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唐朝贵公子

第290章 钦赐

  同样的一千里路程,有的地方不能骑马,因为需翻山越岭,甚至还需泅渡,哪怕是有桥,这桥的承载力也不一,只靠步行,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

  可有的地方就不同了,快一些,三四日就可抵达。

  这也是为何大漠中的敌人让中原王朝头痛的原因,这上万里的边境线,对方今日袭这里,明日袭那里,若是不修长城,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让敌人深入腹地烧杀劫掠。

  而对方的马快,又是一马平川,换谁都受不了。

  李世民抬头看着陈正泰:“公主府营造在了朔方之后,此后呢?如何守住,如何营造,又有什么作用?”

  陈正泰自是早就想好了这些问题,便道:“有了公主府,自然应当筑城,此城依旧为朔方,而后再迁民,在周遭进行农垦、放牧,等人渐渐多了,便是我大唐的一枚在大漠中的棋子。进,可控制草原各部;退,可依城而守,使大漠的敌人如鲠在喉。

  李世民当然清楚这朔方的意义。

  当初大汉朝在朔方筑城,不是没有道理的,只是他手指敲击着案牍,叹道:“如此靡费甚大。”

  这是老实话,他毕竟不能学汉武帝一般,穷兵黩武,大唐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国力,拿去那荒漠中消耗。

  “与其如此,不妨羁縻各部。”

  陈正泰就道:“只是陛下,依靠羁縻,能够让胡人们死心塌地吗?大唐吸收的胡人越多,强盛时倒也罢了,一但国力衰退,乱大唐天下者,必是这些胡人。学生并非是危言耸听,只是羁縻只能作为权宜之策,也决不能作为大唐的国策。至于筑城所费钱粮,陈家这里,倒是有一些。”

  “有一些是什么?”李世民若有所思地看着陈正泰。

  公主府是遂安公主的。

  城是你陈家造的。

  这家伙的心思很深哪。

  陈正泰毫不犹豫道:“前期,打算先拿三十万贯,至于以后……还会陆续增加。”

  这话一出,李世民瞠目结舌了。

  三十万贯……

  这是一个何其恐怖的数字啊。

  而且显然还只是前期,人家陈正泰都说了,后头陆续增加呢。

  三贯钱,几乎是一户人家的开销了,而三十万贯价值多少呢?

  李世民便忍不住问道:“后续能陆续增加多少?”

  陈正泰苦笑道:“这可说不准,不过……再出数十万贯是肯定的。若是将来需求更大,便是百万贯也不是可能。”

  李世民算是彻底的服气了,还有这样的好事?

  陈家出钱,到大漠里建一座城,这座城对于大唐而言,显然是大有裨益的。

  大唐之所以不愿效仿汉朝,其实就是无法承担这个巨大的资金成本,何况还浪费大量的民力。

  毕竟,汉武帝可是通过了文景之治积攒下来的大量财富,又通过打击豪强以及盐铁专制方才积攒来的大量钱粮,可大唐哪里有这个余力,钱要用在刀刃上。

  现在陈家肯掏这个钱,那还有什么说的?

  李世民倒还是很厚道地道:“筑城不易,一不小心,这一切便要化为乌有了。”

  陈正泰道:“这些钱虽是陈氏的,可若是不能为天下分忧,紧守着这些财富又有什么用呢?钱钞毕竟是死物,若是能以此,而有益于社稷,学生纵是散尽家财,也是甘之如饴的。”

  李世民不禁欣慰,露出笑容道:“若天下的世族都如陈氏这般,这天底下,哪里还会有那么多事呢?朕也就可以无忧了。你放手去办吧,朕下旨出六万贯,再加上粮食十一万石,修筑公主府,工部也会调拨出一批匠人,其他再多的,朕也给不了啦,朕有许多女儿呢,再加上太上皇也有许多子女……”

  其实李世民这已算是很舍得了。

  陈正泰颔首道:“恩师已经十分大方了,学生一定将这些钱统统花在有用的地方,绝不浪费一分半点。”

  李世民高兴起来,这算不算四两拨千斤?

