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前文,所以说,龙女的形象来源于佛经,这一点先贤已有论述,作者菌在此无需赘言。
而众所周知,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有神龙信仰。
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于龙女的崇拜,而最典型的例子,就莫过于西游记里的观音菩萨身边的童男童女,一位是善财童子,也就是孙悟空他们请菩萨收服的红孩儿,而另一位,就是我们所说的小龙女了。
因为观世音菩萨是民间最主要的崇拜对象之一,因此她身边的童男童女也同样受人尊敬,所以孙悟空才对牛魔王和铁扇公主说替他儿子找了个好差事,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这个情节。
所以民间关于观世音救苦救难的传说非常丰富,关于龙女的传说也很多,这一点反映在了很多的文学作品里。
例如《搜神记》、《唐宋传奇全译》、《聊斋志异》等等。
作者菌看过很多学者关于比较汉译佛典和唐传奇龙女故事的联系和区别的文章,都很有收获。
这些文章都希望找出唐代龙女中所包含的佛经的影子或者印记,来让读者透过龙女这个小窗口了解佛教文化对中原固有文化的冲击和吸收,从而对今后的学习产生一些启发,带来一些收获。
现状的话,大家都知道,不管是佛教还是佛经,都起源于印度,而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相互毗邻的国度,它们有着较为相似的文化和传统,反映在文学方面,两国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上也有着显而易见的联系。
然而因为彼此在地域、气候、宗教、人文等各方面的不尽相同,这些联系中自然也透露出一些差异。
不过佛教作为联结中国和印度文化宗教的典型个体,在印度佛教经文和中国佛教故事内部有着非常深刻的联系与区别。
其中龙女故事就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部分。
和众多某一类型的故事一样,中国文学中的龙女故事也有两个体系。
这两个体系即不是完全独立也不是彻底分离的,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系统。
这两个系统分别是书面文学中的龙女故事和民间口头文学中的龙女故事。
要知道龙女是中国民众钟爱的女性,她的故事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传说。
也正因为如此,学术界早已有不少着名学者致力于研究龙女故事。
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龙女故事母题与类型的划分;二、龙女故事的来源;三、龙女故事所包含的文化内容。
各位前贤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中已然做出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代表学者主要有:季羡林、丁乃通、刘守华、阎云翔、薛克翘、张晓兰等等。
作者菌下面可以给大家回顾一下这几位大学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简单的了解一下关于这方面的事情,如果大家不嫌弃的话,可以继续看下去。
首先是季羡林先生对龙女和龙女故事的来源问题曾经发表过自己的看法。
他说:“虽然唐代的传奇文从主要方面来说继承和发扬的仍然是六朝以来的中国固有的传统,但是印度的影响却随处可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龙王和龙女的故事。”
美籍学者丁乃通在其着作《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一书中,运用国际民间文艺界通行的分类方法,将几十则龙女故事分为三种类型:、感恩的龙子龙女;、乐人和龙王;、煮海宝。
其中煮海宝是丁先生较之于之前的研究而新增的一种类型。
他对这种新增龙女故事类型的主要情节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描述分析,并且列举了一些具体故事进行印证。
在刘守华的论文《中印龙女报恩故事之比较》中,他认为佛经中的龙女故事,最典型的就是《经律异相》卷四三从《僧抵律》第三十二卷中摘编的《商人驱牛以赎龙女得金奉亲》这一篇。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龙女报恩故事。
故事中的龙女由于受到了凡人的恩惠,得以保全性命,因此赠予救命恩人八饼龙金。
这八饼龙金是截断之后还会再生长出来,一生一世都用不完的宝贝。
商人用这些龙金来孝敬父母,供养家人,从此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
载有本篇故事的《摩诃僧抵律》,译成于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年二月末。
因此研究者指出:“写龙女报恩,今所见始于此篇。因此这篇故事在中国故事史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印度的龙王龙女有着一系列非常鲜明的特征:龙是住在水里的动物,它并非独自生活,它有着自己的家属亲眷。
其龙宫富丽堂皇,珍宝遍地,每一样宝贝都是人间宝物无法比拟的。
龙族的主要职责是管理云雨,行云降雨是龙的天职。
除此之外,它们还有一项本领,就是可以幻化成为人形。
然而这种变化并不能持续太久,它们大多数时间依旧是以龙的形象示人的。
龙的地位很低,甚至比人的地位还要低,它们是因为上辈子做了坏事,因此托身龙族。
身为龙的它们,每一天都要遭受身有逆鳞和热沙缚身等几种苦事。
龙女故事进入中国的过程是曲折而漫长的。
不仅如此,其角色设置、人物形象性格、故事情节发展都较之过去的印度故事有着非常大的变化。
这些佛经故事流入中国社会之后,逐渐走下了佛教的神坛,和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因此这些龙王龙女故事也被世俗化中国化了。
汉译佛典和唐传奇龙女故事最典型的一个差异就是龙女身份地位的变化,她由印度佛经中地位卑微,身份低下的畜类一跃而成为貌美如花、贤良淑德、并且还具备许多种能力的女仙了。
