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李世民啥样子,花无夜太清楚了不过了。
原本大唐天下是李渊和他的三个儿子齐心协力开拓出来的。从起兵晋阳到占据长安,李建成都居功至伟,功劳原就不输李世民,而且他乃嫡长子,因此以他立为太子是毋庸置疑的。大唐建国后,李建成绝大多数时间居于长安,协助李渊处理政事。攻城略地,带兵打仗的活主要就由李世民干了。
李世民长期在外打仗,渐渐滋生了夺嫡野心,开始营建自己的私人势力,作出礼贤下士的模样,四处网罗人才;他苦心经营,以洛阳为核心,发展自己势力;不仅如此,他还到处笼络王宫大臣。稍后的武德年间,李世民终于逮到机会,在杨文干一事中这栽赃李建成,说他谋反,差点导致李建成被废。
李世民之心昭然若揭,攻势凶猛。李建成态度较为克制,他虽没有放松发展自己的势力,却也尽量维持与李世民的和谐,避免发生悲剧。不过他他也知道不削弱李世民,必生后患齐王李元吉是李建成的小跟班,与李世民不睦,他劝李建成杀掉李世民,并且身体力行,“元让一个叫宇文宝的伏於寝宫内,想行刺李世民,但却为李建成所阻,可见李建成的仁厚。因李元吉若刺杀李世民成功得手,李建成便除去最大政敌和隐患。可他却不这么做。李建成的谋主魏征,也曾劝他速除李世民,可李建成就是不接受。魏征日后感慨道,李建成若是用了他的建议,哪里会有如今的祸患。对魏征如此言论,李世民是默认的。
对于李世民炽热的野心和夺权行为,李建成的策略是,先稳固自己的地位,然后徐徐削弱李世民的势力。李渊对此默许,甚至给予一定支持。李世民身边文臣武将许多被贬,被调,更有一些调去李元吉处。李世民感情势不利,太子之位无望,开始与麾下密谋,去收买皇宫戍卒,阴谋政变。精心策划下,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在八百死士的支持下。他亲手杀了建成,元吉,连建成年幼的儿子也不放过。
做出这等事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非常担心自己在历史上留下污点,对于史书如何记载他极为上心。他要亲看国史的编修。《起居注》和《实录》是记载皇帝言行的,历代惯例,皇帝不可看,更不要说伸手。李世民开了个坏头,他不仅看了,还篡改这两部书。
玄武门之变干系重大,是极为严重的流血事件,无人不知。如果只是稍加修改靠加以掩盖,隐藏,非但不可能,更是会显得欲盖弥彰,起反效果。对这一事件,借口必须充分合理。否则这一漏洞无法弥补。李世民在史上找到了依据,那就是周公杀管、蔡,周世得以安定。玄武门之变就这样被定了调子。而史臣在他的授意下,在编撰《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这两部书中,对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成就大大宣扬,而李建成的贡献却几乎被抹去,甚至是非颠倒,而且对李渊也有隐隐的的贬低。只是这样仍然是不够的,又一重要的事实被修改了。那便是晋阳起兵。史官们把这件事说成是李世民的精心谋划,而李渊只不过被动接受,一用意就是要把李世民说成是李渊真正的继承人,这样他的帝位取得就完全合情合理。
李世民之所以篡改史书,其目的便是想掩盖美化自己的得位。他逼父杀兄而得位,其行径极为不光彩,并非合法传承。因此他绝不可以让子孙知晓他的行为,因为子孙如果效法,他就皇位不保。后果不堪设想!
就算没有玄武门之变。作为帝王,李世民也并非毫无污点。贞观之治固然令人称道,史称“道不拾移,夜不闭户”,但随着大唐国力的提升,李世民逐渐开始高傲起来,他自以为文治武功都远远超出了古人,开始了日常性的炫耀,骄傲自满,对群臣的意见,也不大听得进了。即便是魏征,也因为直言相谏,而差点被杀,所幸长孙皇后贤明,温柔相劝。李世民才作罢。
及李世民年老,他更加的骄奢了,大唐名相房玄龄临死之前悲伤的说,如今满朝文武,已没人敢逆着他的性子直谏。李世民对百姓亦不再体恤,一意孤行的建飞山宫,由于之前群臣进谏热情,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李世民警告说如果不这样,他的身体就不会好,而且还说什么百姓如果生活太好了,就会成天无所事事,易滋长骄奢之气。得给他们一点事做才行。其后,他又觉得京城太过闷热,就在骊山之巅营造了了翠微宫,极其奢华。数月后,又嫌弃玉华宫格局太小,与大唐威仪不配,命人重修,且听信谗言杀了重臣刘洎。
他对方士还极为迷信,如天竺番僧罗迩娑婆,他本是被王玄策俘虏后进献,结果这番僧口舌如簧,竟称自己已年寿200,会炼制长生不死丹,李世民大为心动,据其方大动干戈,于全天下网罗名贵药材,用以此炼丹。可并没有什么用。而后李世民患上中风导致偏瘫,给太医医好,按常理说,他本应该醒悟把丹药戒了,可他却不觉得是番僧的错,而仅仅觉得他是不够水准。更加大力的去寻访。所谓上行下效,众臣纷纷投其所好,一时间方士丹药朝廷,朝政一片混乱。
李世民看似宽宏大量,礼贤下士,实则外宽内忌,为树立“明君”人设。不得不包容犯言直谏的魏征,实则内心恼恨不已。所以魏征死后很惨,连坟都给李世民掘了。
李世民前期和晚年黑点颇多,只不过“贞观之治”给掩盖了而已。。
真实的李世民权利欲很重,且非常虚伪,而且心狠手辣。花无夜对这所谓的千古一帝无甚好感,见到就想狠狠怼。
渣就是渣,不管有多少人替他粉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