  相比于天下其他的各姓,陈家倒确实是干了一桩大好事,他万万想不到,陈正泰居然想将自己族人迁徙去大漠。

  这样的要求,真可谓是闻所未闻了。

  此时,李世民倒是恨不得将其他的世族,也统统赶出去得了,眼不见为净嘛。

  不过很明显,没有人如同陈氏这样‘傻’。

  此时,李世民的心情自是很好,随即便想到了一件事,于是道:“真听闻长孙冲和房遗爱都已入了学堂,料来他们会有所不适吧。”

  陈正泰便正色道:“恩师,他们倒是乖巧,自入了学,便一心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了。”

  李世民听到这里,自是一脸不信的样子。

  即使是李世民,可也知道这两个家伙可谓是臭名昭著,长安城里,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好几次百骑密奏,都是说此二人成日花天酒地,吃喝玩乐,日夜不休,而且还横行长安,四处与人冲突。

  若不是看在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的份上,这样的恶少年,李世民早就下旨收拾了。

  李世民心里就认定了,陈正泰所谓的用心读书,十之八九不过是饰非掩丑的说法,不足为信。

  李世民道:“只要他们不出来害人,也未尝不是坏事,倒是有劳你挂心了。不过房卿和长孙卿家,很惦记着他们的孩子,又不好去问你,却成日问到朕这里来,朕也烦恼。你自己斟酌着办吧。不过……毕竟他们是少年人,若是他们有什么过错,你多几分耐心。”

  这两个家伙,属于任何人看了,都会放弃治疗的那种。

  李世民甚至不指望这两个家伙出仕,这样反而是最安全的,人能活着就好,反正大唐总还养得起两个废物。

  陈正泰也算是服了这两个渣渣了,不但这恶名,连皇帝都知道,而且陛下这口气,倒像是随手解决了两个垃圾一般。

  大抵的意思是,这两个垃圾你捂好了,别让它们的臭气散出来,这就算是你陈正泰的大功劳了。

  陈正泰有些哭笑不得,也只好讪讪应下。

  李世民心情很舒坦,突然觉得这陈正泰就像帮了自己解决了两个大难题,想了想,又嘱咐:“其实观音是极上心长孙冲的,毕竟是亲侄嘛,若是能教就教一些学问。不过此子甚恶,朕可不指望他能读书,妇道人家嘛,总是觉得孩子还小,长大就懂事了。可这世上,哪里有这样的事,小时尚且如此,大了,那还了得?你也不必太担心,真要闹出什么事来,朕来给你做主。”

  陛下显然是站在他这边的,陈正泰心里自是感激又高兴,点头道:“恩师辛苦了。”

  “哪里辛苦。”李世民板着脸道:“倒是你辛苦了。今年……发生了这么多的事,不过到了明年,一切便好了………这公主府,其实朕该多给一些钱粮的,可是今年……哎,明年再说吧,若是明年关中丰收,朕再赐你一些,筑城可不能只靠钱,还需粮………”

  说到了明年关中丰收……

  陈正泰记得,贞观初年这些日子,好像丰收的年景不多啊。

  明年就是贞观五年了。

  现如今已到了十一月,贞观四年很快过去。

  他记得自己曾去西安的博物馆里介绍过什么事……说是有一个村落,在贞观五年埋入了水下……

  噢,是了,明年如果不出意外,可能要发生洪灾,地点就在流经了长安的渭河。

  这渭水河乃是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也是整个关中区域的生命线,关中地区,自秦朝开始在此定都之后,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大肆的进行砍伐,使的原本茂密的森林,日渐减少,而一旦遇到了巨大的暴雨,则立即成灾,直接将整个关中平原,变成一处沼泽之地。

  这若是到时真来一场洪灾,只怕这关中又要生灵涂炭了。

  陈正泰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若有所思着,一时不说话。

  李世民见他不做声,便不由道:“你又在想什么?”

  陈正泰当然不敢乌鸦嘴,只是讪讪笑道:“恩师提到了丰收,学生就在想,这关中这么多年来,灾难频繁,又是旱灾,又是蝗灾,说不准还要遇到水灾呢……”

  李世民听到此,不禁落下脸来,皱眉道:“你能不能少在朕面前提这些,旱灾和蝗灾刚刚过了,想来近些年来不会再发生了。至于水患,这二十年来,渭水一直平缓,并没有出现什么大患,固然……这灾情一来,谁也说不准,可你成日说,若是上天有了感应……当真降下灾厄呢?”

  陈正泰一脸无语,却也理解李世民的心情,毕竟古人们真信这玩意。

  他抬头看了看天,不过此时只能看到宫殿巨大的梁柱,于是咋舌道:“恩师说的有道理,学生也只是随口一说,以后一定注意。”

  于是默默的叹息一声,乖乖告辞出去。

  出了太极宫。

  陈正泰却是寻了马周来,马周在詹事府里做右春坊的学士,平日的事不少,可是一听陈正泰召唤,却是兴冲冲的来了。

  马周是小跑来的,喘着气道:“恩主有何吩咐?”

  陈正泰看了他一眼:“如果我说,嗯,我是说如果哈,如果这渭水河发生了水灾,会怎么办?”

