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帝图

第269章 李松兴学

  城头上的张燕见城外苏定方一路高歌猛进,自然不会放过这个进攻的好机会,即使不能将乌丸骑兵怎么样,还能收拾不了城外的袁尚吗?

  “传令!开城出击!”张燕对身后的传令兵道,传令兵抱拳一礼应道,转身下来城头,传达张燕的命令。

  “杀!”正在观望苏定方和乌丸交战情况的袁尚,突然听见喊杀声从城门处传来,回头望去,便见北新城城门大开,张燕等人率领大军杀了出来,直接杀向他。

  “准备迎敌!”袁尚大喝一声,他知道现在立刻就跑的话,会导致军中大乱,敌军趁机掩杀过来,自己有可能会陷入混乱的泥潭中去,无法脱身。

  得到袁尚的命令,一面面盾牌在竖立在阵前,长矛手将手中的长矛斜放在盾牌之上,与盾牌相碰之间发出哐当的声响,长矛手身后的弓箭手已经将弓拉成满月,只需一声令下,便能够将箭射向奔跑中的敌军。

  “放!”随着一声令下!弓箭手松开手中的弓弦,颤动的弓弦将箭矢抛向高空,划过一道道弧线,如同暴雨倾盆般倾泻而下。

  在箭雨飞上高空的时候,奔跑中的将士们将手中的盾牌举过头顶进行防御,脚下的步伐没有一丝一毫的停顿,箭雨落下击打在盾牌上,被阻挡在外无法寸进,有些箭矢穿过盾牌间的缝隙,总能射中些人。

  很快便冲到敌军阵前,长矛手依靠盾牌后面伸出长矛刺向冲杀上来的敌人,两军碰撞,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喊杀声震彻云霄。

  战场上没有一丝怜悯,有的便是生和死,你要是不能杀死敌人,便会被敌人杀死,前面的人倒下,你的同袍便会补上,直到将敌军击溃或我方被消灭为止。

  战场的另一边,苏定方终于突破层层阻碍,杀到了乌丸单于面前,苏定方提枪直指离他最近的乌丸单于能臣,能臣挥舞着狼牙棒迎了上来。

  二人大战三个回合,苏定方一枪刺穿能臣单于的喉咙,将其刺杀于马上,随着苏定方拔枪,还冒着热气的血液从喉咙的伤口中喷射而出,能臣单于的尸体摇晃了下,从马背上跌落在地。

  苏定方回身朝踏顿单于杀去,吓得踏顿、楼班二人急忙逃命,亲卫则奋不顾身的冲向苏定方,在亲卫的拼死阻拦下,二人这才逃出生天,惊魂未定的二人一路狂奔,头也不敢回。

  乌丸骑兵见单于都逃命去了,不是立刻逃命,便是直接投降,胆敢有负隅顽抗者,则被冲上来的骑兵斩杀。

  “冲锋!”苏定方立刻集结骑兵,朝着另一边正在殊死搏斗的袁尚、张燕两军,朝袁尚军杀了过去。

  奔跑的战马,蹄声如雷般在这大地之上轰鸣,使得地面为之颤抖,快速冲锋的骑兵从袁尚军侧翼薄弱见刺入,瞬间撕开一个口子。

  看着被骑兵冲夸的军阵,袁尚明白大势已去!要是不跑的话,自己都有可能交代在这里。

  “唉!”袁尚叹息一声,毫不犹豫的抛弃了正在为他奋力拼杀的将士,带着亲卫、部将等人脱离大军逃跑了。

  发现袁尚已经抛弃他们,独自跑路之后,袁尚军无心再战,纷纷放下手中的兵器投降。

  此时,大局已定!

  “建安八年三月,苏定方、张燕等人率领大军击溃袁尚和乌丸联军,斩杀乌丸骑兵二万余,斩杀乌丸单于能臣,俘获乌丸兵马一万余人。”

  “击溃袁尚军,斩敌首级三万,袁尚军全部投降,袁尚和其部将逃脱,我军随后进行追击,相继攻下渔阳等郡,袁尚和乌丸骑兵退回辽西,我军大胜。”

  许昌城中,天策府内,许褚将一封刚刚收到来自苏定方、张燕联名上表的捷报,念给端坐在主位上的李松听。

  “恩!很好!他们可有提及需要什么赏赐?”李松听后微微一笑道,苏定方能够击溃乌丸军,李松一点也不惊讶!要知道苏定方可是以二百人就打到突厥可汗牙帐的猛人,区区乌丸踏顿又算的了什么。

  “启禀丞相!这捷报上并没有提及!”许褚翻来覆去看不出有什么不同来,对李松说道。

  “不过,因袁尚勾结胡人,使得幽州的百姓被胡人烧杀掠夺一番,幽州各地满目疮痍,累累白骨。”

  “哼!袁尚真是罪孽深重!杀了他都不能平民愤,命令苏定方等人,务必将袁尚生擒,我要当着幽州百姓的面,审判这个罪人,要是不能生擒的话,拿他首级回来也一样。”李松听后,愤愤不平道。

  袁尚的引狼入室,使得乌丸在幽州汉人聚集地扫荡掠劫一番,使得本就饱受战乱之苦的贫民,还要经历乌丸的迫害,简直就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诺!”许褚抱拳一礼应道。

  “各地学府现在办的怎么样了?”平复心情之后,李松向许褚询问关于在各地办理学校的问题。

  由于连年的战乱,导致了礼仪沦丧,到处都是男盗女娼,毫无廉耻之心,也使得更多的人没有文化,出身好的还能靠家里的关系谋一份好的出路。

  至于那些出身不好的,没有有了出路,什么都干的出来,因为礼义的缺失,没有道德的约束,人便什么都干的出来,尤其是有钱人,这样下去不利于朝廷选拔有用的人才,也会导致治安问题出现,不利于统治,因此,李松才决定在各地行办学校,来教化他们。

  使得他们知道礼义廉耻,知道奉公守法,使其有所约束,拥有敬畏之心,这样一来,各地的治安问题就能够解决,以后推行科举制度也能够顺利不少,这样更加有利于选拔人才。

  于是李松在各州内设立太学、中学、小学,小学是人们接受启蒙的地方,经过县试之后,才能升入中学,读完中学之后,经过郡试升入太学,之后便是州试,州试人才出仕的途径。

  “启禀丞相!在各地兴办学府还算顺利,聘请了有学的贤能之士出来教授大家礼义之道,已经初步有了成果。”许褚说道。

  “如此甚好!”李松满意的说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