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长征前后的岁月

分章完结阅读25

  英等同班学习。husttest.这时,他已逾“不惑之年”,但学习很努力刻苦,深得中国同志

  和外国同志的敬佩。学习期间,他经常深入工厂、农村调查研究,和工人、农民

  一起劳动、生活。他常对人说:“要演好一场戏,主角固然重要,配角和跑龙套

  的也少不了。我好比一块碎布,哪里有洞,党和人民要我去补,我就去补。轰轰

  烈烈的工作需要人去做,补洞的工作也不可缺少啊!”

  1932年夏,董必武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由上海中共临时中央分派,

  经汕头、大埔、长汀,抵达中央革命根据地首府瑞金。一到瑞金,他就找到毛泽

  东、周恩来等请求分配工作。周恩来说:“红军大学有一个军以上干部组成的高

  级班,班长是彭雪枫同志,你去担任该班的政治委员吧。”

  董必武二话不说,携行李就去报到了。

  红军大学坐落在瑞金城东北约十五华里的一片丛林中,学员们给红军大学起

  了个雅号叫“森林大学”。一天中午,留着胡子,年近五十的董必武来

  到学员中间,他风趣地说:“小伙子们,你们欢迎我这个长胡子的新兵吗?”

  一句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红军大学的办学条件相当艰苦,但董必武丝毫没有畏难情绪。每天一大早,

  他总是早早地来到操场,皮带系得紧紧的,绑腿打得利索结实,穿着草鞋,军容

  威武,精神抖擞,下巴上两撇八字胡随晨风飘舞着。学员们见了,心中油然升起

  一种敬佩之情。

  在红军大学期间,董必武承担了党的建设、社会发展史、红军政治工作和时

  事政治等七八门课程,他的讲课内容充实,别开生面,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

  1933年3月,中央党校(即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开办了。校长任弼时对董

  必武说:“你来这里工作吧。我已向中央局领导积极建议过,你来最合适。”就

  这样,董必武调到了中央党校,先任教务长。不久,副校长杨尚昆调到三军团任

  政委,董必武接任副校长。

  中央党校是为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说,培养训练工农干部,提高广大干部

  的马列主义水平创办的。学员有苏区和白区的工作人员,有党、团、苏维埃和工

  会的工作人员,还有各省委、省苏领导干部,人员庞杂,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为

  了搞好教学,帮助学员们实实在在地提高马列主义水平,董必武费尽脑筋,广泛

  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设置了一系列适合苏区革命战争和工作实际需要的课程;同

  时,他还很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常把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中

  央领导人如毛泽东、刘少奇、陈云、朱德、任弼时等请到学校来上课。这种现身

  说法的教学方法,给学员们以巨大的鼓舞和教育。

  不久,校长任弼时调往湘赣苏区,校长由博古兼任,党校的实际工作全部落

  到了董必武一人身上。

  博古来党校后,要求改变教学内容,要以苏联共产党党史为中心,将中共党

  史、中国苏维埃革命史压缩下去。董必武反对说,中国人不研究中国的革命史,

  不研究本国的具体实际,怎么能搞好中国革命?