佛经中凡人与龙女成婚,被看做是凡人降尊就卑,一般都很难有完美的结局;然而中国龙女故事中,凡间男子若能与龙女结合,则意味着巨大的荣耀与幸运,并且能够白头偕老。
第二个差异是龙女形象被极大的美化了。
她不再是佛经中丑陋可怕的怪物,而是一位拥有着沉鱼落雁之貌的不可多得的年轻女子。
第三个差异是龙女故事不再是单一的施恩报恩故事形态,而是转变敷生出各种各样的故事形态。
例如唐传奇《震泽洞》回是龙女献珠故事,《湘中怨》是龙女婚恋故事,《灵应传》是龙女复仇故事。
对于龙在中国的起源问题,一直以来都有着很多种不同说法。
在这些说法中,以闻一多先生提出的“图腾合并说”影响最大。
闻一多先生认为:“龙图腾是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兼并与融合其它以马、狗、鱼、鸟、鹿为图腾的氏族部落而形成的。
图腾本身带有很强的宗教色彩,加之中国古人本相信天人合一,故此龙意象发展到隋唐时期其含义已基本成熟,即一种通天神兽或是能带来吉祥的瑞兽。
佛经中出现的龙与我国旧有的龙并不~样。印度龙名字叫做那伽,是蛇的一种。
佛经中的龙既是畜生又是佛教徒,是世尊的大护法。龙属于畜类,为了修成人身,龙王和龙女都笃行佛法。
在印度佛经中,龙女普遍展现出来的是龙的形象:凶猛残暴,丑陋可怕。
这里的龙女是畜类的一种,和神仙没有任何关系。
然而唐李畴编的《太平广记》的传奇中的龙女却一改印度文化中龙女粗暴可怕的模样,成为一个年轻貌美、言辞得体、举止优雅、能力非凡的仙女。
可以看出,此时唐传奇中的龙女形象完全符合当时人们特别是士人阶层的审美要求,是他们想象中完美女子的形象。
而民间口头文学龙女故事中的龙女则更加贴近生活,她们的性格直爽,语言平民化,但是却有着凡间女子望尘莫及的神奇能力,帮助大家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推崇。
在唐传奇龙女作品中,《灵应传》中的龙女九娘子是一位个性鲜明的典范人物。
她热爱生活,忠于丈夫,不愿意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即使因此违背父母亲人的意愿她也在所不惜。
她恪守妇女的伦理道德,更像是一位在儒家教育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贵族女子。
当然,除了以上提及的龙女故事之外,在我国民间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龙女故事,其中比较着名的有如下几篇:汉族的《张打鹤鹑李钓鱼》、藏族的《奴隶与龙女》、苗族的《木匠和龙女》、土家族的《张百中》、壮族的《老三与土司》、以及朝鲜族的《水宫公主和农夫》等等。
在薛克翘先生的论文《关于中国龙王龙女故事的补充意见》中,薛先生引用了季羡林和阎云翔两位学者的论着。
季羡林先生在其论着《印度文学研究集刊》中阐释了龙和龙女两位典型人物的来由,并且列举了一些具体的龙女故事作为证明,其原文如下:“龙这个东西,中国古代也有的。有名的典故“叶公好龙”可以为证。”
“但是龙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呢谁也没有看到过,谁也说不清。”
“但是自从佛教传入以后,中译佛经里面的“龙字实际上是梵文的翻译的意思是“蛇。”
“因此,我们也就可以说,佛教传入以后,“龙”的涵义变了。佛经里,以及唐代传奇文里的“龙王”就是梵文、或的翻译。”
“这东西不是本国产的,而是由印度输入的。”
“龙王和龙女的故事在唐代特别流行,例如柳宗元的《谪龙说》、沈亚之的《湘中怨》以及《震泽龙女传》等等。”
“其中最着名的是李朝威的《柳毅传》。”
“不管这些故事多么像是中国本土的故事,多么充满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人情味,但是从这种故事的本质来说,它们总还是印度货色。”
因此薛克翘先生认为,尽管龙是中国本土的产物,但是在印度佛经故事传入中国以后,印度古代关于那伽的传说也传入了中土,并且对中国传统的本土龙形象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
就像前文所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较为粗浅的龙和龙女故事形成之后,唐朝终于出现了一篇相当成熟的龙女故事,那就是赫赫有名的《柳毅传》。
这篇作品代表着龙女故事的一个新高度。
尽管在宋代的《太平广记》圆中也有诸多关于龙的故事,还有一篇《朱蛇记》也是和龙有关的故事,然而此时的故事,无论从人物的设置、情节的起伏、语言的雅致、主角形象性格的塑造上,都无法和《柳毅传》相提并论。
年,阎云翔先生的硕士论文《论印度那伽故事对中国龙王龙女故事的影响》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作出了一番更为详尽全面的深入探讨。
此文注意到了中外学者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并且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料,有条不紊地论述了印度那伽故事对中国龙王龙女故事的影响。
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一个数量相当庞大的龙王龙女系列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唐代的传奇最为优秀,也为后世龙王龙女故事创作提供了典范。
在张晓兰的《漫话龙女故事的缘起与流变》这篇论文中,她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到了龙女故事的来源和变化:一、神话传说和原始图腾中的龙;二、佛经中的龙女;三、六朝志怪和唐传奇中的龙女;四、宋元明清的龙女故事;五、民间口头文学中的龙女故事。
对于龙的定义,她选用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龙的解释。她认为伴随着中印文化交流,原本属于中国本土的龙图腾崇拜被引入印度,经由印度佛教的再造,而产生了龙以及和龙有关的一切。
更值得一提的则是,龙王龙女故事首先见于佛教经文之中。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经过长足发展,大量佛经被翻译成为汉语,其中自然包括龙的故事。
在印度佛经中,龙女故事是特别引人注目的故事之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