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大明王朝1566

分章完结阅读22

  堂

  左右两排案桌,坐满了红袍紫袍。gugeyuedu.也是等得太久了,有些人便不耐烦了,种种无聊的情状就都露了出来。有两个坐在同案的官员正在把玩着一只官窑细瓷的鸡缸杯;有两个同案的官员更是不可理喻,竟在案上摊开一张新抄来的昆曲谱,用手指在案面上轻敲着板眼,同声哼唱。

  郑泌昌坐在正中的大案前,他倒是好耐性,闭着眼不闻不地问在那里养神。

  “哎!哎!”坐在左边案桌第一位的何茂才焦躁了,眼睛盯向了下首那几个案子前的官员,“你们有点官样好不好?这里可不是唱堂会玩古董的地方!”

  那两个唱昆曲的官员停止了敲唱,一人收起了曲谱,另一人也把手从案面上收了回来。

  另两位把玩鸡缸杯的官员也收起了杯子。

  刚才还很热闹的场景,一下子又死一般的沉寂了。

  “真是!”何茂才又甩了一句官腔,接着对下面那几个官员,“听说淳安和建德有些刁民煽动百姓不肯卖田,各户还凑了些蚕丝绢帛四处买粮,这些事你们都管了没有?”

  一个刚才还在玩鸡缸杯的官员答道:“都安排人手盯着了。好像有十几条船在漕河上等着买粮,正在谈价。明天等他们运粮的时候河道衙门就把粮船扣住。”

  “粮市要管住。”郑泌昌睁开眼了,“所有的粮都要用在改稻为桑上面。再有私自买粮卖粮的以扰乱国策罪抓起来。”

  那个官员:“明白。属下明天就扣粮抓人。”

  “这才是正经。”何茂才说了这句,又向堂外嚷道,“去看看,那个翰林大老爷到底来了没有?到哪儿了?”

  门口一个随员立刻应声走了出去。

  10?巡抚衙门门房

  “我是谁无关紧要。”高翰文手一摆,“倒是二位担子重啊。一个县全淹了,一个县淹了一半。不知二位对朝廷‘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怎么看,准备怎么施行?”

  海瑞竟不看他,依然在一口一口慢慢嚼咽着干了的粑粑。

  王用汲看了看高翰文:“难。”

  高翰文:“难在哪里,我想听听。”

  王用汲其实也是心里极明白的人,见他这种做派,这般问话,早已猜着此人极可能就是新来的上司高翰文,但他既不愿暴露身份,自己便不好唐突,便把目光望向了海瑞。

  海瑞这时接言了:“阁下这个话应该去问新任的杭州知府。”

  高翰文倏地望向了他。

  王用汲也是一怔,盯着海瑞,目光里满是制止的神色。

  海瑞并不理会王用汲的意思,把还剩下一半的荷叶米粑往凳上一放,站了起来,接着说道:“听说这个‘以改兼赈’的方略就是新任杭州知府向朝廷提出的。按这个方略去做,淳安、建德两个县的百姓把田都贱卖了,改稻为桑也就成了。那时候该发财的发了财,该升官的升了官。到了明年,老百姓都没有了田,全都饿死,我们两个知县也就可以走了。不知道新任的知府大人说的‘两难自解’指的是不是这个结果?”说到这里海瑞目光一转望向了高翰文。

  高翰文一怔。王用汲把目光望向了地面。

  高翰文紧紧地盯着海瑞,这个新任的淳安知县是不是认出了自己的身份姑且不说,但对自己提出的方略态度如此激烈,倒有些出他意外,问道:“阁下以为‘以改兼赈’的方略就会让两个县的百姓都饿死吗?”

  海瑞:“今年当然不会。那些大户早准备了粮,八石一亩,最多十石一亩,灾民卖了田怎么也能对付个一年半载。”

  高翰文:“阁下怎么知道官府就会让那些大户用八石十石一亩买灾民的田?”

  海瑞:“这正是我要阁下去问新任知府大人的地方。‘改’字当头,官府不贷粮,锅里没有米,如果那位新任的杭州知府大人是灾民,那个时候八石一亩十石一亩他卖是不卖?”

