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当然,说了这么多,咱们还是回归主题,我们是借用的白骨精这个形象展开的这篇故事。

  而“三打白骨精”这个故事,大家一定都知道,只不过我们这里是戏说了而已。

  但其实如果我们细说这个故事的话,也很有意思,就比如这个故事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的形象就很值得玩味。

  因为我们纵观整部《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可以称得上是最经典的段子。

  故事中的女主角白骨精也有幸成为驰名中外的妖精,其知名度远远超过了那些拿着各类法宝、凶狠残暴程度远在她之上的妖魔鬼怪,以至于“白骨精”简直就成了妖精的代名词。

  其实,仔细看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本身并不复杂,情节也称不上曲折,用两三句话就可以说完:白骨精变化了三次要吃唐僧肉,却都被孙悟空识破。

  孙悟空最终将妖精打死并使之现出了原型。

  唐僧不知好歹听信猪八戒的谗言冤枉了孙悟空,吵了猴头的“鱿鱼”,把他轰回了老家花果山。就这么简单。

  可能看到这大家要问,那为何情节如此简单的故事却能够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呢?

  我们仔细分析原文就会发现,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无疑是最根本的答案。

  下面我们可以来比较分析一下《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孙悟空、唐僧以及猪八戒的具体形象。

  首先来看唐僧:作为师徒四人中的领导者,《西游记》中的唐僧,首先表现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其次,他对取经抱着坚定的信念,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殉道精神,明明知道此去吉凶难保,仍然不顾一切,毫无退缩之意。

  加上他不慕容华,善良且富于同情心,这些,都体现了唐僧作为一名佛教徒的虔诚的宗教信念。

  但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唐僧也有不少世俗之人身上所具有的缺点。

  他懦弱无能,胆小怕事,而且是非不分,人妖不辨,盲目慈悲,固执己见。

  有时又自私自利,推卸责任。总之,集中到一点,则表现为精神境界的崇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匮乏与性格的孱弱。

  纵观对唐僧这一人物的评价,往往是相对于孙悟空而来的。认为唐僧形象“是孙悟空形象在同一阵营中的基本对立面”。

  因为孙悟空英勇无畏、本领高强、嫉恶如仇、正直无私、机智聪明,而唐僧却懦弱无能、胆小怕事、自私自利、昏庸糊涂、是非不分,特别是容易听信猪八戒的谗言。

  这一点,无疑在“三打白骨精”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故事中,孙悟空和白骨精第一个回合的较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白骨精赢了。

  尽管她被孙悟空赶跑了,但是悟空却因此付出了挨紧箍咒的代价,更重要的是悟空因此而失去了唐僧的信任。

  紧接着,白骨精又发起了第二次进攻。

  这回白骨精换了花样儿——变成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年老体弱的形象无疑刺痛了唐僧的怜悯之心。

  同情和怜悯弱者是人的本性,更何况唐僧这样的大善人呢!当看到一位八十多岁、面如枯菜的老太太颤颤巍巍、老泪纵横的站在他面前哭诉自己的女儿被人打死的时候,唐僧的心能不感到颤动吗?

  如果说刚才对那小女子的怜爱或多或少还存在道义上的质疑的话,那么这次唐僧于情于理都是问心无愧的。

  他甚至会觉得保护这个泪流满面的可怜的老人是自己的本分,致使感情终于战胜理智,也就顾不得去考虑“六十多岁的老妪还能不能生产”这样简单的常识问题了。

  尽管悟空再一次分辩说那就是个妖精,可唐僧哪里肯信!

  结果,当然受苦的还是孙悟空,一棒子下去,换来的是二十遍紧箍咒,把悟空疼的是死去活来。

  第二次失手以后,白骨精你立刻使出了更加老辣的第三招,变作一个满口念着“阿弥陀佛”的老公公。

  此时的老公公手捻佛珠,口诵佛经,拨动的正是唐僧自怜自爱的心弦。

  一种“有朋自远方来”的亲切感自唐僧的心底油然而生,顿时心中大喜道:“阿弥陀佛!西方真是福地呀!那位老公公连路都走不好了,还一心一意的念经哩。”

  唐僧丝毫没有加以思考,嘴上和您念一本经的就一定是您的同道吗?

