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书为用户上传至其在本站的存储空间,本站只提供txt全集电子书存储服务以及免费下载服务,以下作品内容之版权与本站无任何关系。mzjgyny.
---------------------------用户上传之内容开始--------------------------------
鲜卑帝国
作者:云海孤月
序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知什么兴衰的呢?国家!国之兴衰、家之兴衰,政治家如果不能从史书中获得用于现代社会治国的经验教训,读史等于白读;普通人如果不能从史书中获得家族或家庭兴盛衰落的原因和教训以及个人创业或生活的成败得失,读史也等于白读。读史使人睿智,如果像看故事那样去读,像听评书那样去理解,只能是言者泛泛,听者泛泛,有何益处哉。洞彻古人之心,通晓古人之意,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对古人说,如果换成我,我会不会像你一样去处理事务,把握机会呢?读历史,大都讲解的是将相王侯,可能和我们大多数人挨不上边,其实不然,他们也是人,普普通通的人,只不过际会相逢,在乱世之秋成就一段段功勋伟业罢了,或是借父兄之资守成为主,或参政机要成为权臣。他们与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行为处事也脱不掉习惯性的思维,去掉他们头上的光环,他们是再普通不过的人。由大及小,由国而家,道理是相同的,他们演绎的也就是我们正在演绎的,时针过了今夜午时,今天也是历史。
读书观大略,我一直这般读书,一直这般理解。我喜欢历史,对经史子集颇感兴趣,由于缺乏古汉语知识,对古文典籍未能深入的学习,纵对字面的理解亦存在许多疑惑,但是每个人对现实和历史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之处。自从两年前,我着手从事南北朝小说写作,开始频繁接触史书文献,始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为此我开始翻阅西方的历史著作和学术文章,再对照孔孟老庄之道来理解南北朝这段历史,发现自己受益匪浅,仰望那一串串广袤夜空中的璀璨星辰,感叹自己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但青蛙之鸣足以响彻荷塘,萤虫之光足以照亮一隅,虽然本人最缺乏毅力和恒心,思考和写作时停时继,所幸感谢上天,自己拥有对历史的志趣,也感谢网络,能和众多朋友分享历史带来的喜怒哀乐。牛顿有言,“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后人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向前走才不致走弯路,好的东西别人总是要拿来用,否则研究出来有什么用呢?对于本书中的观点和想法如与前代或现代的学者雷同或相似,在全文终结时,我将一一列举,以示感谢。
本文的一些主要的观点我想指出来,第一,我承认对东方文化有偏爱,但这不妨碍世界最终将趋于大同。只有儒家文化才有包容天下之心,我们从不排斥外来的文化和宗教,佛学、伊斯兰、基督教、包括文艺复兴后的西方文明,只有儒家文化的博大襟怀,才能包容和扬弘包括伊斯兰文化在内的世界上的一切文明。两晋南北朝时期关于佛学在中国的发展给出明确的答案。第二,本文的历史观是唯物论。历史创造英雄,而非英雄创造历史。德国之所以认罪并赔偿并非为了那个战争狂人希特勒,而是为了德国人民,因为二战不是一个希特勒可以发动的,是德国和她的人民。第三,读者喜闻乐见的是纵横天下的英雄和智谋绝伦的妙计,金戈铁马,儿女情长。但,如果深入研究历史的话,最该关注的是,要看到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原因和矛盾。真正的历史其实平淡无奇,因为人的欲念纷争导致血恨情仇的交织蒙蔽世人的眼睛罢了。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浩于烟海,除一部部史书外,封神榜、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隋唐、杨家将、水浒、说岳、大明英烈传、二月河的清帝系列小说等等各类文学作品,为我们讲述了一串串脍炙人口的故事,描绘出一个个容貌鲜活的英雄,使我们对于某段历史的人物和事件有了大致的认识。
当我把史书翻到另一页时,一个独特的民族映入眼帘:鲜卑!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我一脸茫然,相信许多人会和我一样感到它的虚无缥缈,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个民族吗?当然有,不仅有,还曾经建立了十二个政权,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吐谷浑、西秦、南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其中北魏皇朝时间最长,国力鼎盛,影响最大,被中亚地区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称之为“桃花石”王朝。
