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三论"文人相轻"

  (1)《芒种》第八期上有一篇魏金枝先生的《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是为以前的《文学论坛》上的《再论"文人相轻"》而发的。他先给了原则上的几乎全体的赞成,说,"人应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好恶,这是不错的,文人应更有分明的是非,和更热烈的好恶,这也是不错的。"中间虽说"凡人在落难时节......能与猿鹤为伍,自然最好,否则与鹿豕为伍,也是好的。即到千万没有办法的时候,至于躺在破庙角里,而与麻疯病菌为伍,倘然我的体力,尚能为自然的抗御,因而不至毁灭以死,也比被实际上也做着骗子屠夫的所诱杀脔割,较为心愿。"看起来好像有些微辞,但其实说的是他的憎恶骗子屠夫,远在猿鹤以至麻疯病菌之上,和《论坛》上所说的"从圣贤一直敬到骗子屠夫,从美人香草一直爱到麻疯病菌的文人,在这世界上是找不到的"的话,也并不两样。至于说:"平心而论,彼一是非,此一是非,原非确论。"则在近来的庄子道友中,简直是鹤立鸡群似的卓见了。

  然而魏先生的大论的主旨,并不专在这一些,他要申明的是:是非难定,于是爱憎就为难。因为"譬如有一种人,在他自己的心目之中,已先无是非之分......于是其所谓’是’,不免似是而实非了。"但"至于非中之是,它的是处,正胜过于似是之非,因为其犹讲交友之道,而无门阀之分"的。到这地步,我们的文人就只好吞吞吐吐,假揩眼泪了。"似是之非"其实就是"非",倘使已经看穿,不是只要给以热烈的憎恶就成了吗?然而"天下的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又不得不爱护"非中之是",何况还有"似非而是"和"是中之非",取其大,略其细的方法,于是就不适用了。天下何尝有黑暗,据物理学说,地球上的无论如何的黑暗中,不是总有X分之一的光的吗?看起书来,据理就该看见X分之一的字的,--我们不能论明暗。

  这并非刻薄的比喻,魏先生却正走到"无是非"的结论的。他终于说:"总之,文人相轻,不外乎文的长短,道的是非,文既无长短可言,道又无是非之分,则空谈是非,何补于事!已而已而,手无寸铁的人呵!"人无全德,道无大成,刚说过"非中之是",胜过"似是之非",怎么立刻又变成"文既无长短可言,道又无是非之分"了呢?文人的铁,就是文章,魏先生正在大做散文,力施搏击,怎么同时又说是"手无寸铁"了呢?这可见要抬举"非中之是",却又不肯明说,事实上是怎样的难,所以即使在那大文上列举了许多对手的"排挤","大言","卖友"的恶谥,而且那大文正可通行无阻,却还是觉得"手无寸铁",归根结蒂,掉进"无是非"说的深坑里,和自己以为"原非确论"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说成了"朋友"--这里不说"门阀"--了。

  况且,"文既无长短可言,道又无是非之分",魏先生的文章,就他自己的结论而言,就先没有动笔的必要。不过要说结果,这无须动笔的动笔,却还是有战斗的功效的,中国的有些文人一向谦虚,所以有时简直会自己先躺在地上,说道,"倘然要讲是非,也该去怪追奔逐北的好汉,我等小民,不任其咎。"明明是加入论战中的了,却又立刻肩出一面"小民"旗来,推得干干净净,连肋骨在那里也找不到了。论"文人相轻"竟会到这地步,这真是叫作到了末路!七月十五日。

  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爱伦堡(IliaEhrenburg)(2)论法国的上流社会文学家之后,他说,此外也还有一些不同的人们:"教授们无声无息地在他们的书房里工作着,实验X光线疗法的医生死在他们的职务上,奋身去救自己的伙伴的渔夫悄然沉没在大洋里面。

  ......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这末两句,真也好像说着现在的中国。然而中国是还有更其甚的呢。手头没有书,说不清见于那里的了,也许是已经汉译了的日本箭内亘(3)氏的著作罢,他曾经一一记述了宋代的人民怎样为蒙古人所淫杀,俘获,践踏和奴使。然而南宋的小朝廷却仍旧向残山剩水间的黎民施威,在残山剩水间行乐;逃到那里,气焰和奢华就跟到那里,颓靡和贪婪也跟到那里。"若**,杀人放火受招安;若要富,跟着行在卖酒醋。"(4)这是当时的百姓提取了朝政的精华的结语。

