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吸收前人对历史演义小说的有益见解,我们可以将历史演义小说与历史的关系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历史着作与历史演义小说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前者是科学,后者是艺术,科学要求高度的真实性和科学性,艺术则应遵守艺术创作的规律。
并且历史与历史演义小说之间的关系是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历史演义小说取材于历史,所以称做历史小说而不是人情小说、神魔小说。
此外历史演义小说与其他小说的区别在于,历史演义小说的主要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面貌要符合历史真实,应该“七实三虚”,虚构要有一定的限度。
在主要故事内容不违背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应大胆进行艺术虚构。
总之,我们把敷演史传,偏重叙述朝代兴废争战之事,而又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的小说称为历史演义小说。
所以我们这里所论述的历史演义小说,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基本上演绎史书的历史演义小说,如《东周列国志》、《西汉演义》等。
二是基本符合史实,有较多艺术虚构,所谓“七实三虚”的作品,如《三国演义》等。
三是取材于当时邸报、朝野传闻,反映当时重大政治事件的时事小说,如《樵史通俗演义》等。
至于历史演义小说的发展轨迹的话,因为史学在中国非常发达,一些历史着作中的篇章类似于历史小说。
汉至唐宋的杂史杂传、逸事类的文言小说、传奇中的部分作品,对历史演义小说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有的则可以视为短篇历史小说。
如汉代的《燕丹子》、《汉武帝故事》,唐传奇中的《赵飞燕外传》、《高力士外传》,宋传奇中的《开河记》、《迷楼记》、《海山记》、《杨太真外传》、《李师师外传》等。
唐代历史题材的变文如《汉将王陵变》等,以及金院本、元杂剧和宋元南戏中的历史剧,对历史演义小说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宋代“讲史”则奠定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基础。
明代前期统治者对文化采取了专制、保守政策,影响了小说、戏曲的发展,从明中叶以后,统治阶级对小说、戏曲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不少贵族官僚喜欢阅读小说,连皇帝也不例外。
如明武宗深更半夜派太监用五十金的重价去购买《金统残唐记》。
统治阶级的态度,促进了通俗小说的创作,印刷和传播。
城市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喜欢看戏和阅读小说的读者群,是小说发展的群众基础。
明清时代印刷业高度发展,为长篇小说的出版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因此明清两代形成历史演义小说的高潮。
需要说明,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发展其实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明初至万历前期,约220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成熟期,也就是历史演义小说形式规范形成的时期。
这个期间约有10部左右的历史演义小说。
这一时期的历史演义小说,逐步纠正“讲史”中鄙野无稽之谈,向正史靠拢,以兴废争战作为小说的主要内容,从“讲史”的面向听众,转为面向读者,从形式上,开始确立章回小说的形式规范。
2、从明万历前期至清顺治,约70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繁盛时期,产生了约40部历史演义。
这时期的历史演义小说反映本朝历史的大量增加,有较强的时代气息。
作者的主观性也加强,艺术上更加成熟。
3、从清康熙元年到乾隆末年,约120年,这是历史演义小说的蜕变期,约有15部。
这时期一方面有的小说进一步向史实靠拢,演变为通俗的历史教科书,窒息了历史演义小说的生命。
另一方面,受才子佳人小说、神怪小说的影响,交叉融合,在历史演义中杂入神魔斗法、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
这样,历史演义小说的文体特征变得模糊而逐渐衰落。
此外就是史书与“讲史”的结合——《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三国演义》的成书,一方面是“俯仰史册”,以史料为创作的素材。
《三国演义》早期的版本都题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这说明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主要的依据是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
《三国志》和裴注为《三国演义》的创作提供了基本史料。
南朝宋范晔着的《后汉书》中的人物传记,如《董卓传》、《刘表传》、《吕布传》的史料比《三国志》丰富,《孔融传》、《祢衡传》、《左慈传》为《三国志》所无,因此,也为罗贯中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三国志》、《后汉书》都是纪传体,而北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它将汉末到西晋统一间的大事逐年排比,使三国历史更加条理分明,轮廓清晰,这种编年体史书对《三国演义》的成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资治通鉴》叙述三国史事,依据曹魏年号编年,客观上承认了曹魏的正统地位。
还有就是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改用蜀汉编年,承认蜀汉为正统。
并且由于南宋到元明间的特定历史条件和朱熹的特殊地位,此书流传甚广,影响颇大。
书中“尊刘贬曹”的倾向对《三国演义》创作思想的形成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三国志传》的多种版本均以“按鉴”相标榜,这里所谓的“按鉴”就是按照朱熹的《通鉴纲目》而非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除此之外,《三国演义》还采用了《搜神记》、《语林》、《世说新语》等书中的故事,大大丰富了三国故事内容。
需要说明,其实三国的故事在隋代就已广泛流传,并成为艺术表现的内容。