鲜卑民族历史跨度之长,可以上溯到西汉武帝年间,它在历史舞台的活跃囊括三国后期至隋朝建立这一段历史时期,既然鲜卑族有如此长的历史,为什么我们对它的了解寥若晨星?因为历代的历史学家们故意回避这段历史,鲜卑帝国所处的历史时段属于两晋南北朝,即从公元265年晋朝建国到公元589年陈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时期。在古代的历史学们看来,这段历史是充满民族矛盾,国家分裂、战乱频繁,流血不止、野蛮屠杀的黑暗时代,人们羞于提及它。然而他们忘记了一句格言:凡是忘掉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我们要勇于面对,不要回避逃跑,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里,事物是辩证的,有好的一面便有坏的一面,同样,有坏的一面也会有好的一面。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价值的朝代,在数学、农学、地理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冶炼技术、医学等许多方面都取得突出的成就。如果用唯物史观看待历史的话,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在当时世界上是思想最开明,文化最繁荣,科技发展速度最快、经济突飞猛进,疆域开拓最猛的时代,即使在清王朝最鼎盛的时期,其疆域基本被定格在南北朝的框架之中。在这所谓暗黑的世界里,多少英雄豪杰为探索民族出路的实践付出宝贵生命。历史没有抛弃他们,经过前赴后继地努力,他们成功了,不仅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同时给汉族赋予新的定义,为解决世界民族冲突给出了唯一的答案。
本书以鲜卑帝国中最强大的国家北魏为主线,通过对北魏王朝兴盛、衰亡的描写,让朋友们了解从三国到隋唐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描绘出各民族由分歧走向统一,由战争走向和平,由对抗走向融合的过程;展现一个真实的鲜卑民族,通过这个民族的发展、成长、壮大以至消亡中经受过的鲜血与眼泪、灾难与幸福的一切一切,告诉世界上每一个人和他的民族,地球的未来以及人类的和平安宁在哪里!北魏是个很奇特的王朝,它在中国历史中占据148年的时间,却一直默默无闻,不为世人所知,史籍寥寥无几,其他小说、电影、电视更是找不到它的影子,似乎这个帝国在历史长河中不声不响地蒸发了。北魏的历史扑朔迷离,像一座冰山,纵是喜爱中国历史的人,对着那个时代也只能不甚清晰地喊出几个名字:“孝文帝拓跋宏”、“冯太后”、还有谁呢?啊,好像有个小名叫“佛狸”的吧?还有崔浩,再有么?即使绞尽脑汁再也蹦不出什么名字来了。如果我善意地提醒一下,“花木兰!”呀!引起争议了,那是隋唐时的人嘛,可我要告诉你,她是北魏人。北魏是由鲜卑人中的一个叫做“拓跋”的鲜卑部落建立起来的帝国,这个民族为生计所迫,由发源地一直南迁,为了生存,和当地部落、国家发生了长期的融合和战争。在进入中原的过程中他们建立代国,最终建立了强大的魏国。魏国一统北方,肇基北朝。可如今,当年叱咤风云的鲜卑人如同他们所建立的王朝一样沉寂在历史风烟之中,杳无踪迹。一个胜利并建立起自己王国的民族却突然从华夏民族之林中消亡了,为什么呢?谜!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小部落是如何建立起强大的北魏帝国?又是如何一步步地征服北中国?为什么能在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所建之国经短暂辉煌之后,纷纷灭亡的严峻局面下而能保持住政权,不仅统一北方,还成功的实现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取得辉煌的成就呢?然而就在改革卓有成效、北魏国势日盛之时,却遭六镇起义,为什么顷刻间又土崩瓦解?也是谜!本书欲解开的就是这一个接一个的谜团。因为这段历史太不为世人所知,如果我们单纯探讨北魏等鲜卑帝国的历史,将永远无法解开藏在它们身后的那些谜团,也无法全面、客观、公正地认识真正的鲜卑帝国。因此,我将描述整个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线头就是建立北魏的鲜卑拓跋部,拓跋部有确切的纪年,是在公元174年(汉灵帝熹平二年),在这一年,北魏的始祖神元皇帝力微出生了。为了使大家对公元174年的印象深刻些,我可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三国的曹操在这一年被东汉朝廷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在任上,这位仅仅还是洛阳令治下的一个小小尉官的奸雄以“违禁夜行”为由,下令属下舞动着五色棒打死了一个权倾朝野的宦官的叔叔,而且没有被治罪。为什么呢?因为他奸诈,如果被治了罪,他还是奸雄吗?根本原因,其实他本身就是个宦党,当然,他与我们北魏无关。此后拓跋部经历了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
