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另有称其“妖魔”、“怪物”,如“又选十八个宫娥彩女,吹弹歌舞,劝妖魔饮酒作乐。那怪物独坐上席,左右排列的,都是那艳质娇姿,你看他受用”。

  黄袍怪一个人物,却用到了“怪”、“老怪”、“老妖”、“妖魔”、“怪物”这些称谓。

  但这些称谓是作者在旁白中对妖怪的称呼,并不是妖怪的本身名号。一定意义上说符合作者语言口语化的特点。

  每一个妖魔鬼怪在九九八十一难中都有着不同的法术法力和性情特点,因此他们的名号是固定且带有自身特性的,并不能为他者所并用的。

  如“黑风怪”、“金角大王”、“黄袍怪”才是真正体现他们自身特点的名称,以上的分析均是针对这样的名号来做分类。

  由此来看,牛魔王的“魔王”也是作者认真思量所下名号,与此同时,牛魔王所代表的一类妖怪及妖怪之王也是有其自身特点的。

  包括众相芸芸,独为一类。

  像是各种妖魔鬼怪在《西游记》中由于出身和修行的不同,最后的结局也各不相同。

  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自身不仙佛相关,而是因动物本体的灵性,自身经过修炼而成妖魔,最后多被铲除。

  另一类正是出身仙佛之地或是与仙佛有着密切联系,最终被收服归位的妖怪。

  在此分类的基础上,牛魔王与前面的两类各有区别,显出了他的特殊之处。

  他是动物之身修炼成魔,却最终被收服走上正道的魔王。

  因此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分析。

  首先,从《西游记》文本本身来看这三类妖怪。

  由于涉及的妖魔众多,因此用于分类的妖怪均是九九八十一难中涉及的主要妖魔,小妖不作分类。

  第一类是有着仙佛本源的,通常是在未成妖魔之前就和仙佛相互牵连,或者本身就为仙佛的坐骑和童子。

  因此,这一类妖魔本领异常强大,往往有着特殊的法器法术。

  以下就是作者君对《西游记》中这类妖怪的归类,包括第二十八回至第三十一回中的的波月洞黄袍老怪、第三十二回至第三十五回的莲花洞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

  以及第三十七至第三十九回乌鸡国全真道人、第四十三回黑水河假河神、第四十七至第四十九回通天河录感大王等。

  单从所在回目和涉及人物来看,此类妖怪占据了《西游记》全部妖怪的大半,所蕴含的意义是具有现实性和讽刺性的。他

  们的出身暗示了他们的结局,由此,他们这类的妖怪可以说是妖怪中的姣姣者,多数属于魔王,魔由心生而成魔。

  无论是为了吃唐僧肉长生不老,还是为情下界成魔,都表现出了他们的本欲之念。

  这种魔心阻碍了他们本来归从的正道,但并不妨碍他们入魔后经历劫难而重新归顺,最终被神佛所原谅,在结局上与第二类妖怪截然不同。

  第二类妖怪与第一类妖怪是相对立的,他们的出身与仙佛无关,多是由动物植物自行修炼成精,有着原始的形态特征,最终在与孙悟空及仙佛的较量中被打死。

  这类妖怪在《西游记》的具体人物有第二十至二十一回的黄风岭黄风怪、第二十七回的白骨精、第四十五四十六回的车迟国三道士、第五十四至五十五回的蝎子精、第五十六回至五十八回的假美猴王六耳猕猴等。

  这类妖魔由于不借外力自行修炼而成精,因此法术和法力多与第一类妖怪有着本质的差别。

  像是以杀生和掠夺为依托,是他们生存下来的依托,这体现出的正是原始妖怪的本性。

  因此,他们被直接称为“妖”或“怪”。

  与魔不同的是,他们多不具备魔王的实力和慧根。

  在此类别中,假美猴王六耳猕猴是特别的,他本是天地之灵,与孙悟空所属一类,能力智力都属强者,但最终被打死,而没有被收复,体现出的可能不仅仅是下层妖怪的宿命,更是为了体现孙悟空难以泯灭的心魔。

