,而你父离世之后,为娘独立支撑家业,也颇为辛苦,逐渐便对祖训有所懈怠;甚至有的时候,为娘根本不想你成为读书之人,我苏家世代单传,难不成诺大家业就此无人交接不成?此想法有违祖训,为娘于心有愧,期望你父泉下有知,原谅为娘见识浅薄之举。”
王夫人的眼眶湿润了。
苏锦忙安慰道:“娘亲何出此言,你也是没办法,您能在父亲去世之后的十年保住苏家的家业,已经是苏家的大功臣,祖父辈泉下有知,只有感谢你,岂有埋怨。”
王夫人破涕为笑道:“我儿到会哄人,和你小时候大大的不同;自从我儿那次昏迷醒来之后,似乎开了窍一般,也不似以前那般的木讷了;后来我儿要去应天138看書蛧,为娘也没反对,既然你有志读书,为娘当然呀支持你读书上进,但私底下娘却并不看好你;科举之事难于登天,娘只想让你去碰碰钉子,之后你便会收心回来专心经营苏家产业,娘的担子也就彻底的撂下了。”
“可是没想到,我儿居然是个做大事之人,连番为朝廷建功立业,又一举夺得解试魁首,不禁是娘,便是苏家列祖列宗泉下,也必然颜面有光;这次我儿要参加省试大考,为娘昨晚在佛前祈祷一夜,今早便布了这香案,你向苏家祖宗和你父的牌位进香一注,祈求祖宗英灵保佑你能顺利高中,那苏家历代光耀门庭的梦想便由你来实现了,若能达此夙愿,娘便是立刻死了,也瞑目了。”
苏锦明白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实际上已经在王夫人的意料之外,当她明白这一切忽然触手可及之时,难免有些不敢相信;等相信了之后,却又有些心慌,这才寄希望于求佛拜祖。
其实人都是如此,当一个梦想遥不可及之时,你反而会轻松面对,这便是‘无欲则刚’之理;而忽然间,这个愿望有实现的可能的时候,心态上会有微妙的变化,会变得患得患失起来。
苏锦二话不说,净手焚香,跪在蒲团上拜了三拜;拜完之后对晏碧云道:“晏姐姐也来敬一炷香吧,权当拜见公爹了。”
晏碧云红着脸看了一眼王夫人,低声道:“奴家怎好拜呢,奴家还未过门呢。”
王夫人微笑道:“拜吧,你府中都有了我苏家的骨血,还有什么好忌讳的。”
晏碧云红着脸上前,进香磕头,口中祷祝道:“祖宗在上,碧云祈求祖宗显灵,保佑……保佑苏锦大考得中,为苏家光耀门庭;也保佑奴家平平安安,替苏家诞生麟儿,保佑孩儿日后也像他父亲一样,胸怀大志,光宗耀祖。”
苏锦哈的一笑道:“晏姐姐一口气提了这么多要求,岂不是要忙坏了祖宗们。”
晏碧云白了他一眼,起身道:“时候不早了,快些去吧,莫耽误了时辰。”
苏锦大笑转身,带着王朝马汉等人出门,登上马车疾驰而去;王夫人带着晏碧云等人一直送到晏府大门口,直到马车消失不见,这才回转过来。
本次省试的人数虽比解试少了许多,解试就像是海选,全大宋十万举子经过一清洗之后只剩下这两千多名幸运儿;这两千多人在解试发榜之后甚至来不及庆祝便马不停蹄的赶往京城参加省试。
虽然人数少,但是规格提高了不知多少倍,从主考官的资格上而言,今次的三位主考便是朝廷三大部门的首脑,宰相吕夷简、枢密使杜衍、三司使晏殊;另设监考官百余名,均是各部尚书侍郎以及各馆阁的元老级人物。
而且,自凌晨起,为了确保省试的治安,动用了近五万禁军参与警戒;每名举子均有十人禁卫小队护送来去,就像刚才,苏锦出门之时便有十人的禁军小队在左右护送,这也是朝廷针对近期京城频发大案做出的应对。
贡院周围方圆十条街巷范围,均设立岗哨,街口繁华地带设立临时都营处理紧急情况;另派出五十只马队在左一厢的街道上穿梭来去;入夜之后更是严令不准闲杂人等进入贡院三街之内。
此外还严格规定,本次省试不准提前离场,不管你是答题完毕还是回答不出来的,都要耗到第三场结束统一出场,并由小队护送至会馆或客栈,确保来往安全。
如此大动干戈,不可谓不兴师动众,足见朝廷对这次省试的重视,但同时也反应出朝廷对京城治安状况的担忧。