  人民在欺骗和压制之下,失了力量,哑了声音,至多也不过有几句民谣。"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5)就是秦始皇隋炀帝,他会自承无道么?百姓就只好永远箝口结舌,相率被杀,被奴。这情形一直继续下来,谁也忘记了开口,但也许不能开口。即以前清末年而论,大事件不可谓不多了:雅片战争,中法战争,****,戊戌政变,义和拳变,八国联军,以至民元革命。然而我们没有一部像样的历史的著作,更不必说文学作品了。"莫谈**",是我们做小民的本分。我们的学者(6)也曾说过:要征服中国,必须征服中国民族的心。其实,中国民族的心,有些是早给我们的圣君贤相武将帮闲之辈征服了的。近如东三省被占之后,听说北平富户,就不愿意关外的难民来租房子,因为怕他们付不出房租。在南方呢,恐怕义军的消息,未必能及鞭毙土匪,蒸骨验尸,阮玲玉(7)自杀,姚锦屏化男(8)的能够耸动大家的耳目罢?"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但是,不知道是人民进步了,还是时代太近,还未湮没的缘故,我却见过几种说述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这《八月的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虽然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结构和描写人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毁灭》(9),然而严肃,紧张,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凡有人心的读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的。

  "要征服中国民族,必须征服中国民族的心!"但这书却于"心的征服"有碍。心的征服,先要中国人自己代办。宋曾以道学替金元治心,明曾以党狱替满清箝口。这书当然不容于满洲帝国(10),但我看也因此当然不容于*

  ***。这事情很快的就会得到实证。如果事实证明了我的推测并没有错,那也就证明了这是一部很好的书。

  好书为什么倒会不容于****呢?那当然,上面已经说过几回了--"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这不像序。但我知道,作者和读者是决不和我计较这些的。

  一九三五年三月二十八日之夜,鲁迅读毕记。

  注释:(1)本篇最初印入《八月的乡村》。

  田军,又名萧军,辽宁义县人,小说家。《八月的乡村》是他著的长篇小说,《奴隶丛书》之一,一九三五年八月上海容光书局出版。

  (2)爱伦堡oJjTSR,1**1-1967)苏联作家。这里的引文见于他所作的《最后的拜占庭人》一文(据黎烈文译文,载一九三五年三月《译文》月刊第二卷第一期,改题为《论莫洛亚及其他》)。

  (3)箭内亘(1875-1926)日本史学家。著有《蒙古史研究》、《元朝制度考》、《元代经略东北考》等。

  (4)这是南宋时流传的民谣,见于南宋庄季裕《鸡肋编》。

  (5)"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丘的话,语见《论语季氏》。据朱熹《集注》:"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非箝其口使不敢言也。"(6)指胡适。一九三三年三月十八日,他在北平对新闻记者的谈话中说:"日本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征服中国,即悬崖勒马,彻底停止侵略中国,反过来征服中国民族的心。"(见三月二十二日《申报北平通讯》)(7)阮玲玉(1910-1935)广东中山人,电影演员。因婚姻问题受到一些报纸的毁谤,于一九三五年三月间自杀。参看本书《论"人言可畏"》。

  (8)姚锦屏化男一九三五年三月间,报载东北一个二十岁的女子姚锦屏自称化为男身,后经医师检验,还是女性。

  (9)法捷耶夫(AAd[kJJ,1901-1956])苏联作家。《幻》是他所著的长篇小说,有鲁迅译本,一九三一年三闲书屋出版。

  (10)满洲帝国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于一九三二年三月在长春制造所谓"***",以清废帝溥仪为"执政";一九三四年三月改称"满洲帝国",溥仪改称"皇帝"。

  孔另境编《当代文人尺牍钞》序日记或书信,是向来有些读者的。先前是在看朝章国故,丽句清词,如何抑扬,怎样请托,于是害得名人连写日记和信也不敢随随便便。晋人写信,已经得声明"匆匆不暇草书"(2),今人作日记,竟日日要防传钞,来不及出版。王尔德的自述,至今还有一部分未曾公开(3),罗曼罗兰的日记,约在死后十年才可发表(4),这在我们中国恐怕办不到。

