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得了那妇人的吩咐后,他手下的小厮都是急忙安排宴席,伺候着唐僧师徒三人吃了斋,然后急急铺铺,都在客座里安歇不题。
却说那天蓬元帅猪八戒,则是满心欢喜的跟着自己这位便宜丈母娘,兴冲冲的进入里面,一层层也不知穿过了多少房舍,甚至因为太过兴奋了,有些头重脚轻,感觉整个人飘飘然的,所以一路上是磕磕撞撞,尽都是门槛绊脚。
于是稍微控制了一下后,天蓬元帅猪八戒是急忙道。
“哎呀,我滴亲娘诶,你走慢些儿走,走慢些儿,我这里边路生,你带我带儿,别走的太快了,我跟不上。”
那妇人是轻笑道。
“呵呵,我说姑爷啊,那你就走快些儿吧,这里都是仓房、库房、碾房各房,还不曾到那厨房边哩。”
听得她这么说,天蓬元帅猪八戒也是又惊又喜的感叹道。
“哎呀,是吗,真是好大的人家啊,俺老猪这次可赚大发了,哈哈!”
说着,是继续兴高采烈的磕磕撞撞往前走,一路转湾抹角,又走了好一会儿,才到了内堂房屋。
到了屋里后,那妇人是笑盈盈的说道。
“哎哟,我的姑爷啊,你师兄说今朝是天恩上吉日,就教你招进来了,却只是仓卒间,不曾请得个阴阳,拜堂撒帐,你可朝上拜八拜儿罢。”
天蓬元帅猪八戒早就急不可耐了,是兴冲冲的连连点头道。
“好好好,娘你说的是,说的是啊,那好,就你请上坐,等我也拜几拜,就当拜堂,就当谢亲,两当一儿,却不省事?”
见他急不可耐的样子,这妇人是再次笑道。
“好勒,也罢,也罢,果然是个省事干家的女婿,那行,我坐着,你拜么。”
咦!但见此情此景,真个是满堂中银烛辉煌,天蓬元帅猪八戒这呆子,是果真朝上礼拜。
一番拜毕后,又是急忙道。
“诶,对了,我滴亲娘诶,你还没说把那个姐姐配我哩?”
听得他突然问起,这妇人也是当即脸色有些惆怅,迟疑道。
“哎哟,女婿啊,为娘正是有些为难啊,你说说,我要把大女儿许配给你的话,恐二女儿怪罪于我,要是把二女儿许配给你的话,又恐三女怪罪于,欲将三女儿许配给你的话,又恐大女儿怪罪于我。”
“所以是迟迟未定,真的是有些为难啊,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听得她这么说,天蓬元帅猪八戒是乐不可支的道。
“哎哟,我滴娘啊,这有什么为难的啊,既怕相争,你不如把他她们都许配给我吧,这样多好啊,省得闹闹吵吵,乱了家法你说是吧。”
闻言,这妇人是白了他一眼道。
“你这呆子,真是岂有此理!难不成还让你一人就占我三个女儿不成!”
天蓬元帅猪八戒是理所当然的道。
“这有什么不成的啊,娘亲,看你说的这是什么话,你自己看看,这大人物那个没有三房四妾?就再多几个,你女婿也笑纳了。”
说着,天蓬元帅猪八戒还有些小得意的傲然道。
“而且我的亲娘啊,实不相瞒,俺老猪在幼年间,还曾学得个熬战之法,管情一个个伏侍得她欢喜,绝不会让你的女儿们失望的,嘿嘿。”
当然,说到这,不得不再插一句了,那就是古人的三妻四妾问题,的确,这个词可能大家都听说过,但是可能会有所疑惑,那就是古人真的都可以三妻四妾吗?三妻是那三妻?为什么又会有四妾?这其中有什么差别?
带着这些疑惑,作者菌还真的查了一下这方面的资料,可以给大家简单的讲解一下。
首先,所谓的三妻四妾,实际上是“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发妻持家,平妻在旁辅佐,偏妾则要尽心伺候夫君与三房夫人。
当然,古代人娶三妻四妾,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三妻四妾的意思并不是只有三个妻子四个妾,而是多妻的意思,就像是古代的皇帝有什么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并不是具体的数量,而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古时所谓的三妻四妾主要是指封建时期的一种婚姻制度。
是一种对女子的迫害,同是丧偶,男子再娶为续弦,女子再嫁是坏节。
男尊女卑,女子只能依附于男子,是社会制度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加剧了男女的等级分化,于是出现了男子妻妾成群,而女子只能从一而终。
至于起源的话,大家如果查查资料,会发现古书有明确的记载,所谓三妻,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君主的一段佳话。
传说当年齐国君主立后不决,乃至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后来君主戏言称立后三人,而事未成则卒,乃至史官未知其意,故称三妻,至于四妾,则是为了凑个押韵而已。
这就是所谓的三妻四妾名字的由来。
以下则是多妻制度的来源。
首先,中国古代的姬妾制度,堪称世界奇观。
此一制度,打从母系氏族消失那天起,便开始萌芽,然后是茁壮成长、最后势不可挡。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中国式的“姬妾制度”,是一种极度没有人性,而且极度残忍甚至无情的制度。
因为它将“阶级”带进了家庭、带进了同床共枕的人儿、带进了手足之情中间,强行把血脉相连的一家人分成了压迫和被压迫的两类。
这实在是对人性莫大的嘲讽。
光从制度含义来讲,姬妾制度连阿拉伯国家的“四妻制”都不如。
不能不说,这是“仁恕”之道背后的黑色幽默。
其实中国古人很早就对姬妾制度提出了异议。