  这话和胡宗宪说的话如出一辙,高翰文望着海瑞不吭声了。

  最尴尬的是王用汲,对海瑞此时以如此激烈的言辞冒犯上司十分担心,可这时去给上司叙礼不是,如何插言也不是,只好怔怔地望着二人。三个人便都僵在那里。

  正在这时,那书办拎着一壶茶进来了,也没在意三人都站着,倒挺客气,还带了三个干净的瓷杯,放在桌上,一边倒茶,一边说道:“几位也不要见怪,衙门大了,人都养懒了。你说这么多老爷来了,厨房茶房还在打牌,问茶叶还叫我自己去找。好在我随身带了一包今年新出的龙井,一旗一枪,也算上品了。几位在底下当差也不容易,喝吧。”倒完茶说完话,这才发现三个人依然站在那里,便有些诧异,望了望这个,又望了望那个。

  “这茶不干净。”海瑞看也不看他,“我不喝。”说着径自坐了下去,拿起凳上那半个尚未吃完的荷叶米粑又吃了起来。

  ※更多精彩小说txt小说※※

  第51节:大明王朝1566(51)

  书办一愣,当下便把几个人站着的尴尬情形想到了自己身上,立刻瞪着海瑞:“我说你这个人是来当官的还是来找别扭的?看清楚了,这可是巡抚衙门!”

  海瑞抬起了头,冷冷地盯着那书办:“巡抚衙门喝杯茶也要行贿受贿吗?”

  书办被他说得一愣:“你……”

  高翰文:“他不是找你的别扭,你出去吧。”

  这时,何茂才那个随员在门口出现了,问那书办:“那个高知府到了没有?”

  书办终于有个台阶可下了,犹自向海瑞嘟哝了一句:“莫名其妙。”立刻转身向门口走去,对那随员,“我现在就去问。”

  “不用去问了。”高翰文大声接道,“我就是。”

  书办的脚一下子又被钉住了,僵在那里。

  随员连忙走进门来:“高大人原来早到了,快请,堂上都等着呢。”

  高翰文对那随员:“烦请通报堂上,我们马上就到。”

  随员:“好。请快点,等久了。”说着疾步走了出去。

  高翰文这才又慢慢转向海瑞和王用汲。

  王用汲两手拱到了胸前,高翰文伸手止住了他:“二位知不知道我是谁都无关紧要。倒是海知县刚才说,‘以改兼赈’的方略会不会让两个县的百姓难以生计,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望二位这一点爱民之心到了堂上仍然坚持便好。请吧。”说着大步走了出去。

  王用汲望向了海瑞,海瑞也望向了他。

  愣在那里的书办这时倒先明白过来了,从衣袖里掏出了那块玉佩,连忙跟了出去。

  海瑞这才慢慢站了起来。

  王用汲:“刚峰兄,事情得靠我们去做,但也不要太急。”

  海瑞:“润莲兄,如果淳安、建德的百姓活不下去,你和我还能活着走出浙江吗?”说完也大步走了出去。

  王用汲的脸色立刻凝重了,紧跟着走了出去。

  11?巡抚衙门大堂

  郑泌昌率先站起来了,何茂才以下那些官员不得不都懒懒地站了起来,一双双眼睛先是上下打量着走进来的高翰文,接着又望向跟进来站在门口的海瑞和王用汲。

  高翰文向郑泌昌一揖:“王命下,不俟驾而行。紧赶慢赶还是让各位大人久等了。”

  郑泌昌笑着:“一个月的路程十五天赶来,高大人的辛苦可想而知。快,请坐。”

  高翰文的位子居然安排在何茂才对面的第一位,这就显然是职低位高了。郑泌昌如此安排,用意很明显,一是因为这个人是严世蕃举荐来的,尊他就是尊严世蕃;更重要的是议案还得靠他去执行,笼络好了,一声令下,买田卖田雷厉风行,一个月内事情也就成了。可按官场规矩,高翰文这时便应自己谦让,说些不敢之类的话,然后大家再捧他一下,见面礼一完,便把定下的议案让他认可,明天开始行事。

  可高翰文居然没谦让,而且对何茂才以下那些人不但不行礼,连看也不看一眼,便坦然走到那个位子前坐了下来。何茂才以下的那些官员脸色便有些难看了。但还是都忍着,只要他认定议案,照着去做。

