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混元功法

第3章 金宋元时期

  第3章金宋元时期1.两宋时期

  我国的气功,进入宋代以后,有新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对宋朝以前的气功典籍的注释和整理上。同时,儒、道、佛、医等各方面著名的气功师也大量出现,各具特色,推动着气功事业的前进。

  《云笈七签》,为北宋前期道家的气功重要典籍。这本书共一百二十二卷。宋真宗时,张君房校正秘阁道书,撮其精要而成。“云笈”为道家藏书之器,道家以天宝君说《调真》为上乘,灵宝君说《调玄》为中乘,神宝君说《调精》为下乘;《太玄》《太平》、《太清》三部为辅径;又《正一》《法文》《遍陈》为别一部,合为七部,称为“七签”。本书记载了大量北宋以前气功功法,是研究宋代以前气功的重要史料。特别是关于气功师远距离发放外气治病的气功疗法,在本书的《服气十事》中已有记载:“外服气者,譬如别人在别处患左脚肿痛,禁之自行外气运入已肿左脚中,彼人即自差(愈)所谓遥禁法”。

  《圣济总录》,为宋朝著名的医学书,其中保留了许多气功功法。先是宋徽宗编写《圣济经》十卷四十二章,政和八年颁行,为读《素问》的入门书。在这部书中,论述神和气的关系说:“气者,生之原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先,气盛而形病;神依气住,气纳则神存”。这对气功的研究是有帮助的。政和中期,又下诏集天下名医,出御府所藏禁方秘论,分七十一门,编为二百卷,题名《圣济总录》。后来年久佚脱,到了清初,已缺小儿方五卷。经过程林、项睿收集补缺,编次为《圣济总录篡要》二十六卷。这部医书中所保留的气功功法,有导引、按摩、服气、六字诀等多种功法,为研究气功的重要著作。

  《悟真篇》为道家南宗始祖张伯端所作,为道教内丹气功的重要典籍,被道家特别是南宗道家尊为炼金丹的正宗。张伯端为天台人,字平叔,号紫阳,即紫阳真人,创立道教正一派,强调性命双修。他在宋神宗时写成此书,《悟真篇》是用诗词的文体写成,读来很有韵味。如他在讲述炼丹时说、“安炉立鼎法乾坤,锻炼精华制魄魂。聚散氤氲成变化,即将元妙等闲论”。

  《道枢》,为南宋曾慥所辑,四十二卷,为收录宋朝以前气功功法的专集,内容包括导引、内丹、和行气等多种,其门派有医、道、释、儒各家,保留了宋朝以前不少气功资料,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气功史料书。

  《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为典型的诊疗气功功法。所谓二十四气,即按二十四个节气编制而成,并注明了各个坐式所要治疗的具体病症。这种功法为宋朝著名的气功大师陈抟所作。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生于五代,游泰山,隐居于武当山九石岩,“服气辟谷,凡二十余年。夏移居华山,时年已七十余矣,常闭门卧累月不起”。(《仙佛奇踪》)周世宗柴荣赐号白云先生,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世称陈抟老祖,为道家气功的重要人物。

  在宋朝的气功功法中,八段锦功法也很流行。散见于各种气功著作中的胎息、导引、六字诀等功法也得到了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此外,宋代气功的发展,还有一个特点,即对宋朝以前各种气功书籍进行了大量的注释和整理,其中包括《周易参同契》和《黄庭经》等。这项工作的开展,对于推动气功的发展是极为有益的。

  在宋朝,不但有许多气功著作问世,而且还出现了许多气功大师,其中包括医、道、释、儒等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以外,下面扼要介绍几位。

  苏澄隐,字凄真,真定人,为道士,“住龙兴观,得养生之术,年八十余不衰老”。宋太祖往见苏澄隐,问曰:“师年逾八十而气貌益壮,善养生者也”。因问其术,苏澄隐回答说:“医之养生,不过精思炼气尔,帝王养生即异于是。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正’”(《宋史·方伎列传》