经过西晋短暂的统一,借着晋室皇族内讧的八王之乱,中国的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各族纷纷内迁,与汉族文明激烈碰撞。儒学衰微,玄风日上,中原大地国家更替频繁,中国进入有名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群雄并起,五胡逐鹿,各路英豪群星璀璨,交相辉映。撑起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第一面旗帜的匈奴人刘渊;从奴隶仅靠青冀十八骑起家的羯族英雄石勒;一纸杀胡令威震天下的武悼天王冉闵;十三岁带兵,生平未逢一败的慕容垂;开创民族融合政策先河的苻坚;文治武功远超诸葛孔明的王猛。隔江对峙的南北朝时期亦毫不逊色,开创北魏基业,成功使游牧部落向农耕社会转型的拓跋珪;北伐中原,先后砍了鲜卑族和羌族皇帝人头的刘裕;平定北中国,数次击败柔然的太武帝拓跋焘;鲜卑国中一代汉人女主冯太后;以平天下为已任,结束民族纷争的拓跋宏。在这个无数民族王国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的时代之中,北魏犹如一颗耀眼的流星自群星璀璨的夜空中粲然掠过,如昙花般盛开在北中国,为日后的多民族国家大唐开创盛世铺平了道路。北魏王朝的先人出自林海,辗转大草原,三易都城,最终定鼎中原。它的兴盛、改革、衰败像一个又一个的谜,如果想解开其中的谜团,解读那段久远的历史,开启那段尘封的记忆,我便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狍鹿成群、松涛澎湃、林海苍翠!
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拓跋鲜卑人的起源地,大鲜卑山。
第一章大鲜卑山1
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将北魏道武帝登国元年(公元386年)至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黄河流域各族大融合时期。我们讲述的北魏王朝便居于这段历史当中。北魏建立于公元386年,灭亡于公元534年,立国149年,11位皇帝,先后三易都城,第一任都城在盛乐(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12年,随后东迁平城(山西大同)95年,最后南迁洛阳42年。关于北魏王朝,我们却不能从它正式建国的公元386年讲起,因为建立北魏王朝的鲜卑拓跋部的历史还要上溯四百余年,我们要去西汉时代的大鲜卑山。
关于北魏鲜卑拓跋部的起源,《魏书》序记,开宗明义的记载道:“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这篇文字记载了拓跋部祖先和他们的生活地点以及生活方式,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是昌意的小儿子,昌意是谁呀?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中的一位,他是嫘祖所生。我们生活在大鲜卑山,在幽都的北面,以放牧射猎为主要的生活方式,风俗淳朴,刻木记事。这段话翻译出来,好懂。只剩一个问题,文中所称的“大鲜卑山”在哪里?幽都又在哪里?无凭查考,千百年来,史学界聚讼纷纭,以至于有人干脆认为“鲜卑山乃具神话之意味,未必能指出今为何地”,而成了千古之谜。
《魏书?礼志》中有一段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一丝线索: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太平真君年间曾经派遣中书侍郎李敞去过大鲜卑山,在山中石室告祭天地和北魏的祖宗,并且说出了石室的位置,南距代京平城四千余里。既然有石室,而且还祭祀过,那只要我们找到石室,便可破解千古之迷了,可是石室又在何处呢?
1980年7月30日这个神秘的石室终于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考古学家米文平先生在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中发现了当年李敞在石壁上的刻文,千古之谜豁然开朗。
现在,我们第一个应该考证的就是拓跋部的祖先是不是黄帝的子孙?应不应该相信魏书的记载?黄帝的孙子能不能离开黄土高原,跋山涉水来到大兴安岭?这个问题可能也不可能,不可能也可能,谁又能说清楚呢?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他是不可能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