  不过现在的读文人的非文学作品,大约目的已经有些和古之人不同,是比较的欧化了的:远之,在钩稽文坛的故实,近之,在探索作者的生平。而后者似乎要居多数。因为一个人的言行,总有一部分愿意别人知道,或者不妨给别人知道,但有一部分却不然。然而一个人的脾气,又偏爱知道别人不肯给人知道的一部分,于是尺牍就有了出路。这并非等于窥探门缝,意在发人的阴私,实在是因为要知道这人的全般,就是从不经意处,看出这人--社会的一分子的真实。

  就是在"文学概论"上有了名目的创作上,作者本来也掩不住自己,无论写的是什么,这个人总还是这个人,不过加了些藻饰,有了些排场,仿佛穿上了制服。写信固然比较的随便,然而做作惯了的,仍不免带些惯性,别人以为他这回是***的上场了罢,他其实还是穿着肉色紧身小衫裤,甚至于用了平常决不应用的奶罩。话虽如此,比起峨冠博带的时候来,这一回可究竟较近于真实。所以从作家的日记或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不过也不能十分当真。有些作者,是连账簿也用心机的,叔本华记账就用梵文(5),不愿意别人明白。

  另境先生的编这部书,我想是为了显示文人的全貌的,好在用心之古奥如叔本华先生者,中国还未必有。只是我的做序,可不比写信,总不免用些做序的拳经:这是要请编者读者,大家心照的。

  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五夜,鲁迅记于上海闸北之且介亭。

  注释:(1)本篇最初印入《现代作家书简》。

  孔另境(1904-1972),浙江桐乡人。他所编的《当代文人尺牍钞》于一九三六年五月由生活书店出版,改题《现代作家书简》,收作家五十八人的书信二一九封。

  (2)"匆匆不暇草书"《晋书卫恒传》载:"恒善草、隶书,为《四体书势》,曰:’......弘农张伯英者......凡家之衣帛,必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下笔必为楷则,号匆匆不暇草书。’"按张伯英名芝,后汉人,善草书,人称草圣。

  (3)王尔德的自述指王尔德在狱中写给艾尔弗雷德道格拉斯的一封长信,即《狱中记》。一八九七年王尔德出狱后将这信交给好友罗伯特罗斯。罗斯于王尔德死后曾将它删节发表,一九四九年十月才由王尔德的次子维维安霍兰初次将它全文发表。

  (4)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1**6-1944)法国作家、社会活动家。著有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等。一九二九年六月,他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旅居瑞士所记的《战时日记》原稿(分订二十九册,最后一册记于巴黎)交瑞士巴塞尔大学图书馆保存,又将三份打字稿分交苏联列宁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学院图书馆。要求各保管者到一九五五年一月一日才可以启封,并译成各该国文字出版。

  (5)叔本华(ASchopenhauer,1788-1**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者。梵文,古印度的文字。

  陀思妥夫斯基的事--为日本三笠书房《陀思妥夫斯基全集》普及本作到了关于陀思妥夫斯基(2),不能不说一两句话的时候了。说什么呢?他太伟大了,而自己却没有很细心的读过他的作品。

  回想起来,在年青时候,读了伟大的文学者的作品,虽然敬服那作者,然而总不能爱的,一共有两个人。一个是但丁(3),那《神曲》的《炼狱

  》里,就有我所爱的异端在;有些鬼魂还在把很重的石头,推上峻峭的岩壁去。这是极吃力的工作,但一松手,可就立刻压烂了自己。不知怎地,自己也好像很是疲乏了。于是我就在这地方停住,没有能够走到天国去。

  还有一个,就是陀思妥夫斯基。一读他二十四岁时所作的《穷人》,就已经吃惊于他那暮年似的孤寂。到后来,他竟作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时也是残酷的拷问官而出现了。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而且还要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而且还不肯爽利的处死,竭力要放它们活得长久。而这陀思妥夫斯基,则仿佛就在和罪人一同苦恼,和拷问官一同高兴着似的。这决不是平常人做得到的事情,总而言之,就因为伟大的缘故。但我自己,却常常想废书不观。

  医学者往往用病态来解释陀思妥夫斯基的作品。这伦勃罗梭(4)式的说明,在现今的大多数的国度里,恐怕实在也非常便利,能得一般人们的赞许的。但是,即使他是神经病者,也是俄国专制时代的神经病者,倘若谁身受了和他相类的重压,那么,愈身受,也就会愈懂得他那夹着夸张的真实,热到发冷的热情,快要破裂的忍从,于是爱他起来的罢。

