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读书也要讲利益

  刘隅对于袁术很无感,凭着袁术的继承的条件,足可让他在这时代成就一番事业。

  但也不可否认,袁术身上也有这个时代独有豪侠气概。

  可仅凭豪侠气,并不足让他在这个时代走到最后。

  从一开始让他占据南阳,就可以看出袁家对他期望有多高。

  南阳是东汉最富有的郡,没有之一。

  这里还是光武龙兴之处,位置险要,有坚城可立身,有三军用命,粮草充足,富饶天下。

  或许正是因为他一路太过顺遂,才导致他见到玉玺之后,就以为自己就是天命所归。

  匆匆称帝,在群雄逐鹿中率先出局。

  在乱世中,最先崛起的往往都是炮灰,真正能走到最后,无一能需要不断的隐忍,你要克制不断腾起的欲望,不断成长,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想到隐忍,刘隅脑海中总是不自觉想起了司马老龟,他凭着超强的忍耐性和待机时间,成功摘取了最后的果实。

  “兄长,雒阳城中可还有空闲的房屋?”刘隅把话题转了回来。

  “有。”

  “我有一个想法。”刘隅看着不远处嬉戏的孩童,慢慢说道:“我想让这些孩子去读书。”

  “贤弟,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

  刘备很疑惑。

  刘备没想到刘隅突然冒出这样的想法,自古以来,读书的人都是非富即贵,很少有穷人去读书,原因很简单,你连饭都吃不上,还读什么书?

  就算遇到太平盛世,你衣食无忧,想买两本书来读,却发现根本就没处买,就算有人愿意卖给你,高昂的价格,也会让你望而却步。

  至于说想花钱拜师学知识,更是没有多少可操作性。很多学问,都是在家族中进行传承。

  就算你能找到一个好老师,能拿得起束修,学到一些知识,到最后发现很是需要劳作才能养活自己。

  东汉自光武帝中兴,世家大族的崛起已经不可阻挡,发展到今天,阶层已经固化,朝廷中的空缺,被自家大族把持着。

  普通人想来谋取官位,得到的答案,只有一个。你那位?也想来分一杯羹。

  你想听到出门右转,恕不远送的话,都难。因为你压根连门都进不去。

  刘隅沉思,脑海中闪过一段话。

  “生而为人,都有读书的权力。”

  当初在雒阳,他看着雒阳城,曾经豪迈万丈,我要让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书读。

  如今这一天,终于要来了。

  这句话一出,如同一个惊雷,在刘备的脑海中炸响。

  在这个尊卑已经界定的年代,这句话如同晨钟暮鼓,直接击穿了刘备的心灵。

  刘备作为汉室宗亲,家道虽然中落,可依旧能够凭借着家族的影响力,拜在当代大儒卢植的门下。

  在刘备心中,读书就是顺其自然的事,并没有多少难度。

  等两人带着这样的想法,把消息告诉给老幼时,迎来的不是欢呼,更不是雀跃。

  看着激情洋溢的刘隅,众人眼神中带着一丝漠然。

  见刘隅说完,众人行礼后,就转身离去了,行礼转身一气呵成,没有一丝犹豫。

  刘隅有点懵,这是什么情况?

  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样,不应该欢呼雀跃,纳头就拜。口中对自己称赞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吗?

  怎么感觉他们看自己的眼神,就像看一个白痴,还是一个吃饱饭,没事干的白痴。

  刘隅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拉住一位老人问道:“老人家,我的话,你听清了吗?”

  老人一脸淡定。

  “皇叔的话,小人句句都听清了。”

  刘隅看着老人面前的少年问道:“老人家就不想这孩子去读书?”

  老人眼神中混沌不定。

  “读书识字那是有钱人家的事,我孙子读完书,能干啥,还不是回来种地。”

  说完,不等刘隅再说话,拉着少年就走。

  少年稚气的声音传来。

  “爷爷,什么是读书。”

  “浪费时间的勾当,提这做甚。”

  如果说众人冷漠离开,是射向刘隅的一把利箭,老人的这句话,则是把刘隅直接刺的遍体鳞身。

  刘隅一脸茫然望着刘备。

  刘备眼神中同样带着一丝疑惑。也不知过了多久,刘备率先反应过来。

  “贤弟,他们不读书,是因为读书看不到出路。”

  出路?

  刘备的话,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刘隅心头。

  是啊,就算让他们去读书,读完之后,没有出路,谁愿意去读啊!

  他们看重的就是利益,没有利益,自己还是草率了,

  自己还想着,只要自己给他们提供免费读书的机会,肯定一窝蜂的冲上去。

  想想也对,后世之所以读书慢慢普及开,完全是因为科举制度的存在。

  读书能参加科举考试,只要金榜题名,就有机会做官。

  就算不能金榜题名,成为秀才,也可以免于纳粮,免除劳役,怎么算都不亏。

  自从刘隅占据雒阳后,心中满是无力感,他设想的事情,想要推行时,却发现还多时候,根本不合时宜。

  如今想让人读书,只能在税上动手脚。

  “凡读书之人,土地免税,成绩优异者,还可获得粮食百斤。”

  刘隅的话重新在人群中响起。

  人群欢呼雀跃,刘隅知道,这些人并不是因为读书而兴奋,而是因为不收税而欢呼,有些讽刺,却很真实。

  少年们停下脚步,似乎不明白,大人为何欢呼。

  在经历社会的毒打后,刘隅才有点明白社会运行规则,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刘隅认为少年郎的生活不应该如此苍白。他们应该在书海遨游,看清风明月。看旭日东升。

  未来会不会按照他设想的情况进行发展,刘隅不知道。

  可刘隅依旧坚信。自己今天的抉择是对的。

  这群少年或许不会身居高位,位极人臣。可他们眼神中将不会只有一种颜色。

  他们眼中的天下会多姿多彩,变幻无穷。

  刘隅似乎看到,在不远的将来,这群少年的眼中会有星辰大海,万丈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