  丁少微,毫州真源人,“善服气,多饵药、年百余岁,康强无疾”。(《宋史?方伎列传》)

  赵自然,太平繁昌人,“颇精修养之术”,撰有《元道歌》一书,言修炼之要旨,宋太宗如其真诚阙,“赐道士服”。(《宋史·方伎列传》)

  贺兰凄真,为道士,“善服气,不惮寒暑,往往不食”。(《宋史·方伎列传》

  柴通玄,陕州阌乡人,为道士,居承天观,“年百余岁,善辟谷长啸”。(《宋史·方伎列传》)

  河中的隐士刘巽,华山的隐士郑隐、敷水隐士李宁,都是北宋著名的气功师。刘巽在乡下传授经书,躬身自给,“遇道士传辟谷练气功之法”,修习颇验。李宁则精于药术。

  甄凄真,字道渊,单州单文人,年七十五遇许元阳,“授练形养元之诀。”(《宋史·方伎列传》凄真练功三年,逐返老还童,“轻若飞举。”

  石泰,字得之,号翠玄子,为道家南宗祖师张伯端弟子,精于道家的内丹气功,对诊疗气功颇有研究。

  薛道光,名道原,字太源,为阆州人,拜石泰为师,喜欢道家的内丹功法,学会了紫阳真人的金丹秘诀,并撰写了《丹髓歌》和《还丹复命篇》等气功著作。

  陈楠,字南木,号翠虚,惠州博罗人,为薛道光弟子,“得太乙刀圭金丹法”。(《仙佛奇踪》)他以符水捻土为人治病,因号为陈泥丸。

  白玉蟾,琼州人,隐居于武夷山,师事陈翠虚,得其内丹气功之功法。尝自赞云:“千古蓬头跣足、一本服气食露,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仙佛奇踪》)

  这个时期的道家气功,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佛教功法的某些成分,和自己的功法融为一体,使道家气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佛教的气功,在隋唐的基础上又向纵深发展,其特点是佛经的译著大量增加。释门的气功,大都保存在佛经中。如宋朝普济所撰写的佛教名著《五灯会元》,就保存了佛教大量的气功功法。

  陈直,著有《养老奉亲书》,其中的《饮食调治》篇,对精神、气、食和五脏之间的关系,有一段精到的论述:“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治人之本也。故

  111

  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血盛,气血盛则筋力强,故脾胃者五脏之宗也。四脏之气皆禀于脾,故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这对研究气功很有参考价值。

  王怀隐,为宋代医学家,对气功很有研究。他撰写的《太平圣惠方》这部医书中,保留了许多关于气功养生材料。在《神仙服拘法》篇中,讲了一个服枸杞长寿命的故事,说明了当时人们对养生是非常重视的。这则故事说:“有一个人往西河为使,路逢一女子年可十五六,打一老人年可八九十。其使者深悯之,问其女子曰:此老人是何人?女子曰:我曾孙。打之何故?彼有良药不肯服食,致使年老不能行步,所以决罚。使者逐问:女子今年几许?女回年三百七十二岁。使者又向:药复有几种可得闻乎?女云:药虽一道,然有五名。使者问五名何也?女子曰: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地骨,冬名仙人杖,亦名西王母杖。以四时采了之,今于天地齐寿”。从这个女子的年龄来看,她不单是服枸杞,很可能是隐于民间的气功师。

  朱佑、张果二人,都是宋朝著名的医学家。在他们的医学著作《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和《医说》中,都记载了气功的养生之法。