  这个看上去道貌岸然的,嘴上念着阿弥陀佛的老家伙骨子里正想着把你活吃了呢!

  同情心又一次迷惑了善良淳朴的唐僧。

  孙悟空最终一棒子打死了变成老公公的白骨精。

  就这样,三次变身的白骨精被消灭了。

  但是,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面对一堆骷髅和那脊梁上“白骨夫人”的字迹,唐僧本来已经差不多相信这是妖精了,无奈,对孙悟空的成见使他最终还是听信了猪八戒的挑拨。

  就这样,忠心耿耿的孙悟空被痴迷不悟的师父轰回了老家花果山。

  唐僧最终怒逐孙悟空,表面上看,是因为孙悟空三次残杀生灵,有违佛门慈悲之怀,而唐僧肉眼不识妖魔。

  然而决无人烟的深山一连出现一家子,并且寻女的公婆竟然半路上就知道女儿被杀,自小聪颖明慧的唐僧真的就不生一点疑心吗?

  实际上,这是唐僧与孙悟空师徒二人性格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孙悟空救师心切,又性情高傲,擅作主张,一心一意打杀妖精,根本听不进他人的意见。

  自尊心极强的唐僧从来都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无论是对于人还是对于妖,也无论是出自善意的还是出自恶意的,他都是最受别人关注的焦点人物,所以,孙悟空的自作主张就深深的伤了唐僧的自尊心。

  再加上悟空不顾唐僧情面,以佛门大忌之“色戒”讥讽嘲笑唐僧,实际上已经打破了唐僧所能容忍的底线。

  因此,被唐僧盛怒之下逐出师门,也就不足为怪了。

  再来看看孙悟空:提到孙悟空,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个无所不能的英雄形象。

  首先他有敢于斗争、藐视一切封建权威的叛逆精神;其次,他具有鲜明的爱憎,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浓厚的感情。

  再次,他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绝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

  “对于孙悟空来说,金箍棒是他力量的象征、火眼金睛是他判断力的象征、十万八千里的斤斗云是他无限空间的象征、七十二变是他面对敌人能做出的灵活反应和应对、紧箍咒是对他唯一的约束,但正是这一约束,使他成为一个更加成熟的无敌行者。”

  但是在“三打白骨精”这一回中,孙悟空从更多意义上呈现的则是一个有着浓厚孝悌观念的虔诚的报恩者的形象。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孙悟空这样一个有着钢筋铁骨的英雄男儿。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硬汉式的人物,在一部《西游记》中,却多次垂泪而哭。

  而这其中,对唐僧的感恩之情则是致使其流泪的最主要原因。

  在“三打白骨精”这一回中,由于肉体凡胎的唐僧不知人与妖的区别,在孙悟空三次打死要吃他的白骨精时,唐僧责怪孙悟空“把平人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骂他是“无心向善之辈,有意作恶之人”,最后竟一纸书信,无情的把孙悟空给打发走了。

  这时孙悟空“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耳,大圣在半空中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止步,良久方去”。

  孙悟空在这时内心的激烈斗争,我们不能看到。

  但从他:“停云止步,良久方去”,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在进行着激烈的自我内心对抗的失意者形象。这时的孙悟空再也不像没戴紧箍咒时那样一点气也受不住,“说声去也”,便无影无踪。

  这时的他,心头深深的打上了唐僧的烙印,心中满是“孝”的观念。

  而此时的唐僧却表现出一种“六亲不认”的冷酷态度,将悟空的好忘得一干二净。

  俗话说得好:“虎毒不食子”,一向以慈悲为怀,讲究宽厚仁爱的唐僧,面对自己的爱徒,竟然会表现的如此没有人情味,这难道不是对他嘴里每天念叨着的“我佛慈悲”的巨大讽刺吗?