只有苏锦知道,这些都是多此一举,京城中的一系列案子都是自己和夏竦暗战的结果,即便是再有命案发生,也只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跟其他举子无涉;而且苏锦也断定夏竦不至于会蠢到在这种情形之下动手。
但小心驶得万年船,苏锦这一回拒绝了家中所有女子的请求,一律不准跟着自己出门,有了柔娘之事的例子,在对付自己无果的情况下,跟随自己外出的女子们更容易成为目标,经过玉璋楼之事,夏竦迟早会明白,对付身边之人同样会给自己带来致命的打击;苏锦不能让他有这个机会。
这一次的号牌发放是随机的,并不按照所在路州府来统一发放,而是在贡院口放置蒙着布的木桶,排队进入的举子在进入之前均伸手自行抓取一枚,随机分配考棚号码。
轮到苏锦入场之时,却被门口的一名礼部监考官员给叫到一边,苏锦一看那人,又是个熟人,此人就是那个自己解试高中赶来送喜报的礼部官员鲁随远。
鲁随远看到苏锦,胖胖的脸上笑开了话,拉着苏锦走到一边道:“哎呀,苏解元,还认识在下么?”
苏锦笑道:“怎么不认识?大人给我带去喜讯,这辈子也忘不了大人了。”
鲁随远哈哈大笑道:“苏解元好甜的一张嘴,东西都准备齐了么?在下可有帮得上忙的地方?”
苏锦笑道:“倒有一时请您帮忙。”
鲁随远一拍胸脯,震的浑身肥肉乱晃道:“说,包在我身上。”
苏锦眨眼道:“可有题目的答案?到时塞给在下一份呗!”
鲁随远一怔,旋即知道苏锦是在跟自己开玩笑,哈哈大笑起来。
苏锦也哈哈大笑,拱手道:“玩笑玩笑,鲁员外一片热心,在下心领了,要说要求嘛,到手还请鲁员外给我送喜报去,您一去,便是好消息到了。”
鲁随远高挑大指道:“霸气,还是苏解元快人快语,你看看这些举子们,个个惊慌失措眉头紧锁如丧考妣一般,唯有苏解元神色自若显然是胸有成竹,两厢比较,谁是栋梁之才,根本都不用考了,看都看得出来了。”
苏锦哈哈笑道:“您这话我可当不起,在下要进场了,等考完之后咱们在找机会喝酒去。”
说罢举步要走,鲁随远赶忙拉住道:“别忙啊,本人受人所托有几句话要告诉你。”
苏锦道:“谁啊,带个话都劳动鲁员外了。”
鲁随远笑道:“没办法,恩师吩咐岂敢不尊,是应天书院的戚翁得知我把守第一道门禁,所以要我跟你说一句话。”
苏锦一愣道:“戚山长?”
鲁随远点头道:“您可能不知道,我也是应天书院的学子,不过那是十二年前的事了;戚山长命我提醒苏解元一句,今次省试须得尽心竭力,书院能否晋级国子监,便看苏解元的了。”
苏锦愕然道:“这个戚山长,这时候跟我说这话不是让我更加紧张么?”
鲁随远呵呵笑道:“没办法,你不是不知道这位恩师,半辈子的心血都在书院上,好容易熬到有机会晋级国子监,这对他而言那是天大之事,你也莫怪他。”
苏锦想了想道:“您回话给山长,就说学生定尽心竭力,为书院尽一份力。”
鲁随远拱手道:“得了,有你苏解元这句话,戚翁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苏锦呵呵一笑,拱了拱手,插入进场学子队伍中,缓缓随着人流进入贡院。
第六七四章省试(中)
省试的考题显然比解试的时候艰深了许多,试诗赋不用提,那是考察举子平日的诗词文赋的功底的,也无所谓艰深不艰深,照题意而写罢了。至于文风辞藻等等,也非一日之功,急也急不得,是个人都能骈五骊六的写满试纸,至于高下之判只能是由评卷官去挠破头皮去。
而试帖经墨义这一项,真正体现了什么叫钻牛角尖,什么叫哪壶不开提哪壶。
自夏商以来,经史子集各家之言所集之言论浩如瀚海,短短十余年的寒窗苦读显然只能读其九牛一毛,大多数学子都会选择读经典常见之论,事实上考题也大多出于这些经典之中;但就像是后世考试中往往会出现令人摸不着头脑的附加题一样,省试的帖经墨义之考出现了数题冷僻的节选语句,这让第二天的考棚中充斥着痛苦的叹息之声。
苏锦也是一个头两个大,譬如问:湖南石刻莫古于《禹碑》,韩退之一诗,昭著于世。此外,唐人尚有题咏及之者,能举其篇欤?前人载籍亦有先言之者欤?近释其文者,凡几人?有儒所释,世以为博洽,其果可信欤?