  不过作为中国的读者的我,却还不能熟悉陀思妥夫斯基式的忍从--对于横逆之来的真正的忍从。在中国,没有俄国的基督。在中国,君临的是"礼",不是神。百分之百的忍从,在未嫁就死了定婚的丈夫,坚苦的一直硬活到八十岁的所谓节妇身上,也许偶然可以发见罢,但在一般的人们,却没有。忍从的形式,是有的,然而陀思妥夫斯基式的掘下去,我以为恐怕也还是虚伪。因为压迫者指为被压迫者的不德之一的这虚伪,对于同类,是恶,而对于压迫者,却是道德的。但是,陀思妥夫斯基式的忍从,终于也并不只成了说教或抗议就完结。因为这是当不住的忍从,太伟大的忍从的缘故。人们也只好带着罪业,一直闯进但丁的天国,在这里这才大家合唱着,再来修练天人的功德了。只有中庸的人,固然并无堕入地狱的危险,但也恐怕进不了天国的罢。十一月二十日。

  注释:(1)本篇原用日文写作,最初发表于日本《文艺》杂志一九三六年二月号,中译文亦于一九三六年二月同时在上海《青年界》月刊第九卷第二期和《海燕》月刊第二期发表。参看本书《后记》。

  (2)陀思妥夫斯基参看本卷第70页注(11)。

  (3)但丁(DanteAlighièri,1265-1321)意大利诗人,《神曲》是他的代表作,通过作者在阴间游历的幻想,揭露了中世纪贵族和教会的罪恶。全诗分《地狱》、《炼狱》、《天堂》三部。"炼狱"又译作"净界",***传说,是人死后入天国前洗净生前罪孽的地方。

  (4)伦勃罗梭(broso,1836-1909)意大利精神病学者,刑事人类学派的代表。著有《天才论》、《犯罪者论》等书。他认为"犯罪"是自有人类以来长期遗传的结果,提出反动的"先天犯罪"说,主张对"先天犯罪"者采取死刑、终身隔离、消除生殖机能等以"保卫社会"。他的学说曾被德国法西斯采用。

  鎌田诚一墓记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出纳图书,既勤且谨,兼修绘事,斐然有成。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越三三年七月,因病归国休养,方期再造,展其英才,而药石无灵,终以不起,年仅二十有八。呜呼,昊天难测,蕙荃早摧,晔晔青春,永门必玄壤,*居友列,衔哀记焉。一九三五年四月二十二日,会稽鲁迅撰。

  注释:(1)本篇在收入本书前未在报刊上发表过。

  鎌田诚一(1905-1934),日本人,内山书店职员。参看本书《后记》。

  文坛三户二十年来,中国已经有了一些作家,多少作品,而且至今还没有完结,所以有个"文坛",是毫无可疑的。不过搬出去开博览会,却还得顾虑一下。

  因为文字的难,学校的少,我们的作家里面,恐怕未必有村姑变成的才女,牧童化出的文豪。古时候听说有过一面看牛牧羊,一面读经,终于成了学者的人的,但现在恐怕未必有。--我说了两回"恐怕未必",倘真有例外的天才,尚希鉴原为幸。要之,凡有弄弄笔墨的人们,他先前总有一点凭借:不是祖遗的正在少下去的钱,就是父积的还在多起来的钱。要不然,他就无缘读书识字。现在虽然有了识字运动,我也不相信能够由此运出作家来。所以这文坛,从阴暗这方面看起来,暂时大约还要被两大类子弟,就是"破落户"和"暴发户"所占据。