  董必武坚持党性原则,实事求是,刚正不阿。当时,临时中央领导人执行的

  是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毛泽东等人的正确主张受到排斥。当有的学生受人煽

  动准备攻击毛泽东军事路线时,他教育学员要明辨事非,不可盲从,从而使一些

  学员避免了因思想幼稚而可能产生的偏向。

  对受“左”倾领导者排挤、打击的干部,董必武总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对

  待,从不人云亦云。原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受

  “左”倾领导的打击,被撤掉了职务,调任党校教务长。董必武没有歧视他,多

  次同他亲切交谈,耐心开导,鼓励他大胆工作。罗明为难地说:“我这个犯有路

  线错误的人当教务长恐怕不合适,我的水平也不胜任。”董必武说,遇到困难不

  干,就是战场上的逃兵。共产党员干革命,越是困难越要干。我们当干部的,在

  任何情况下都要沉得住气,要有“三顶”精神,即要顶得住表扬,顶得住批评,

  顶得住困难。董必武的话言辞恳切,充满着共产党人的革命乐观主义,使罗明肃

  然起敬。从此,他放下思想包袱,积极协助董必武工作。

  董必武对“左”倾错误路线的抵制,引起了临时中央“左”倾领导人的不满

  和忌恨,诬蔑他“图谋不轨”,让他作检查。董必武义正辞严地驳斥了这些不实

  之词,说:“我图的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我宁愿不做党校校长,

  也要坚持原则,坚持实事求是。“他那崇高的风范,赢得了苏区党员干部的

  敬仰。

  董必武身为党校校长,又是德高望重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受到党校学

  员和教学工作人员的普遍敬重,但他从不以此摆老资格,居功自傲,相反,他时

  时处处以一个普通党员的身份出现,兢兢业业地为党的事业忘我工作。有一次党

  小组过组织生活。党小组组长李宽和考虑董必武工作忙,没有通知他参加。第二

  天他知道了,就找到党小组长说:“宽和同志,昨天过组织生活怎么没有通知我?

  我也是咱们小组的一个党员呀!”党小组长解释说:“您的工作那么忙,又常到

  中央开会,我就没有通知您。”董必武听了,十分严肃地说:“一个党的领导干

  部,首先是个党员,工作再忙也要过组织生活。不参加党的活动,那算什么党员。”

  在下一次党小组会上,他对上次没有参加组织生活的事,主动作了自我批评,并

  恳请大家对他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

  1934年1月,董必武出席了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和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被选为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和苏维埃政府中央执行委员。同年2月,被任命为最

  高法庭主席、最高法院院长。

  1934年10月,年已半百的董必武离开瑞金,踏上了战略大转移的征途。

  毛泽东的先生徐特立徐特立进入中央苏区时,已有50多岁。他中等偏矮的个

  子,头发斑白,有点秃顶,门牙脱落,戴一副老式眼镜,走起路来有些摇摇晃晃。

  观到毛泽东时,毛泽东仔细地打量着自己年轻时的老师,用亲切的湖南口音爽朗

  地说:“徐老呀,我们又碰到一块来了!”徐特立风趣地说:“润芝,我虽然头

  发白了,但我还是一个参加革命不久的新战士,你可要让我多为革命做点工作哟。”

  当时,恰逢第一次反“围剿”战役取得胜利,红军俘虏了许多敌军官兵,毛

  泽东和朱德就请徐特立去担负教育俘虏的工作。

  这给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有着丰富经验的徐特立出了一个新课题。但他并没

  有畏难。为了摸清这些俘虏兵的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地进行引导教育,徐特立来

  到俘虏兵中间,逐一调查询问。他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很快赢得俘虏们的信任,

  有什么话都愿跟他说。几天下来,徐特立发现,这些人大部出身贫苦,为国民党

  当兵打仗或出于谋生考虑,或出于强迫无奈,被俘后有的气恼,有的悲观,情绪

  相当低落。

  徐特立当即把负责看守这些俘虏的同志都找来,告诉他们说:“这些俘虏兵

  原来都是穷苦人,只不过被国民党欺骗愚弄了。对他们的教育不能简单粗暴,要

  采取交朋友、谈心和民主讨论的方式,真诚坦率,平等相待,通过我们的热情诚

  意去开导、启发他们,使他们了解共产党,信任共产党。”