又有:《汉蒋君碑》或云蒋琬,或云蒋嵩,二者孰是?九疑山有蔡邕铭辞,何人所书?《谷朗碑》文内“非子”作“扉子”,“浏阳”作“刘阳”,征于他书可证否?《唐麓山寺碑》世称三绝,而世人讥之,何故?
这种考题对于足不出户的考生而言简直就是灾难,除了湖南举子又或者曾经去看过《禹碑》的举子而言,完全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下边的各种《汉蒋君碑》《谷朗碑》《唐麓山寺碑》等等,若非去过当地,又怎知碑文何人所书,写的内容又是什么?
苏锦一概未答,只在这些题目下边写下一首打油诗:昨夜巴山潇潇雨,明晨塞北落雪花,孤灯古书翻不足,岂知寒暑与冬夏?
意思便是说,寒窗苦读的学子们为了应考,看书都看不过来,都忘了寒暑冬夏,更别提什么天南海北碑文琐事了。
第三日,试策论题目分发了下来;苏锦在帖经墨义一项大受打击,他的全部希望便寄托在试策论这一场上了;本来试策论就是三场科考的重心,占据的比重最大,原本苏锦倒是希望凭真本事写上一片策论文来看看自己的水平到底如何,可是经历帖经墨义的失利之后,他有些忐忑了。
按照自己总结的规律,策论一项解试靠了刑罚类,那么省试一定不会有刑罚类的题目,再去除上两科省试的类型,本次策论的题目应该在外务和吏治两大类之中,抽出信封中的题目之后,苏锦不禁长舒一口气。
题目是果然是关于吏治的,只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列举了各地官员贪墨腐朽的种种例证,只是叙述事件的过程,并未明确的给出题目,要求举子根据上述内容自己拟定策论题目,写出一篇策论。
苏锦大喜之后便是大忧,这回便是猜中了类型也帮助不大了,要根据这些事情自己拟题然后写出来,虽然所准备的一些东西有些作用,但为了围绕一个主题,须得删减选择,要颇为大费一番周章才成。
苏锦首先想到的便是冗官论,吏治得**冗官其实是祸首,一个官位七八个候补,有的人高中之后赋闲七八年才得到机会上任,就像饿了许久的饿狼,岂有不赶紧大捞特捞的道理。
但苏锦瞬间便否决了这个立论,冗官之弊早在天圣年间便提出了三冗三费论,他的冗费之论在民间也颇有市场,朝廷也默许他的见解,只是无力整治;这种题目一出来,两千多举子恐怕一大半要想到在冗官上做文章,自己再写就好像是再嚼甘蔗渣滓,除非自己能嚼出鸡腿味儿来,否则定然难以入考官法眼。
第三天的一上午,苏锦都没有动笔,只是在低矮闷热的号舍中不断的踱步思索;中午吃了两小块酥饼,喝了一杯新茶,苏锦直接便将床铺搭起来躺倒睡下了。
第三场考试下午酉时正收卷散场,苏锦这一觉居然睡到了申时末,耳听得前后左右号舍中稀里哗啦的全是响动,苏锦知道这是大家都已经写完策论在收拾考蓝准备一个时辰之后散场了。
苏锦洗了把脸,焚起一片玫瑰香片,拽了两团棉絮塞进耳朵眼里堵住外边的嘈杂之声,端坐在考案前提笔写下题目《官吏权衡论》
“夫以官听吏,疲懦之名,人情之所避也,然而不免焉,何也?国家以法为本,以例为要。其官虽贵也,其人虽贤也,然而非法无决也,非例无行也。……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若吏之悉也,故不得不举而归之吏。……今朝下一敕,夕改一令,殆不胜纪录。再加上法外有例;又率尔颁行,既昧经常,即时更改,烦而无信……故官不知法例,而吏知法例,官不得不依重于吏也……”
“又上至朝廷,下至州县,每一职一司,官长不过数人,而胥吏不胜其众,虽有官吏强力勤敏者,恐不能遍观而详览,况于备记而必行之。”