  已非暴发,又未破落的,自然也颇有出些著作的人,但这并非第三种,不近于甲,即近于乙的,至于掏腰包印书,仗奁资出版者,那是文坛上的捐班,更不在本论范围之内。所以要说专仗笔墨的作者,首先还得求之于破落户中。他先世也许暴发过,但现在是文雅胜于算盘,家景大不如意了,然而又因此看见世态的炎凉,人生的苦乐,于是真的有些抚今追昔,"缠绵**"起来。一叹天时不良,二叹地理可恶,三叹自己无能。但这无能又并非真无能,乃是自己不屑有能,所以这无能的高尚,倒远在有能之上。你们****,汗流浃背,到底做成了些什么呢?惟我的颓唐相,是"十年一觉扬州梦"(2)惟我的破衣上,是"襟上杭州旧酒痕"(3),连懒态和污渍,也都有历史的甚深意义的。可惜俗人不懂得,于是他们的杰作上,就大抵放射着一种特别的神彩,是:"顾影自怜"。暴发户作家的作品,表面上和破落户的并无不同。因为他意在用墨水洗去铜臭,这才爬上一向为破落户所主宰的文坛来,以自附于"风雅之林",又并不想另树一帜,因此也决不标新立异。但仔细一看,却是属于别一本户口册上的;他究竟显得浅薄,而且装腔,学样。房里会有断句的诸子,看不懂;案头也会有石印的骈文,读不断。也会嚷"襟上杭州旧酒痕"呀,但一面又怕别人疑心他穿破衣,总得设法表示他所穿的乃是笔挺的洋服或簇新的绸衫;也会说"十年一觉扬州梦"的,但其实倒是并不挥霍的好品行,因为暴发户之于金钱,觉得比

  懒态和污渍更有历史的甚深的意义。破落户的颓唐,是掉下来的悲声,暴发户的做作的颓唐,却是"爬上去"的手段。所以那些作品,即使摹拟到和破落户的杰作几乎相同,但一定还差一尘:他其实并不"顾影自怜",倒在"沾沾自喜"。

  这"沾沾自喜"的神情,从破落户的眼睛看来,就是所谓"小家子相",也就是所谓"俗"。风雅的定律,一个人离开"本色",是就要"俗"的。不识字人不算俗,他要掉文,又掉不对,就俗;富家儿郎也不算俗,他要做诗,又做不好,就俗了。这在文坛上,向来为破落户所鄙弃。

  然而破落户到了破落不堪的时候,这两户却有时可以交融起来的。如果谁有在找"词汇"的《文选》,大可以查一查,我记得里面就有一篇弹文,所弹的乃是一个败落的世家,把女儿嫁给了暴发而冒充世家的满家子(4):这就足见两户的怎样反拨,也怎样的联合了。文坛上自然也有这现象;但在作品上的影响,却不过使暴发户增添一些得意之色,破落户则对于"俗"变为谦和,向别方面大谈其风雅而已:并不怎么大。

  暴发户爬上文坛,固然未能免俗,历时既久,一面持筹握算,一面诵诗读书,数代以后,就雅起来,待到藏书日多,藏钱日少的时候,便有做真的破落户文学的资格了。然而时势的飞速的变化,有时能不给他这许多修养的工夫,于是暴发不久,破落随之,既"沾沾自喜",也"顾影自怜",但却又失去了"沾沽自喜"的确信,可又还没有配得"顾影自怜"的风姿,仅存无聊,连古之所谓雅俗也说不上了。向来无定名,我姑且名之为"破落暴发户"罢。这一户,此后是恐怕要多起来的。但还要有变化:向积极方面走,是恶少;向消极方面走,是瘪三。

  使中国的文学有起色的人,在这三户之外。

  六月六日。

  注释:(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五年七月《文学》月刊第五卷第一号"文学论坛"栏,署名干。

  (2)"十年一觉扬州梦"唐代诗人杜牧《遣怀》一诗中的句子。

  (3)"襟上杭州旧酒痕"唐代诗人白居易《故衫》一诗中的句子。

  (4)即《文选》卷四十"弹事"类所录南朝梁沈约《奏弹王源》一文。文中说:"风闻东海王源嫁女与富阳满氏......托姻结好,唯利是求,玷辱流辈,莫斯为甚......岂有六卿之胄,纳女于管库之人......宜以明科,黜之流伍。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答:文学社问这试题很难解答。

  因为唐代传奇,是至今还有标本可见的,但现在之所谓六朝小说,我们所依据的只是从《新唐书艺文志》(2)以至清《四库书目》(3)的判定,有许多种,在六朝当时,却并不视为小说。例如《汉武故事》,《西京杂记》,《搜神记》,《续齐谐记》(4)等,直至刘癲的《唐书经籍志》(5),还属于史部起居注和杂传类里的。那时还相信神仙和鬼神,并不以为虚造,所以所记虽有仙凡和幽明之殊,却都是史的一类。