  以上所论的两类妖怪,似乎与牛魔王并无联系,实际上正是为了突出牛魔王所属一类妖怪的特殊性而论述。

  就牛魔王作为魔王之类,不提及他人性的一面,只论他在《西游记》中的出身和结局,他是上述两类妖怪特点的集合。

  他是天地之间的有着灵性的青牛通过修炼而成魔,在《西游记》中并没有提及他与佛界和神界的渊源。

  因此,他的出身是和第一类妖怪有着本质上的共性。

  他与孙悟空结拜从侧面上证实了他的出身,在《西游记》第三回里提及“此时又会了个七弟兄,乃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犭禺狨王,连自家美猴王七个。”

  “日逐讲文论武,走斝传觞,弦歌吹舞,朝去暮回,无般儿不乐”并且在这六兄弟中排名之首。

  孙悟空此时尚无佛性,也属于魔王之列,牛魔王的身份在不言自明了。

  但牛魔王这个人物再次出现在《西游记》之中时,孙悟空已经在修炼的取经路途中,他们之间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在第六十回“牛魔王罢战赴华筵,孙行者二调芭蕉扇”和第六十一回“猪八戒助力败魔王,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中,牛魔王和孙悟空经历了武斗和智斗的过程,最终结果却和第一类妖怪大相径庭。

  在第六十一回中这样描述:

  有诗为证,诗曰:火焰山遥八百程,火光大地有声名。火煎五漏丹难熟,火燎三关道不清。

  时借芭蕉施雨露,幸蒙天将助神功。

  牵牛归佛休颠劣,水火相联性自平。

  此时三藏解燥除烦,清心了意。

  四众皈依,谢了金刚,各转宝山。

  六丁六甲升空保护,过往神只四散,天王太子牵牛径归佛地回缴。

  牛魔王最终没有被打死,而是被天将带回归于佛门之下。

  这点是与第二类妖怪相同的。

  由此可以看出,牛魔王的“魔王”之号并非偶然,他的实力与其他有着神佛本源的魔王相比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在另一方面也可以说牛魔王的慧根和灵性是极为突出的。

  归于正道,修于佛门,也正是从结局上对牛魔王这一人物特殊性的肯定和证明。

  而需要说明,《西游记》中与牛魔王相似的第三类妖魔屈指可数,包括第十六回至第十七回的黑风山黑风洞的黑风怪黑熊精。

  以及第四十和四十一回山枯松涧火云洞的圣婴大王红孩儿,以及牛魔王的妻子铁扇公主,在第五十九回至第六十回中描述。

  黑熊精在黑风山占山为王,在老和尚垂涎唐僧的袈裟而起贪念后,浑水摸鱼趁火打劫后偷走袈裟,从而遇见孙悟空。

  因观音菩萨的慈悲之心,从而没有死于孙悟空的棒下,最后成为落珈山的守山大神,从而走上修炼之路。

  与《西游记》其他妖怪比较,黑熊精并无杀害唐僧之意,只是贪念较重,本性上有修道之愿。

  并且在他所在的环境上有所暗示,文中有:

  果然是:崖深岫险,云生岭上;柏苍松翠,风飒林间。崖深岫险,果是妖邪出没人烟少;柏苍松翠,也可仙真修隐道情多。

  山有涧,涧有泉,潺潺流水咽鸣琴,便堪洗耳;崖有鹿,林有鹤,幽幽仙籁动间岑,亦可赏心。

  这是妖仙有分降菩提,弘誓无边垂恻隐。

  菩萨看了,心中暗喜道:‘这孽畜占了这座山洞,却是也有些道分。’因此心中已是有个慈悲。

  与牛魔王比较,黑熊精缺少了魔王的霸气,在回目和描述上是不能和牛魔王相较的。

  这已在前文中有所论述。

  比如红孩儿和铁扇公主都是牛魔王的家属,在《西游记》中,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类人物所属同一类别有理可循,因为牛魔王家族在由魔修道的这一经历上是有着相同特点的。

  关于红孩儿和铁扇公主则在下两章中进行具体论述。

  以上两节,从两方面诠释了牛魔王形象的特殊性,体现出了牛魔王在《西游记》众多妖怪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而且家族和家庭的关系,可以说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在血缘关系为纽带结合而成的特殊的社会组织中,家庭是个体,是基础;家族是多个家庭组成的群体。

