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长征前后的岁月

分章完结阅读2

  地方靖卫团两千人,共八千人,如有时间,蒋介石不来增援,

  是可以打下的。laokanshu.当时我想,赣州城是赣南的商业中心,也是反动中心。打下赣州,对发展和巩固赣甫十二县有利,又能使湘赣苏区联成一片,巩固后方,使中央苏区形势更好,党中央和苏维埃中央政府在瑞金就比较安全。红军再向北发展,不仅无后顾之忧,而且有了一个新的态势,更有利于机动作战。这样,我们占江西省一大半:即南有中央苏区,西有湘鄂赣边区,东北有闽浙赣边区,左有湘赣边区作依托。

  因此,早些时候,苏区中央局负责人征求他的意见,彭德怀就说可以打;这

  一次更是信誓旦旦,表示“三军团包了”。

  彭德怀片面的想法脱离了实际,给头脑发热的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以军事

  上的支持。

  毛泽东、朱德反对无济于事。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一致通过了攻打

  赣州的决议。

  当时,苏区的口号是:打下赣州,把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搬进赣南首府。

  气氛狂热,士气高昂,攻克赣州,志在必得。

  然而,赣州战役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发展。

  赣州守敌马昆旅并非八千人,而是一万八千人,超过预计的一倍以上。

  攻城的主作战军红三军团仅一万四千人。

  赣州的地势易守难攻,城墙高达两丈。守军以优势兵力据险防御,红军苦战

  一个月,四次爆破城墙,发动强攻,付出了惨重代价,但终未能攻下赣州。

  1932年3月初,蒋介石嫡系陈诚、罗卓英第十一师两个团偷渡赣江,突入城

  内,第十四师随后开到。

  红三军团腹背受敌,不得已于3月8日撤出战斗。

  历时三十二天的赣州战役,非但没有“势在必得”,反而成了三次反“围剿”

  以来,红军最大的一个败仗。红军伤亡逾千,红三军团第一师师长侯中英被俘,

  惨遭杀害。

  部队集结赣县江口后,瑞金中央局的首脑们都赶来了。项英奉周恩来指示,

  专程到东华山请来了毛泽东。

  在江口,周恩来主持苏区中央局扩大会议。

  会上,又发生了意见分歧。

  毛泽东“老调重弹”,说夺取中心城市是较长远的前途而非目前行动方针。

  现在是准备革命战争,提出夺取中心城市的口号为时过早。

  苏区中央局大多数人观点依然如故,认为打赣州绝对需要,而且还要继续准

  备打。

  江口会议在讨论红军发展方向问题时,毛泽东主张红三军团向北发展,占领

  资溪、光泽、邵武地区,同赣东北联成一片;苏区中央局则认为,红三军团出赣

  江以西,占领上犹、崇义,发展河西苏区,同湘赣苏区联成一片。

  江口会议与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军团长,彭德怀的意见

  举足轻重。遗憾的是,彭德怀没有支持毛泽东,却站在了苏区中央局一边。他回

  忆这次会议时说:“当时我为什么同意中央局的意见,而未同意毛主席意见?也

  还是对攻占赣州的想法。我当时并没有认识四中全会(王明路线)实际是立三路

  线的继续。当时四中全会的中央,把它称为国际路线,布尔什维克化的。实际上

  它同样是反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是反对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方针的,也是依

  靠红军打天下的单纯军事路线,我当时完全没有这样去想。”

  江口会议把红一方面军一分为二:一个是中路军,由红一、五军团组成,担

  负赤化赣江东岸地区任务,林彪为总指挥,聂荣臻为政治委员;另一个是西路军,由红三军团组成,挺进湘南及桂东、汝城一带,扩大湘赣苏区,彭德怀任总指挥,膝代远任政治委员。