  高翰文一坐下,依然站在门内的海瑞和王用汲便真的像笔架矗在那里格外打眼了。

  高翰文又站了起来,对郑泌昌:“中丞大人,两个县还没有设座呢。”

  何茂才这时不耐烦了:“省里议事从来没有知县与会的先例。定下了让他们干就是。”说到这里径自乜向二人:“你们下去。”

  王用汲的腿动了,准备退下去,可是当他不经意望海瑞的时候不禁一惊,便又站住了。

  海瑞这时仍然直直地站在那里,两眼直视何茂才。

  何茂才也是不经意间看到了海瑞投向自己的那两道目光,不禁一凛——那两道目光在灯笼光的照耀下像点了漆,闪出两点睛光,比灯笼光还亮。

  今天是怎么回事?等来的一个知府跟省里叫板,现在一个上不了堂的县令居然也能让人感到寒气。这种感觉何茂才感觉到了,郑泌昌和其他人也感觉到了。

  但毕竟职位在,何况是掌刑名的,何茂才立刻摆出了威煞:“我说的话你们听见没有?”

  高翰文立刻又把话接了过去:“淳安全县被淹,建德半县被淹,几十万灾民,还要改稻为桑,事情要他们去做,就该让他们知道怎样去做。属下以为应该让两个县参与议事。”

  何茂才的那口气一下涌到了嗓子眼,转过头要对高翰文发作了,却突然看见了郑泌昌投来的目光。

  郑泌昌用目光止住了他,接着向下面大声说道:“给两位知县设座,看茶!”

  立刻有随员在门外拿着两条板凳进来了,左边的末座摆一条,右边的末座摆一条。海瑞在左边坐下了,王用汲在右边坐下了。

  紧接着,门房那个书办托着一个茶盘进来了,快步走到了坐在左边上首的高翰文面前,将茶盘一举——三个茶碗摆得有些意思,朝着高翰文的是一个茶碗,朝着那书办这边的是两个茶碗。

  第52节:大明王朝1566(52)

  高翰文端起了自己这边那个茶碗,想放到案桌上,可面前那个茶盘依然没有移开,他这才发现,自己端开的那个茶碗下赫然摆着他的那块玉佩!

  高翰文嘴角边掠过一丝浅笑,伸出另一只手,顺势拿起那块玉佩,接着双手捧着那只茶碗,拿玉的举动在旁人看来便变成了双手捧碗的姿态。

  书办眼露感激,尴尬一笑,这才又托着茶盘走到海瑞面前,却不再举盘而是直接用手端起茶碗放在他板凳的一端,又走到王用汲面前,端起茶碗放在板凳的一端,退了出去。

  高翰文这时才坐了下来。

  郑泌昌接着轻咳了一声,说道:“议事吧。”

  忙乱了一阵的大堂立刻安静了下来。

  郑泌昌望向了高翰文:“浙江的事高府台在京里都知道了。你给朝廷提的那个‘以改兼赈,两难自解’的方略,内阁也早用廷寄通告了我们。自本人以下,浙江的同僚都是好生佩服。根据高府台提的这个方略,我们谋划了好些日子,总算拿出了一个议案。下面你把议案看看,没有别的异议,我们明天就按议案施行。”他又对站在身边的书吏说:“把议案给高府台,还有两位知县看看。”

  书吏立刻从郑泌昌的案上拿起三份议案,先走到高翰文面前递了过去。高翰文接过了议案。书吏又走到海瑞面前递过一份议案,接着走过去递给王用汲一份议案。

  高翰文、海瑞、王用汲都认真看了起来。

  郑泌昌凝神正坐,其他官员也都眼望案面凝神正坐。所有的人都在等这一刻,等这个新来的知府认可了议案,便叫两个县当场接令。

  所谓议案,其实就是决定,六条二百余字,三个人很快就看完了。

  海瑞第一个站了起来。所有的目光立刻望向了他。

  没等海瑞开口,高翰文紧接着站了起来,望向海瑞:“海知县,你先坐下。”

  海瑞也望向了他,发现高翰文目光中是那种善意劝止的神色,略想了想,便又慢慢坐下了。

  高翰文转过了头,望向了郑泌昌。

  郑泌昌这时也深望着他:“高府台,没有异议吧?”

  “有!”高翰文声音不大,却使得大堂上所有的人都是一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