  孙悟空走了,他又回到了他久别的水帘洞。

  本以为从此以后他会在老家舒舒服服的过他的神仙日子,将唐僧这个无情无义之人忘到九霄云外,却没想到,当猪八戒来激他去救师傅时,他却像猪八戒表白:“我老孙身在水帘洞,心逐取经僧”,而且在与猪八戒救师傅过海的途中,要下海去“净净身子”,只因为“这几日弄得身上有些妖气了,师傅是个爱干净的人,恐怕嫌我”。

  几句简单而又朴实的话语,说的真情流露,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其表达的“忠君”思想,丝毫不亚于诸葛亮的《出师表》,深感于悟空的有情有义的同时,我们也禁不住对昔日唐僧赶走悟空时所说的冷酷无情的话而鸣不平。

  一向不肯居于人下的孙悟空,对这样一个善恶不分的糊涂和尚,竟如此多情,恋恋不舍,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唐僧从五行山下救了他,使他脱了大难,并有可能修成正果。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无疑表现出孙悟空内心浓厚的报恩思想和对师父竭忠尽智的忠孝意识,从这一点来说,孙悟空可谓做到了“忠孝两全”。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猪八戒:猪八戒可以称得上是《西游记》中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形象了,如果按喜欢他的“粉丝”人数来算的话。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不仅是主要人物之一,而且是正面人物之一。

  他的地位,仅仅次于师兄孙悟空,但他又不同于孙悟空,更不同于师父唐僧和师弟沙僧。

  他是师徒四人中的一个地道的凡夫俗子:贪色、贪睡、贪吃、贪财。

  他所持信的人生态度是现实的、感性的、个体的享受,对能否取回真经根本不感兴趣,他的精神全用到追求极度的个体享受上。

  可是这个“肉欲”很强的和尚在取经结束后,也脱俗入戒,被封为净坛使者,和不食人间烟火,一心保护师父取经的师兄孙悟空一道成了正果。

  实际上,猪八戒是一个与孙悟空完全对应的人。

  猪八戒是人身上私欲的象征,而孙悟空则是战胜私欲的典范,但又不得不与私欲同行。

  代表私欲的猪八戒原为天公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形状。

  在高老庄抢占民女,后被孙悟空降伏。之后虽加入了取经的队伍,心里却一刻也没有忘记俗世,老想着浑家和高老庄,临行时还特意嘱托老岳父要好好看管妻子,取经不成,他还会回来享受天伦之乐的。

  西天一路,他无不在追求满足个体享受。

  在“三打白骨精”这一回中,猪八戒除了表现出他一贯贪色、贪睡、贪吃、贪财和爱占小便宜的性格特点之外,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的挑拨离间和嫉妒心理。

  他嫉妒孙悟空比自己强,对孙悟空不满意,可又不敢正面和脾气暴躁的大师兄较量,只好在师父面前说他的坏话。

  尸魔三戏唐三藏,都被孙悟空识破。

  连着打死三次,才算除害。唐僧肉眼凡胎不明真相,错怪悟空嗜杀,猪八戒不但不替悟空申冤,反而在一旁说是孙悟空欺骗师父,这才引起唐僧驱逐孙悟空。

  每每悟空被唐僧误解需要帮助时,他就落井下石,在师父面前说坏话,打小报告,充当挑拨离间的角色,让师兄孙悟空蒙受不白之冤。

  然而正是猪八戒这样一个浑身上下充满缺点的世俗者形象,才让整部《西游记》充满了“人情味”,使这部被称作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带有了一些“人间色彩”。从这一点来说,猪八戒身上的缺点,也可以称得上是可爱的。

  因为作者菌想,这大概也是那么多人喜欢八戒的原因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