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再回长安
李慎见自己说出去的话已经收不回来了,索性道:“母妃,王老爷再怎么说,也只是个商人,我们频频让许大人去为王老爷出头,是不是忘了我们的目标主要在朝堂?”
李慎也是十分聪慧之人,铃铛的话让他醍醐灌顶,也让他想的更深了一些。
许敬宗是朝廷的肱骨之臣,却没有把眼光放在朝廷诸事上,反而被这些琐事绊住手脚,弄得焦头烂额。
不如把精力全部放在朝堂之上,说不定还有别的收获。
韦贵妃何尝不是这样想的,但是她年少失怙,舅舅对她的帮助良多,现在舅舅遇难,她怎么能忘恩负义!
所以韦贵妃才让王海洲去帮助京兆韦氏,以后,京兆韦氏对王海洲肯定也多有看顾。
不过这是一项长线投资,先在还不好让李慎知道。
韦贵妃原本紧绷的神色缓和下去,道:“此事我已经有了决断,皇儿莫要心急。”
李慎对韦贵妃的话向来是认真听的,听韦贵妃这么说,李慎便退下了。
此时,李牧也到了长孙无忌府中。
长孙无忌下衙回来,就听随从报告说表少爷来了。他长舒一口气,觉得自己的计划非常成功,得意了一会儿,便换了个表情,去见李牧。
李牧一直在会客厅等着,长孙无忌进来之后,他觉得长孙无忌脸色严肃先是行了个礼,然后迫不及待地问道:“世叔,小九的病怎么样,很严重吗?”
长孙无忌神色严肃,道:“承乾,我也就不瞒你了,治儿的病很严重,已经被陛下秘密接进宫中,召太医医治。太医查了很多天,都没有查出来为什么会昏迷,迫不得已,我只好把你叫来。”
长孙无忌说得煞有介事,李牧也不禁焦急起来,在房间里面走了几步。
血缘是个奇妙的东西,虽然李牧不想和长安的几位皇子打交道,但是埋藏在血缘里面的羁绊,让他知道李治出事之后就赶紧赶来了。
走了几步,李牧打定主意,道:“世叔,我在医术方面也算是小有成就,不如你悄悄带我进宫,我去给小九看看。”
长孙无忌赶紧道:“这件事先不着急,我挑个合适的时机,再带你进宫。”他赶紧转移话题,道:“承乾,你最近过得可好?”
李牧不疑有他,也不瞒着长孙无忌,道:“世叔,我准备去金陵发展。黔州那边的产业都交给可靠的下人来管理了。”
长孙无忌在李世民给李牧下密旨的时候,就知道李牧迟早要离开黔州,现在也没什么奇怪的,只是对于李牧为何舍近求远,不来长安,偏要去金陵颇有微词。
面对长孙无忌的问话,李牧含蓄道:“长安这边故人太多,我走了这么长时间也不想再和古人见面。”
长孙无忌也不指望能一次就说服李牧留在长安,他没有接李牧的话头,而是问起惊鹊山庄的事情。
惊鹊山庄窝藏土匪杀人的事情,今天才被一层一层的报告到大理寺,长孙无忌对于其中的有什么内幕不清楚,但是看到这个案子来自黔州,便敏锐的察觉出这件事有李牧的手笔。
长孙无忌浸淫朝堂多年,自然知道惊鹊山庄到底是什么。惊鹊山庄可以说是京兆韦氏最大的一块盾牌,大家都嘴上不说,但是心知肚明。
李牧这么做,可以说是要将京兆韦氏的盾牌打碎,相当于捅了京兆韦氏的马蜂窝,很可能会引来京兆韦氏的疯狂反扑。
李牧沉声道:“本来我之前只想追查出幕后黑手,但是没想到他们敢再春花染坊杀人,我若是继续软弱下去,别人就会认为我软弱可欺,我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而且,惊鹊山庄背后的主人不仅仅有京兆韦氏,还有许敬宗。”
李牧将自己怎么发现许敬宗是惊鹊山庄背后的主人的事情全部将给长孙无忌听,还将自己找到的两封信给长孙无忌,请长孙无忌给他帮忙,彻底解决许敬宗这个麻烦。
长孙无忌捋着胡子听完,从李牧手中接过信,却没有看,而是原封不动的放在桌子上。
李牧有些失望,道:“世叔不相信我?”
长孙无忌连忙道:“怎么会呢?只是此事事关重大,若是没有调查清楚这件事,就让许敬宗背了这个黑锅,怎么都说不过去。”
虽然长孙无忌没有明说,但是李牧已经从长孙无忌话中听出来了,长孙无忌认为有人再欺骗李牧,让李牧认为这件事不是许敬宗做的。
当然,长孙无忌的本意不是这个,他只是想让李牧在长安多留一段时间,说不定李牧过些天会觉得还是长安好,想回到长安。
李牧并不知道这一点,他心中既记挂着昏迷中的李治,又对长孙无忌刚刚的话语有些失望,一刻都不想多留,很快就提出告辞。
长孙无忌有心让李牧住在长孙府中,但是他看李牧的神色很不高兴,便没敢提这件事,问明李牧住在什么地方,便亲自送他离开。
李牧从长孙无忌府中出来,心中满腹苦闷。他今刚刚到长安,先在醉仙楼开了一间房,然后马不停蹄的去找长孙无忌,因为长孙无忌上朝去了,还在长孙无忌府中等了很长时间。
没想到了等了这么久,什么问题都没有解决。长孙无忌根本不相信他的话,还怎么依靠长孙无忌扳倒许敬宗?看来,还要自己想办法。
李牧正想着,和面前的一个年轻男子就撞到一起了。这件事其实是李牧的错,他走神之后,撞到别人了。
他赶紧压下满腹的苦闷,向眼前的男子道歉。
眼前的男子却是用一种复杂的眼神看着李牧,口中道:“大哥,你不认识我了?我是老三啊!”
李牧闻言,心里暗骂一声,前面还说长安故人多,现在就碰到了一个。
管李牧叫大哥的人不多,也就李世民的十几个孩子,排行第三的,是隋炀帝的外孙,杨妃的儿子,吴王李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