像是《大业拾遗记-水饰图经》条云:“炀帝别敕学士杜宝修《水饰图经》十五卷,新成,以三月上巳日,会群臣于曲水,以观水饰。有神龟负八卦出河??曹瞒浴谯水,击水蛟;魏文帝兴师,临河不济;??吴大帝临钓台望葛玄;刘备乘马度檀溪。??若此等总七十二势,皆刻木为之。”
唐朝李商隐《骄儿诗》描写儿童“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可见,三国故事在唐代已喧腾众口。
北宋苏轼《东坡志林》记载:“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说明北宋时期的说三国故事不仅艺术效果好,而且“拥刘反曹”的倾向已经很鲜明。
在三国故事的流传中,《三国志平话》和成化刊本词话《花关索传》都可以看作是早期说唱的口述记录。
《三国志平话》有元代至治年间刊行《全相平话五种》本,和刊行年代尚有争议(一说1294年,一说1354年)的《至元新刊全相三分事略》本。
作为讲史艺人的的说话底本,《三国志平话》属于诗赞系的讲唱文学,是民间艺人汲取历代史书而对三国史事进行的通俗性创造加工之后的产物。
《三国志平话》开端叙述司马仲相断刘邦、吕后屈斩韩信、英布、彭越一案,此后故事轮廓与《三国演义》大体相同。
到结束时,又写刘禅外甥刘渊逃往匈奴,后来举兵自称后汉,灭掉晋朝,为刘禅报仇。
可以说《三国志平话》中大量虚构情节,为《三国演义》所吸收,例如《桃园三结义》、《三战吕布》等。
《花关索传》是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北京永顺堂刊印的说唱词话,其刻印的形式风格与《全相平话五种》一样,故有学者认为其初刻年代可以上推到元代。
这部乐曲系的词话虽然以三国为时代背景,但是主要描写关羽之子花关索——一个不见史载、民间流传的中世纪英雄——的传奇人生经历。
其中所有的关于英雄的成长、神奇的武器,男女英雄决斗后的订婚等大量史诗母题的存在,反映出其作为民间英雄史诗的特征。
关索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存在于《三国演义》的志传系统文本中。
在戏曲舞台上,金元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的金院本有《赤壁鏖兵》、《刺董卓》、《襄阳会》等剧目。
南戏戏文中有《周小郎月夜戏小乔》、《貂蝉女》等剧目。
根据《录鬼簿》、《太和正音谱》等记载,可知元杂剧中大约有60种三国戏,现存有《关大王单刀会》、《刘玄德独赴襄阳会》等21种。
这些剧本或取材于史书或取材于《三国志平话》,经过戏曲家的再创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故事情节更为生动,无疑对《三国演义》的创作起了推动作用。
而且从现存的21种元代三国戏来考察,大多以蜀汉人物为中心,体现了鲜明的歌颂蜀汉集团的倾向。
《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是史书与讲史的结合,及文人的史书与民间创作的结合,正如高儒《百川书志》所说。
“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概括万事。”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不过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很少。
在元末明初贾仲明所着《续录鬼簿》云:“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60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贾仲明至正甲辰(1364)与罗贯中见面时是22岁,当时是“忘年交”,估计罗贯中的年龄当在50岁左右,因此似可以把罗贯中的生卒年定为1315至1385年之间。
近来发现四明丛书刊本《赵宝峰先生文集-附录》载有《门人祭赵宝峰先生文》中有署罗本者,罗本即罗贯中。
目前学术界对此虽有不同看法,但从郎瑛《七修类稿》、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等书记载,以及明嘉靖年间几种《三国志通俗演义》刻本的题署来看,认为罗本即罗贯中是有根据的。
赵宝峰是元代浙东理学家,卒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从祭文所列门人名单提供的线索,为罗贯中的生卒年的推断提供了佐证。
因为《门人赵宝峰先生文》的名单是按照序齿排列先后的,在名单中占第11位的罗本,恰处在向寿(1310年生),乌斯通(1314年生)和王恒(1319年以前生)之间,故推断罗本生年约在1315年至1318年间,与《续录鬼簿》的记载大致相符。
还有王圻《稗史汇编》云:“如宗秀罗贯中,国初葛可久,皆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而葛寄神医工,罗传神稗史。”
清顾苓《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徐渭仁《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等,都说罗贯中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有交往。
可以说罗贯中是有多方面艺术才能的作家,今署罗贯中写的小说,除了《三国演义》外,还有《水浒传》,《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小秦王词话》等。
他还写过戏曲,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等,今仅存《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现在能看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版本有以下几种:
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是嘉靖壬午(1522)刊刻的,全书24卷,240则,尚未分回,保留了平话痕迹,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蒋大器序,嘉靖壬午关中修髯子(张尚德)引。学术界多认为此本最接近罗贯中原作,它对确定罗贯中的时代和《三国演义》的成书时间,对准确地把握罗贯中的思想创作倾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三国志传》,现存明万历年间刘龙田乔山堂刊本,万历壬辰(万历二十年,1592)余氏双峰堂刊本,万历年间汤宾尹校本,朱鼎臣辑本等,内容与嘉靖本有所不同。
特别是有关羽之子关索一生的故事。
《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中有《花关索传》四集,包括花关索出身传,认父传,下四川传,贬云南传,他完整地叙述了关索的生平际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