  马周一头雾水,很是纳闷地道:“渭水河自隋时起,就没有发生过灾情了,恩主怎么突然杞人忧天了。”

  陈正泰生气了,当着皇帝的面,自己被骂一顿,当然不敢说啥,可当你马周的面,我陈正泰还不能发脾气了?

  于是陈正泰就道:“什么叫杞人忧天,杞人忧天是好词吗?我是说如果。”

  马周倒是不再反驳了,便认真地道:“如果的话,倒是后周孝闵帝二年,渭水发生了一次水患,大水直接冲刷了关中,当年粮食减产了四成,饿死了七十余万,当时百姓饥馑,已到了人相食的地步。”

  陈正泰现在听到人相食,便觉得毛骨悚然,他皱眉道:“如果当初这样的水灾,可以提早防范吗?”

  “倒不是没有可能,最大的办法,就是提早将低洼的地方,修成水库,而后等水患一来,便掘了此地,将水引入低洼之处,引了这洪水形成湖泊,如此一来,虽是可以淹没一些地方,但至少可以保下关中。只是……真到大水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迟了,洪灾之前,会有暴雨,而且暴雨连绵而下,想要引洪,哪里有这般容易。”

  马周博闻强记,几乎文史方面的资料都记得清楚。

  陈正泰若有所思:“也就是说,理论上而言,只要放弃低洼的地方,就可以拯救关中,可为何没人去管呢?”

  马周便笑道:“低洼之处,就意味着是良田啊。恩主你想想看,低洼之处最容易受大水冲刷,冲刷之后,有大量的淤泥,只要洪水退去,自然而然,就会有人抢占这些土地,将这些土地种植上庄稼,这样肥沃的土地,谁肯放弃。而偏偏越是这样的肥沃土地,越是价值不菲,为了保住收成,朝廷反而要在这些地方,加筑堤坝,如此一来,反而不易冲垮了。”

  陈正泰一时无语,顿了半响,他才突的道:“詹事府这些日子,得去办一件事。”

  马周很是干脆地问:“何事?”

  陈正泰一脸正色地看着他道:“你带着人,多走一走,看一看哪一处地方适合蓄水的,若是找到了,就想办法将这些地拿下来,然后再想办法将其改造成一个人工的湖泊,到时我有大用。”

  马周一愣,他张口,又想说陈正泰杞人忧天。

  可看着陈正泰很是肃然的样子,细细一想,也不对,虽说近二十年不曾有大水,可谁能保证以后呢?恩主这分明是未雨绸缪,看上去是愚蠢,实则却是利国利民之举。

  马周倒是越发觉得恩主明智,只是还是得不得道:“只是这些土地,大多肥沃,就怕地的主人不肯卖。”

  陈正泰既然打定了主意,就是下了决心,便道:“你尽力去办便是。”

  马周只好道:“喏。”

  马周走了,陈正泰才开始干真正要紧的事。

  既然陛下恩准了营造公主府,那么大量的人,就应该事先迁徙过去,做好营造的事前准备。

  比如探勘好附近有足够的岩石,预备大量的材料,甚至粮食也要先行运过去一批。

  只是……这么多的钱粮和物资先行送过去,若是不能得到安全上的保障,只怕最后就是给人做了嫁衣了。

  那么最好的方法,还是得有一两年的喘息时期,至少得保证这一两年的安全。

  思来想去,陈正泰决定给归义王突利修一封书信。

  自从突利成为东突厥的可汗,内附了大唐,因为无法笼络所有的突厥人,在大漠之中的实力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可两三万骑兵还是能拉的出来的。

  陈正泰在书信之中,表示了自己对突利的想念,表示这里还有一批美酒,愿意直接送给突利当做兄弟之间的馈赠。

  而后话锋一转,说是自己打算在朔方建一座小城池,以此为据点,增进自己与突厥部之间的贸易。

  当然……他绝口不提这座城池将是陈氏未来进入草原的一个军事重镇。

  毕竟他知道,突利也不是傻子,一旦未来大量的汉人在陈氏的带领之下,进入草原,那么他这突厥部,生存空间势必遭到打压。

  陈正泰只提贸易相关,打着的则是遂安公主的幌子,希望突厥部能够派驻一些骑兵,保护匠人们的安危,只要这边的工程不出问题,将来必还有厚报。

  说实话,这封书信的迷惑性很大。

  陈正泰还是有些良心不安的。

  可转念一想,自家兄弟嘛,骗了也就骗了。

  兄弟都不骗,他陈正泰还能骗到谁?

  于是,他顿觉得心里踏实了,忙让人马不停蹄地将信送去大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