  一般情况下,家庭是同居共财,家族是别籍异财。

  如《管子小匡》“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

  如南朝鲍照《数名诗》“一身仕关西,家族满山东。二年从车驾,斋祭甘泉宫”。

  以牛魔王为中心的一类妖怪的群体之所以称为家族,也因为有着人类类似的血缘关系的维系。

  牛魔王家族成员包括铁扇公主、玉面狐精、红孩儿、如意真仙。

  其中又是以牛魔王、铁扇公主、玉面狐精、红孩儿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

  在《西游记》中,妖魔鬼怪处处可见,但独有牛魔王有着完整的家庭关系,也因为家族关系的牵连,使孙悟空在取经路经历数次阻碍和险境,前后呼应,有因有果。

  牛魔家族成员在《西游记》中均是以妖魔形象出现,以下对他们独特的妖魔形象来源和特点分别进行分析。

  包括他的夫人铁扇公主罗刹女,就像前文说的,罗刹,梵名raksasa,又作罗刹娑、罗叉娑、罗乞察娑、阿落刹娑。

  女罗刹称罗刹私。印度神话中的恶魔,数目很多。

  最早见于《梨俱吠陀》,成为恶人的代名词,继而使罗刹演变为恶鬼。

  后被佛教吸收,仍为恶鬼。女罗刹为绝美妇人。

  对罗刹的分类,是为了体现女罗刹是罗刹中一类特有群体。

  《慧琳音义》卷七又说“罗刹娑,梵语也,古云罗刹,讹也(中略)乃暴恶鬼名也。男即极丑,女即甚姝美,并皆食啖于人”。

  这其中对罗刹进一步形象化,其中提及女罗刹相貌之俊美,但仍然是恶鬼之类。

  其次,罗刹女在佛教经卷中,有了具体的形象特质。

  以十罗刹女为一类,与罗刹本源的释义相比十分不同。

  十罗刹女,指守护诵持《法华经》者的十位罗刹女。

  《法华经》卷七云:尔时有罗刹女等,一名蓝婆,二名毗蓝婆,三名曲齿,四名华齿,五名黑齿,六名多发,七名无厌足,八名持璎珞,九名睾帝,十名夺一切众生精气。

  是十罗刹女,与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属俱诣佛所,同声白佛言:

  “世尊,我等亦欲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师短者,令不得便。”

  罗刹女具体的形象也有了相应描述。

  值得注意的,罗刹女的外貌特征与“罗刹女”这一名号有着内在的关联。

  在《西游记》中有两段关于她外貌特征的描述,第五十九回中

  “头裹团花手帕,身穿纳锦云袍。腰间双束虎筋绦,微露绣裙偏绡。凤嘴弓鞋三寸,龙须膝裤金销。手提宝剑怒声高,凶比月婆容貌。”

  以及第六十回“果然是:‘面赤似夭桃,身摇如嫩柳。絮絮叨叨话语多,捻捻掐掐风情有。时见掠云鬟,又见轮尖手。几番常把脚儿跷,数次每将衣袖抖。粉项自然低,蛮腰渐觉扭。合欢言语不曾丢,酥胸半露松金钮。醉来真个玉山颓,饧眼摩娑几弄丑’”。

  尽管作者对罗刹女衣着的考究、身姿的摇曳、醉态的妩媚都有着详尽的描述,但终究掩饰不了她凶恶的外貌和做作的丑态。

  她始终无法让读者联想出美艳如仙、楚楚动人的女性形象。

  这与《慧琳音义》中所提及的女罗刹的容貌殊美是极为不同的,这反而更接近于妖怪本身的丑态。

  由罗刹,罗刹女和十罗刹女在佛教经卷中的不同释义,进而能对有铁扇公主这个人物的本性进行推测和论断。

  可以说,她的本性里兼具着食人恶鬼的凶残,却有着修炼佛身的慧根。

  因此,在《西游记》中,罗刹女这个名号体现出人物具有善与恶的双重本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