  徐特立的教育方法很快取得了成效。不少俘虏兵原来沉默寡言,士气消沉,

  经过一番和风细雨式的开导、启发后,他们纷纷主动找徐特立和看守的同志谈心,

  吐露自己的想法、认识,而徐特立总是笑咪咪地听着,从来不厌烦。他抓住每一

  个机会一点一点地加以启发、开导。

  后来,这批俘虏大都成了“解放战士”。离别之时,这些特殊的学员恋恋不

  舍,含泪和徐老告别。

  第三次反“围剿”战役胜利后,中央革命根据地进入巩固发展阶段。1931年

  初夏的一个夜晚,毛泽东找到富有办学经验的徐特立,围绕着如何发展苏区教育

  问题进行了彻夜的深谈,并把发展苏区教育的重任交给自己尊敬的老师。徐特立

  欣然接受了这一重任。为了制定切合苏区实际及适应革命战争需要的教育措施,

  徐特立不辞辛劳,深入兴国和于都等地,详细调查,细心研究。很快地就掌握了

  苏区群众的文化状况:百分九十以上的农民不识字,劳动妇女几乎全是文盲。针

  对这种情况,徐特立认为发展苏区教育首先要开展扫盲运动。为此,他亲自起草

  扫盲运动方案,在兴国办了一个九十多人的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扫盲骨干。他还

  经常深入到各区乡,指导和组织成立扫盲协会、识字委员会和识字小组,把农民

  群众组织起来学文化,并规定每人识字三千就算脱盲。在徐特立的大力倡导下,

  苏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出现了“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

  席,马伕教马伕,伙伕教伙伕,识字的教不识字的”的扫盲局面,深得毛泽东的

  赞赏。

  1931年11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徐特立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

  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主持中央政府

  教育部的工作。

  凭借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徐特立认为,在中央苏区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地

  区,要普及人民教育,首先要培训出一批人民教师。于是他亲自抓了苏区师范学

  校的建设。1932年3月,徐特立在瑞金天后宫举办了师资培训班。

  这个师资训练班的全部教学工作由徐特立一人承担,一切教材由他一人动手

  编写,一切课程由他一人讲授,一切问题由他一人负责处理。他与学生同甘共苦,

  自己种菜、煮饭、摇铃、扫地,参加熬硝盐。

  不久,这个师资班发展为列宁师范学校,先后为苏区培养了六百多名教师,

  学员毕业后分派到各县、区、乡创办列宁小学,使中央苏区的教育事业如竟相开

  放的烂漫山花顽强地发展起来,“创造了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迹”。

  徐特立到苏区之前已经名重教育界,受到人们尊敬。到苏区时,他已是年近

  花甲的老人,但他仍然处处以普通战士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生活朴素,廉洁奉

  公。当时,每创办一所学校,都是千辛万苦,白手起家。为了解决办学所需要的

  经费,他带头节衣缩食,把自己极其微薄的伙食津贴拿来补充经费。自己则经常

  吃白菜、萝卜、辣椒之类,穿的是粗布衣服,与普通老百姓一样。但在工作上,

  他却是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他当校长时,有的教员常把半截粉笔丢掉,他却不

  声不响地捡起来留给自己上课时用。在教学上,他言传身教,耐心细致,注意理

  论与实践的统一。他编写的教材,把识字学文化与掌握革命常识相结合,通俗易

  懂“,朗朗上口。如列宁小学国语教材是新编《三字经》:”天地间,人最灵。

  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

  一不平,大家鸣……“

  在苏区主持教育工作期间,徐特立处处提倡并坚持实事求是。他要求教育部

  的工作人员,做任何事情,都要先作调查,摸清情况,然后制订切合实际、行之

  有效的工作方针和方法。他常告诫周围的工作人员说:“不调查研究,不注意情

  况,不和群众打成一片,即不能生活。几座山,几条路,几家人,哪条路好走,

  哪些村子可住,都要调查,不然敌人打来就没有办法。”

  他自己深入到各县、区、乡进行调查研究,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从不随意发

  号施令;对于边远山区的工作,他就通过书信往来,在详细了解情况后才发

  表自己的意见。

  徐特立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以身示范、为人师表的革命楷模。谢觉哉曾赋诗颂

  扬他是:“孔子不足高,墨翟差可比。”徐特立不愧为中央苏区教育事业的开拓

  者和奠基人,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

  红军长征时,徐特立以58岁的高龄,编在总卫生部的干部休养连,随队长征。

  红色法官何叔衡在中央苏区,有一位老者,他年近花甲,稀疏的头发和浓密

  的胡子衬托着一张威武、善良的脸,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着丰富情感。毛

  泽东说他是“感情一堆”,萧三则称他是一头不辞辛苦的“牛”。在苏区的群众

  中则广泛流传着他执法严明,裁决准确的故事。他,就是我党的创始人之一何叔

  衡。

  1931年秋,正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何叔衡根据党的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