像是《易经》言:“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
然而,远见卓识和人性平等,强不过享乐主义和独裁专制,姬妾制度仍然存在,并且发展出了一套相当完整的规矩,延续了上千年,甚至直到今天依旧被许多人津津乐道。
现在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是“一夫多妻制”。
不过这话错了,而且如果你当真生在古代而说这句话的话,那么一定会被人视为不守礼法之徒。
因为中国古代,仍然是一夫一妻制,姬妾是不能算做合法配偶的,如果一定要说,那就只能是“一夫一妻多姬妾制”。
早在氏族社会时期,国中有“媵制”,这是一种氏族首领才有资格实行的婚姻制度。
即女儿出嫁时,岳家必须以同姓侄女辈陪嫁。
陪嫁过去的姊妹或女奴,自然属于媵妾,而姊妹媵妾的身份比女奴要高,那就不必多说了。
再往后,便正式出现了“妾”。
妾在家庭中,虽然承担着生儿育女的义务,却享受不了“妻”的待遇。
为什么呢?最初的原因很简单——为妻的女子,家庭出身都要高于妾。
妾一般都来自卑贱低下的家庭,甚至是战败方奉献的礼品。
因此,妻为“娶”,而妾为“纳”,娶妻时送到岳家的财物被称为“聘礼”,而纳妾时给予的财物,则被称为“买妾之资”。
像是《谷梁传》:“毋为妾为妻”。
就是说,妾没有资格扶正为妻,有妾无妻的男人,仍是未婚的“钻石王老五”。
而嫡妻死了,丈夫哪怕姬妾满室,也是无妻的鳏夫,要另寻良家聘娶嫡妻。
妾的身份,至此已经成了定局,到唐宋,更是成了铁律。
如《唐律疏议》明确规定:“妾乃贱流”、“妾通买卖”、“以妾及客女为妻,徒一年半。”
也就是假如将妾升为妻,就是触犯了刑律,一但事发,是要两口子一齐服刑一年半的,而且完了照样得离异。
这样的法律之下,做姬妾的女人便已经不是人了,丈夫或嫡妻凌虐姬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汇苑》:“妾,接也,言得接见君子而不得伉俪也。”
原来妾不过是男女交接之用,她们只能与丈夫亲昵,却没有资格称夫妻。
《礼记》:“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
也就是同样是与丈夫共枕、为丈夫生育儿女,妾的身份却只不过是买来的物品。
除此之外,中国古代还是一个绝对的阶级社会、家长制社会,儿女婚姻都要由父母决定。
也许是为了从根本上杜绝青年男女、尤其是不同阶层间的自由恋爱,法律条文就更要严格规定妻妾之分。
《礼记》:“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良贱不婚”。
那就是说,假如小儿女们自由恋爱受阻,相约私奔的话,则女方没有资格为妻,双方家族都只认为她不过是一个妾而已。
像是唐朝时白居易便就这种“奔者为妾”的社会现状写过一首长诗《井底引银瓶》: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瓶沉簪折知奈何?”
“似妾今朝与君别。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一个好好的良家女子,只因为随爱人私奔,便从此失去了为人妻的资格,“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侍奉公婆丈夫五六年之久,都换不来男家的认可,她没有资格参与家族祭祀,她生的儿子算不得夫家首选的继承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姬妾制度,所蹂躏的,不仅仅是这些误终身的女子,爱她而无自主权的男人、以及她的儿子,都在这种制度下有苦难言。
男子只能与父母认可的嫡妻同床异梦,眼巴巴地看着心爱的女人成为嫡妻的生育工具。
再换一个角度:姬妾制度,大前提就是男尊女卑。
为什么同是私奔,女子便为妾,男子便安然无恙?这是个什么道理?——此外,在这种情形下成为男子嫡妻的女人,又能有多少幸福可言?
此外,在礼法中,妾的数量是有严格规定的。
《礼记》规定:“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周礼》:“王之妃百二十人:后一人、夫人三人、嫔九人、世妇二十七人、女御八十一人。”
也就是天子可以拥有以皇后为首的一百二十个女人,皇后为嫡妻,她拥有单独与皇帝相处的资格,其它姬妾则不能与丈夫独处,而且是否陪伴丈夫要经过皇后的批准。
这种制度在明清皇宫中是更进一步:皇帝选中侍寝的妃嫔后,要将名单送给皇后审阅,假如皇后应允,便加盖皇后印。
假如皇后坚决不盖此印,皇帝也往往没有办法。
至于如果想要废后、想要更换嫡室,那往往要影响皇帝的身后名誉,除了昏君,没有谁愿冒这个风险。
而且皇帝乃是天子,他的姬妾数目最多,天子以下,妾的数目便在礼法上锐减:大夫只能纳两妾,士族只能纳一妾。
普通富民则要到嫡妻年过五十无子的时候才能纳一妾。
而且,所有的妾都不可以陪丈夫整夜,丈夫入睡后,她便必须离开。
这个规矩对帝王的妾也一样管用。
不过,规矩归规矩,肯照办的没有几个。
姬妾制度,原本就是拥有财富特权男子的享乐方式,他们又岂能让规矩约束手脚?
于是,在“妾”之外,更有“姬”、“婢”、“伎”等等名目。
可是这每一个名目之后,都有一群生活在痛苦中的女子,不得不说,令人惋惜加痛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