  况且从晋到隋的书目,现在一种也不存在了,我们已无从知道那时所视为小说的是什么,有怎样的形式和内容。现存的惟一最早的目录只有《隋书经籍志》(6),修者自谓"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也许尚存王俭(7)《今书七志》,阮孝绪(8)《七录》的痕迹罢,但所录小说二十五种中,现存的却只有《燕丹子》(9)和刘义庆撰《世说》合刘孝标注(10)两种了。此外,则《郭子》,《笑林》,殷芸《小说》,《水饰》(11),及当时以为隋代已亡的《青史子》,《语林》(12)等,还能在唐宋类书里遇见一点遗文。

  单从上述这些材料来看,武断的说起来,则六朝人小说,是没有记叙神仙或鬼怪的,所写的几乎都是人事;文笔是简洁的;材料是笑柄,谈资;但好像很排斥虚构,例如《世说新语》说裴启《语林》记谢安语不实,(13)谢安一说,这书即大损声价云云,就是。

  唐代传奇文可就大两样了:神仙人鬼妖物,都可以随便驱使;文笔是精细,曲折的,至于被崇尚简古者所诟病;所叙的事,也大抵具有首尾和波澜,不止一点断片的谈柄;而且作者往往故意显示着这事迹的虚构,以见他想象的才能了。

  但六朝人也并非不能想象和描写,不过他不用于小说,这类文章,那时也不谓之小说。例如阮籍的《大人先生传》,陶潜的《桃花源记》(14),其实倒和后来的唐代传奇文相近;就是嵇康的《圣贤高士传赞》(15)(今仅有辑本),葛洪的《神仙传》(16),也可以看作唐人传奇文的祖师的。李公佐作《南柯太守传》,李肇为之赞(17),这就是嵇康的《高士传》法;陈鸿《长恨传》置白居易的长歌之前(18),元稹的《传》既录《会真诗》,又举李公垂《歌》之名作结(19),也令人不能不想到《桃花源记》。

  至于他们之所以著作,那是无论六朝或唐人,都是有所为的。《隋书经籍志》抄《汉书艺文志》(20)说,以著录小说,比之"询于刍荛",就是以为虽然小说,也有所为的明证。不过在实际上,这有所为的范围却缩小了。晋人尚清谈,讲标格,常以寥寥数言,立致通显,所以那时的小说,多是记载畸行隽语的《世说》一类,其实是借口舌取名位的入门书。唐以诗文取士,但也看社会上的名声,所以士子入京应试,也须豫先干谒名公,呈献诗文,冀其称誉,这诗文叫作"行卷"。诗文既滥,人不欲观,有的就用传奇文,来希图一新耳目,获得特效了,于是那时的传奇文,也就和"敲门砖"很有关系。但自然,只被风气所推,无所为而作者,却也并非没有的。五月三日。

  注释:(1)本篇最初印入《文学百题》一书。

  文学社,即《文学》月刊社。《文学》月刊,傅东华、郑振铎编,一九三三年七月创刊,一九三六年七月第七卷起由王统照接编,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停刊,上海生活书店出版。该社曾拟定有关文学的问题一百个,分别约人撰稿,编成《文学百题》,于一九三五年七月由生活书店出版。

  (2)《新唐书艺文志》《新唐书》系宋代欧阳修等撰。其中《艺文志》四卷,是古代到唐代的书籍的目录。

  (3)《四库书目》

  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参看本卷第59页注(11)、第139页注(3)。

  (4)《汉武故事》一卷,相传为汉代班固或南朝齐王俭著,所记多系关于汉武帝的传说。《西京杂记》,六卷,相传为汉代刘歆或晋代葛洪所著,所记都是汉武帝时杂事。《搜神记》,二十卷,相传为晋代干宝著,内容都是神怪故事。《续齐谐记》,一卷,南朝梁吴均著,内容也是神怪故事。(按"齐谐"出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5)刘癲(887-946)字耀远,涿州归义(今河北雄县)人,后晋时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所监修的《唐书》,通称《旧唐书》,共二百卷。其中《经籍志》二卷,是从古代到唐代书籍的目录,内容较《新唐书艺文志》简略。

  (6)《隋书经籍志》《隋书》,唐代魏征等撰。其中"十志"部分,题长孙无忌撰。《经籍志》,四卷,是继《汉书艺文志》后又一部古代文献总录,除著录当时所存的著作以外,还附载一些已亡佚的书,并论述学术的源流。它采用经史子集四部的图书分类法,一直沿用到清代。"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挹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是《隋书经籍志》引论中的话。