  毛泽东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和中革军委委员身份,领导中路军行动。

  一路上,毛泽东在考虑中路军的行动。他认为沿赣江两岸发展,余地不大,

  不如依托闽西苏区,打到闽南去。

  毛泽东首先把这一设想告诉了老部下林彪和聂荣臻。几番考虑,林、聂支持

  了毛泽东。

  林、聂立刻致电中革军委,建议改中路军为东路军,进军闽南。苏区中央局

  和中革军委连开两天会议,最后同意了林彪、聂荣臻的建议。

  东征征何方?毛泽东看好福建第二大城市——漳州。

  毛泽东确实很想打仗,他早已憋了一肚子气。赣南会议以来,有近半载不在

  军中。他决意要打一仗,而且要打一个漂亮的大仗。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一直

  喊攻打大城市,毛泽东也就选一个大城市来打。当然,毛泽东心里有数,他不会

  打赌气仗,更不会干赔本买卖。要打,还是老经验——“雷公

  打豆腐,专拣软的欺。“毛泽东在给苏区中央局书记周恩来的电文中说:”

  漳州地形易攻难守,于我有利,“”守敌第四十九师张贞部实力较弱。“周恩来

  批准了毛泽东的方案。

  漳州战役共分两步:先打龙岩,再取漳州。

  1932年4月10日,东路军发起攻击。从拂晓到傍晚,一个白天,攻克龙岩城。

  这场漳州外围仗,共歼敌一个多团,俘敌近七百人,缴获步枪、机枪九百余

  枝,炮两门,子弹七万余发,无线电台一部。

  漳州之役,同样快捷。4月19日发起总攻,20日凌晨,林彪即把告捷电话从

  漳州城打给了毛泽东。

  敌师长张贞见大势已去,化装出逃。这一仗,红军共俘敌二千六百七十人,

  缴步枪、机枪二千三百余枝,山炮、迫击炮、平射炮六门,子弹十三万余发,炸

  弹四千九百发,飞机两架,电话机十部。

  红军伤三百四十九人,亡一百零三人。

  漳州一战,是聂荣臻进中央苏区后参与指挥的第一个胜仗。他十分高兴,在

  缴获的敌机旁照了一张相。

  漳州之役,中共福建省委功不可没。福建省委不仅把守敌的兵力、部署调查

  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在很短时间内动员苏区群众保障了数万红军的粮食供给。

  因为打漳州,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与毛泽东相识。罗明与毛泽东一见

  如故,相见恨晚。

  不到一个月,连克龙岩、漳州,打了两个胜仗,毛泽东很痛快。4月22日下

  午,红三军、红四军和总部连以上干部在漳州戏院开祝捷庆功会。毛泽东十分风

  趣地说:“有人说,我们只会关上门来打狗,怀疑我们在白区不能打仗,可你们

  看看,我们在白区不是打得蛮好嘛。”

  1932年7月,周恩来以中央局代表身份到前线,中央局书记由任粥时代理。

  当时,毛泽东只是以中央政府主席和中革军委委员身份指挥红军作战,这对前方

  统一指挥十分不便。为此,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联名致电苏区中央局

  :我们认为,为前方便利作战指挥起见,以取消政府主席一级,改设总政治委员

  为妥,即以毛任总政委。作战指挥权属总司令、总政委,作战计划与决定权属中

  革军委,关于行动方针,中央局代表有决定权。

  此前,苏区中央局决定周恩来兼红一方面军总政委。7月29日,周恩来又单

  独写信给中央局,陈述如自己任总政委,将“弄得多头指挥,而且使政府主席无

  事可做”。而毛泽东“以政府主席名义在前方,实在不便之至”,“泽东的经验

  长处还须尽量使他发展”,并强调说:“有泽东负责,可能指挥适宜。”