“由此,官倚重吏,断事不明之时,吏却无责,官亦无辜,乃至弊端日盛;官益碌碌,吏则日掌实权,又因胥吏教化缺失,而至横行无忌,滋生腐蛀……”
“……”
“……”
苏锦一鼓作气洋洋洒洒千余字一挥而就,脑子里思路无比的清晰,将已知的观点一一整合纳入论据之中,另辟蹊径一改一味指责官员渎职贪墨的正常思路,从朝廷纷繁众多朝令夕改的各种政令条文开始入手,指出大多数官员所处的窘境。
由于朝廷为了解决冗官之道,大大的缩短官员任期进行频繁的升迁,导致官员在地方上大多不作为,或者无法作为;而不算是官身的小吏们却能够将职务父传子子传孙,在当地百姓眼中胥吏的承诺反倒比主官更为可信;于是乎便有了胥吏说话往往比主官的话管用的怪现象。
而且小吏们的数量众多,又各自分管一片,所以对于朝廷的政令的理解比那些要统筹决断的主官们更加的精通,以至于主官的决断往往依赖于小吏的判断,从而导致小吏在本职权范围上的权利起着实际上的决断权。
而小吏大多是出自民间,没经过科举,德行上也良莠不齐,加之俸禄鄙薄之极,便会利用手中实际掌握的决断权谋取私利,同时也会想尽办法拉主官下水,进而造成主官的贪墨行为;一旦下水之后,大家互为利用,便肆无忌惮起来。
苏锦又提出了解决之道,例如刑罚上的连坐,例如法令上的精简,甚至提出让小吏也成为官身,取消其世袭制,将官职从七品往下扩大到十品,既可安置大批冗官,又可提高低级官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建议将官员的任期增加,保持一种长时间的动态平衡等等……
苏锦并不知道这种观点会不会被阅卷考官们所接收,但他认定,在这种古代的考试中拾人牙慧不是取胜之道,就是要独辟蹊径有自己的观点才能夺人眼球。
这其实也是一种赌博。
当苏锦小心翼翼的将试纸晾干,并糊好姓名,直起腰来长舒一口气的时候,外边锣声大作,考棚外监考大声叫道:“开号舍,收试纸,停止答题,违者取消资格。”
(l
第六七五章省试(下)
五月十一,评卷取士正式开始,礼部衙门大堂内,经过统一誊写之后的试纸堆在一字排开的十几张长案上,二十余名参与阅卷的官员分坐左右,开始对试卷进行初步的批阅。
第一步便是先将那些诗赋策论交了白卷的淘汰,仅此一项便有一百六十余人被排除掉。
第二步便是针对内容泛泛而谈、错谬百出、文不对题的卷子进行淘汰,这一项淘汰的更多,一千多人在此项上出局。
最后,摆在吕夷简、杜衍、晏殊这三大主考官面前的只剩下四百多份考卷,本科省试将要取中的二百三十余名进士,便要从这四百多人中产生。
三人开始逐一进行评卷,身为过来人,都知道科举对举子们的重要性,故而丝毫不敢懈怠,每一张试纸的内容三人都要经过小声的交谈相互交换意见之后方才决定取舍。
如此废寝忘食的经过了三天的评阅,到十三日上午,二百三十二个名额呼之欲出。
剩下来的便是排定前十的名次,最主要的是排定前三的名次,到了此时,三人的意见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三人各自选出的前三名的试卷居然各不相同,共九份试卷参与角逐前三;无奈之下,三人只得将九份试卷再通读一遍,很快杜衍便发现了问题。
“这名举子连试卷都没答的完整,如何能进入前三的角逐呢?这是晏三司选出的举子吧,这可不好!按照规矩这种未完成的试卷都不应该取,我看还是将之淘汰,另取一人填补为好。”杜衍晃着手中的试纸道。
吕夷简伸手接过试纸,果见试帖经墨义一项上该名举子未按照规定答题,反倒写了一首打油诗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