  (7)王俭(452-4**)字仲宝,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目录学家。他在南朝宋明帝时任秘书丞,依刘歆《七略》撰《七志》四十卷,记录古今图书,分经典、诸子、文翰、军书、阴阳、术艺、图谱七类,道、佛附见。此书已失传。

  (8)阮孝绪(479-536)字士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南朝梁目录学家。《七录》是他所辑录的古今书籍的目录,共十二卷,分内外两篇:内篇为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技术五录;外篇为佛法、仙道二录。现仅存序言和分类总目,载在唐释道宣编撰的《广弘明集》一书中。

  (9)《燕丹子》《隋书经籍志》著录一卷,不著撰人。内容是关于战国燕太子丹的故事,大都系辑录古书中有关燕丹和荆轲的文字而成。

  (10)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爵为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所撰《世说》,即《世说新语》,参看本卷第173页注(3)。刘孝标(462-521),名峻,平原(今属山东)人,南朝梁文学家。他为《世说新语》所作注释,征引广博,为世所重。

  (11)《郭子》东晋郭澄之著,《隋书经籍志》著录三卷。《笑林》,三国魏邯郸淳著,《隋书经籍志》著录三卷。殷芸(471-529),字灌蔬,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南朝梁文学家。所著《小说》,《隋书经籍志》著录十卷。《水饰》,隋杜宝著,《隋书经籍志》著录一卷,不著撰人。这四种书唐以后失传,鲁迅《古小说钩沉》中各有辑本。

  (12)《青史子》周青史子著,《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七篇,《隋书经籍志》中已无此书。《语林》,东晋裴启著,《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类附注:"《语林》十卷,东晋处士裴启撰,亡。"这两种书鲁迅《古小说钩沉》中各有辑本。

  (13)关于裴启《语林》记谢安语不实一事见《世说新语轻诋》:"庾道季(和)诧谢公(安)曰:’裴郎(启)云,谢安谓裴郎乃可不恶,何得为复饮酒?裴郎又云,谢安目支道林,如九方皋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俊逸。’谢公云:’都无此二语,裴自为此解耳。’庾意甚不以为好。因陈东亭(王癲)《经酒垆下赋》,读毕都不下赏裁,直云:’君乃复作裴氏学。’于此《语林》遂废。今时有者,皆是先写,无复谢语。"(14)阮籍参看本卷第173页注(4)。《大人先生传》见于清严可均辑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四十六。陶潜,参看本卷第173页注(5)。《桃花源记》是他的一首五言古诗《桃花源诗并记》的前记部分。

  (15)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鑟e(今安徽宿县)人,国魏诗人。他的《圣贤高士传赞》一书,据其兄嵇喜所作《嵇康传》说:"撰录上古以来圣贤隐逸遁心遗名者,集为传赞,自混沌至于管宁,凡百一十有九人。"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及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都有此书辑本。

  (16)葛洪(约283-363)字稚川,东晋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好神仙导养及炼丹之术,著有《抱朴子》等。《神仙传》,十卷,记古代传说中八十四个神仙的故事。

  (17)李公佐(约770-约850)字颛蒙,陇西(今甘肃东南)人,唐代小说家。《南柯太守传》是他所作的传奇小说,篇末有"前华州参军李肇"的赞四句。李肇,唐文学家。唐宪宗时任左司郎中,翰林学士。著有《翰林志》、《唐国史补》等。

  (18)陈鸿字大亮,唐德宗时人,小说家。《长恨传》是他所作的传奇小说,篇末说:"乐天因为《长恨歌》......歌既成,使鸿传焉。"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

  (19)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内(今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传》是他所作传奇小说,其中说:"河南元稹亦续生(张生)《会真诗》三十韵。"结末又说:"贞元岁九月,执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里第,语及于是。公垂卓然称异,遂为《歌》以传之。崔氏小名,公垂以命篇。"李公垂(772-846),名绅,无锡(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

  (20)《汉书艺文志》《汉书》,东汉班固等撰,其中《艺文志》一卷,是古代到汉代的书籍的目录。它在"小说十五家"的篇目之后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隋书经籍志》也在子部小说类的篇目之后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诵,《诗》美询于刍荛。""询于刍荛"一语,见于《诗经大雅板》:"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刍荛,即砍柴的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向民间采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