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跨界商明

第28章 魏氏生祠

  当十八人团体穿过山洞发现自己穿越时空来到明末倒也是没有头脑很热,即刻全体一致准备取而代之,反而在吴世杰的提议下冷静思考后觉得先采用扶明一阵,慢慢改革到符合他们利益与观念更可取。

  只是吴世杰的方案也是要取决于许多外部因素,首先是如何接触与说服天启,这方面此时众人讨论过也没什么好办法。那乃因为他们实在因初来乍到,实力有限的关系的关系。

  大人家一句顶万句,有的人一句顶一句,他们此时在罗家岙及生意伙伴中说话有力管用,到上面人微言轻一句别说顶一句,连放屁都不如。

  好在这事还有时间,最后与最佳介入点是救回天启濒死的命,救命之恩总好说话一点。倒是魏忠贤这个人如何处理比较麻烦,所以拟定优先助明改革的的决策众人仍然不能就这问题找出办法。

  对魏忠贤的历史评价原来一片讨伐之声,乃是有名大反派,名声之臭完全可以遗愈万年。近年也有洗白之声,称他至少比东林好,不过那个洗白乃是无名之辈的反思,其中虽然一些人有实事求是、客观分析的成分或意思,但大多数还是情绪化的辩术为主。

  关键也是历史细节太少并早已扭曲,加上他的身份自带有反派光环,与政治正确下的评价本来就负面属性。这不是说他乃被冤枉的好人,只不过是他没有那么坏,他的坏被放大的因他的政敌成为笑在后面的人,并且他们书写了历史而不是魏忠贤。

  就算如此穿越众也犹豫是否通过魏忠贤接近天启,还有说服天启后是否要留下魏忠贤,天启是否仅是在利用魏忠贤,还是为了大局肯舍弃魏忠贤。

  这个问题是十八人目前为止最不好决定的,有人觉得如果天启能接受他们的改革意见魏忠贤可以为之扫平反对之声,可也有人认为魏忠贤仅是为自己利益而战,这时他的权力达到了顶点,再为他们效忠犬之力不可能,权力受损反噬的可能性更大。

  魏忠贤可不是睿智之人,实际上明代权宦王振、刘谨到魏忠贤都是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狐假虎威加小手段高明善测圣意而已。他们没有理想只为权势,不知进退与适可而止,一定要身败名裂才死心,当然那时他们确实也是连命也没有了。

  这样的人从理智出发十八人中比较倾向后者分析,那就是与之合作不可靠,依靠他名声受损又无益。就是担心除去魏忠贤各方面特别是天启的反应不可控,因为这事有点小分歧加还远不到最后决定时间,所以这些问题众人还在了解、分析之中。

  只是他们此时结交的只是商人及一个秀才,时间也短,因而只知道一些明面上的事。比如因历史并未被穿越众影响,六月浙江巡抚潘汝桢请在杭州为魏忠贤建生祠的事照旧发生了。

  对这事众人也查过资料,结果度娘上潘汝桢的介绍仅有生卒、藉贯、为官经历,至于他为魏忠贤建生祠一字未著。

  如此的历史资料怎能寻求历史真相?毕竟不可能人人去收藏巨量图书,研究专业文献的,而且是这些资料也不好找,十八人有需要也有钱但也没有买到、网上下载到多少,大多数人只能人云亦云或者凭有限资料作出不那么严肃的判断。

  当然十八人到这时才几个月,平时其他人都忙,就吕子明空闲一点也要研究为字画化妆与补充历史印鉴,靠他一个人还没有多少积累。

  不过吕子明开始向明末专家与字画鉴定专家进步,这身份可不好培养,过去他连画展也没参加过,主要是觉得反正无缘不如玩游戏。

  现在被当作任务倒是干出劲头来了,这也好在他现在见到的字画多,在山上众人的大棚子挂着不少未完成完整历史的字画精品不少,假如别人进来一定认为这些都是近代临募的。

  这些闲话不提,转眼八月甜玉米可以收获。对这种类似高粱又不一样的作物罗家岙或见到的人都觉得奇怪,实际上高粱、玉米、米仁的植株类似只是种子的位置不一样。

  但它们的价值米仁只能为药与药膳,靠它吃饱不行。高粱与玉米虽同为粮食作物,但产量、营养等角度玉米好许多。只是玉米从南美传出来较晚,这时候只在南方有少许种植。

  少许种植不求产量,再则这时玉米还不适应北方水土,种子的选择也未完成,要在数十年后才被称之为六谷在北方广为种植。

  不过玉米的别名很多,六谷之名乃是五谷之外又一谷、棒米之称很形象、南方有地称观音须有些不好理解。还有它的种植技术也是在现代才广为人知的,因为稻麦高粱大豆等都是自媒植物,玉米乃风媒植物所以这时的人无法避免少量种植时出现玉米结实有空缺现象。

  刘伟虽没有读农业,但农技指导书多且通俗详细,初中知识足以理解应用。优良种子也尽有供应,他只要指导农民种植,种植强度也不比种麦高多少,给农民三百斤大米足够租他们的地种植玉米,以及雇佣他们让他们按照要求种植玉米了。

  按照后世技术刘伟让农民们育苗、起垄、移植,因为土壤肥力不足又不准备采用运输量太大的化肥,在明末种植的玉米比现代的稀朗不少,每亩地只种了二千棵,每平方米三棵而已。

  但就是这样,每棵留二棒一棒半斤多,预计每亩可以收将近三千斤。这当然是嫩玉米产量,如果是老玉米只会有四五分之一罢了。

  可就算如此这时此地小麦水浇地才能收三百斤,穿越众租的地只能收二百斤零一点,磨成面粉只有一百五六十斤,因此罗家岙这里农民肯很爽气地将地租给穿越众并提供全部农耕服务,那是他们可以获得一倍收获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这样优惠的条件换别人不大容易让他们信任,不过穿越众出现之后办事一向大方爽快不反悔。再则他们也知道穿越众带来的货物很赚钱,还有奇奇怪怪的各种技术巧门,所以对穿越众租地会亏本不担心。

  虽然他们如果种杂粮收成会多一点也不过三百多斤毛粮,整成可吃的至少去掉五分之一。依此看到茂盛的玉米罗家岙人心想这东西如果真有刘伟告诉他们可以收五六百斤的话,也有心想下次种杂粮不如转种这个,多收一倍口味差点儿也好过不够吃。

  玉米看着可以收获,穿越众开始在京城几个市场购买或租赁店铺,那是因为这些玉米即将上市。当然租买店铺专卖嫩甜玉米是不可能的,下面穿越众会在这些店铺出售很多这时代人们未曾见识的蔬果,或者未曾品味过优质的蔬果。

  钳玉米只是开胃而已,下面端上来的不要太多,只是千言万语一句话,这些东西价格高昂,穷人可不大吃得起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