  在周恩来的一再建议下,苏区中央局最后同意。

  1932年8月8日,中革军委发布《红一方面军总政委毛泽东已到军中工作的

  命令》,向全军宣布了这一决定。《命令》还决定在前方组织最高军事会议,由

  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组成,以周恩来为主席,负责处理前方的行动计

  划与作战方针。毛泽东一上任,即在一系列军事行动上,与中央局的方针大相径庭。

  毛泽东一贯的作战原则是不啃“骨头”而吃“豆腐”。漳州一役后,毛泽东

  又把攻击目标对准了赣东宜黄、乐安一带孙连仲部高树勋第二十七师。

  该师在第二次反“围剿”中曾被红军歼灭过半,遇“朱毛”有惊弓之鸟之恐

  惧。这一选择,也正是江口会议毛泽东所提及将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联成一片

  的战略目标。

  乐、宜战役,完全在周恩来、毛泽东意料之中,进展顺利。8月16日凌晨发

  起攻击,17日拂晓乐安城头便飘起红旗。

  19日傍晚再接再厉,20日晚高树勋率残兵弃宜黄而逃。

  乐、宜两仗,歼敌五千,缴枪一千七百枝,高树勋师基本被歼。按中央局的

  意图,紧接着应打南城,这也是原在毛泽东的计划之中。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

  :南城守敌一下子集中了毛炳文等三个师十七个团两万余众,且构筑工事,防备

  红军攻坚。

  红军兵临城下,试图引敌出城,在运动中歼灭之,但守敌龟缩不动。南昌方

  面,陈诚迅速集中二十个师向南城开来,企图与红军决战城下。

  旷日持久,屯兵坚城之下,乃兵家之大忌。毛泽东和前线总部当即立断,决

  定撤离南城,分散兵力,待机而作。

  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不从实际出发,却一再催促红一方面军继续北上,威

  胁南昌。

  于是,以临时中央和苏区中央局为一万,以在前线的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为另一方,在作战方针上形成了尖锐对立的看法。

  9月23日,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苏区中央局并转临时中央,

  陈述看法:“出击必须有把握的胜利与消灭敌人的一部,以便各个击破敌人,才

  是正确策略;否则急于求战而遭不利,将造成更严重错误。”

  第二天,周恩来又从宁都给苏区中央局写信,再次强调前线总部的观点。

  这一来,临时中央、苏区中央局同前线军事领导人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

  9月25日,任粥时、顾作霖以苏区中央局名义复电周、毛、朱、王,不同意

  前线总部分散兵力,待机歼敌的做法,认为这是退却,而不是积极进攻,并指出

  这样做可能造成严重错误。

  前线总部接到电令的同日,周、毛、朱、王再次致电任、顾,坚持原看法。

  当天,毛泽东、朱德发布《在敌人尚未大举进攻前部队向北工作一时期的训

  令》,提出对第四次反“围剿”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在宜黄、乐安、南丰之间

  布置战场,造成更有利于与北面之敌决战与消灭敌人的条件。

  中央局深感前方总部失控,其行动方针屡与临时中央和中央局相违背,几乎

  是顶着于,于是采取了坚决果断的措施。

  9月29日、30日和10月、日,中央局连续三次致电前方,指出“我们认为这

  完全是离开了原则,极危险的布置”,坚决不同意,也不准执行朱总司令、毛总

  政委联名发布的《在敌人尚未大举进攻前部队向北工作一时期的训令》,命令前

  方“停止一切行动”,等待中央局赴宁都召开中央局全体会议。

  几天后,任弼时、顾作霖、项英和邓发从瑞金赶赴宁都,召开苏区中央局全

  体会议,这就是宁都会议。临走时,还拉上了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刘伯承等,让他们列席……

  这次宁都会议上,后方中央局成员之所以能占上风,把毛泽东压制得喘不过

  气来,让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左右为难”,是因为他们手中有“尚方宝剑”

  ——临时中央的支持。所以,会议所涉及的关于打赣州、江口会议、打漳州、乐

  宜战役、南城撤围、朱毛训令、第四次反“围剿”的战略准备等一系列重大军事

  行动,对毛泽东的“专去等待敌人进攻的右倾主要危险”,“对革命胜利估计不

  足”,“在敌人大举进攻面前恐慌动摇失却胜利信心”等“错误”进行了总清算。而这样做的实质,就是要毛泽东离开军队,交出军权。

  会议在讨论毛泽东是留在军中,还是调回后方问题时,争论进入了高潮。

  苏区中央局后方成员一致认为,“前方同志以等待为中心,泽东表现最多。”而这种观点是“极不正确的观点”,“是动摇并否定过去胜利成绩,掩盖了领导上的错误”,是“不尊重党领导机关与组织观点的错误”。因此,提议:“泽东同志回后方负中央政府工作责任。”前方“由恩来同志负战争领导总责”,以求得前方战争领导能够“专一独断,迅速决定问题”。

  朱德、王稼祥不同意这一提议,坚持要毛泽东留在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