  宋朝的气功大师,除了道、释、医之外,在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和理学家中,也不乏其人。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为北宋文学巨匠。他不但在文坛上雄居一时,而且对气功也很有研究,练过多种功法。他和当时的科学家沈括合著的《苏沈良方》中,记载了大量的气功知识。其中记越了苏轼练功的亲身体会。如,他在《上张安道养生诀》一文中说:“某近年颇留意养生,读书延问方士者多矣。其法百数,择其简而易行者间或行之,轰有其念。今此闲放,益究其妙,乃知神仙长生,非虚语系,其效不甚觉,但积累有余日,功用不可盘,比之服药,其效有信”。他的练功方法是:“每日以子时后(三更三四点至五更以来皆可),披衣坐(只床上拥被坐亦得)面东或南,盘足坐,扣齿三十六遍握固(以两拇指掐第二指手纹,或以四指都握拇指,两手拄胺腹间)闭息(闭息就是道家要诀,先须闭目静虑,扫妄想,使心源澄然,诸念不起,自觉出入调匀微细,即闭口并鼻,不令气出也)。内视五脏,肺白、肝青、脾黄、心赤、肾黑(当便求五脏图,烟罗子之类,常挂壁止,便心中熟议五脏六腑之形状),次想心为烟火,光明洞彻,入下丹田中(丹田在脐下),待腹气极,则徐出气(不得令耳闻声),侯出息匀调,即以舌搅唇齿内外,激炼津液(若有鼻涕亦须激练,不嫌其成,激练良久,纳心丹田,调息激津,皆依前法。如此者三,津液满口,即低头咽下,以气达下丹田中,须用意精猛令津与气命,各然有声,经入丹田。又依前法为之,凡九闭息,三咽津而止。然后以右手熟摩两足心(此涌泉穴)及脐下胺脊间,皆令热切(徐徐摩之、微汗出不妨,不可喘),次以两手摩眼面耳项,皆令其热,仍按捏鼻梁左右五七下,梳头百余梳散发卧,熟寝至明。同时,苏轼还提出了练功注意事项:闭息时“不可强闭多时,使气错乱,奔突而出,反为害也,慎之,慎之!又须常节晚食,令腹宽虚,气得回转。尽日无事,亦可时时闭目内视,漱练津液咽之,摩熨耳目,以助真气,但清静专一,即易见功矣。”他又告诫说:“神仙至术,有三种毛病的人不可学:即“一急躁,二阴险,三贪欲”。

  从以上史料来看,苏轼很注重胎息功法。他在给其弟苏辙的信中也强调了胎息功法为气功妙法。苏轼晚年对佛教和道教的气功功法都有研究,而且亲自修炼,达到了较高境界

  沈括是科学家,但也很喜欢练气功,并有较高的层次。在他所著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中就记载了不少气功知识及炼功的体会。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宋朝著名的道学家。他撰写的《太极图》,虽然是为了“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始终”。为宋明理学奠定了基础,但同时也是关于气功基础理论研究的一篇文章。其文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为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道,日月合其明,四明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宋史·道学列传》

  从《太极图》来看,周敦颐对道家的内丹功很有研究。与周敦颐同时的邵雍、司马光等人,也都不同程度地研究过气功。而后著名的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和南宋大儒朱熹,都对气功有较深入的研究。他们所练的功法,则偏重静功。

  在南宋的文学家中,陆游不但是一个爱国诗人,而且也是一位气功爱好者。他所练的气功功法,既有导引之类的动功,又有打坐之类的静功;既有道家功,又有佛家功。这在他的许多诗中都有表现。陆游练功入静,功夫是很深的。他在《咏睡》诗中谈到入静的体会说:

  相对蒲团睡味长,主人与客两相忘;

  须臾客去主人睡,一忱西窗半夕阳。

  宋朝武将中的岳飞,得到了达摩气功的真传、是一位深懂气功的将军。

  总之,两宋时期的气功,隋唐的基础上又有发展。这个时期气功的特点是,气功著作大量出现,其中有宋朝人的新作,也有宋朝人对古气功书籍的整理和注释。同时,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不但医、道、儒、释都有大量气功师,而且有的皇帝和朝廷的重臣也加入了气功锻炼的行列。这也可能是气功得以发展的一个原因吧。宋进气功书籍的大量出现,除了气功爱好者的努力外,宋朝印刷术的改革,也为气功书籍的大量刊行出了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