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水镜先生

  用利益说服了众人,刘隅就开始为少年读书做准备。

  先派人把房屋收拾出来,让工匠开始赶制桌椅。

  等一切收拾妥当后,刘隅开始在军中为少年筛选老师。

  老师的条件很简单,不需要出口成章,口颂经典,更不需要是哪位大儒的门人。只需要一个条件,认识字就行。

  刘隅本想着如此简单的条件,会应者云集,谁知道到最后才发现,一共才来了几十人。

  如今自己手下已经有了两万人,最后发现都是文盲。

  刘隅欲哭无泪。

  本来还想精心挑选一番,这下彻底没有了希望。

  发生在刘隅东汉生涯的第一次招聘,最后以全部通过而结束。

  人员招聘完毕后,刘隅还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教材。

  雒阳城早成废墟,藏书被王允一股脑带去了长安,如今雒阳城中,连个竹片都没有。

  没办法,刘隅拿起一张纸,开始书写。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

  ……

  这本改良版的《三字经》,刘隅在雒阳时,曾给蔡邕书写说,如今在一次写出来,那是轻车熟路。

  只有片刻功夫,薄纸之上,就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

  刘备凑上去看,觉得朗朗上口,简单易学,却含着很深的哲理,有些地方,就算自己也有些不明白。

  “贤弟,这篇《三字经》有些地方,太过深奥,恐怕不是这些先生所能讲解的。”

  不能讲解,刘隅有预期。这些人看模样,也就认识几个字,《三字经》包含的典故,没有几个人会知道。

  刘隅丝毫不担心,如今他对这些少年读书的期许,就是识字,只要能识字就行,至于能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不是现阶段他们需要考虑的。

  看着仅有的一群人,刘隅心中也很着急,他在不知不觉间,也走了刘备当年的老路,文轻武重。

  刘备好歹还有简雍之流,自己有谁?刘隅想了半天,发现除了自己,根本没有任何人。

  上一次去颖川郡,刘隅就是把有着荀彧忽悠,不对,请过来。

  可荀彧去了袁绍处没有回来,让刘隅扑了个空。

  刘隅看上荀彧,他的王佐之才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一生都忠于汉室,他从刚开始,立下的志向就是匡扶汉室。

  这个志向,一直支撑着,直到最后身死都没有改变。就算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荀彧还是当年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这一点,和刘隅的理想很契合。如果程昱来投。刘隅还得思量一番。

  他可不想既吃人肉干粮,又不想在篡汉自立边缘疯狂试探?

  荀彧、郭嘉在冀州。

  卧龙,算了,他可能也认识不几个字,指望不上。

  凤雏,唉,理由同上。

  徐庶估计还是个游侠,背着一把破剑在浪荡江湖。

  鲁肃还年轻,远在徐州。

  刘隅把他心中的顶级文臣,算了一遍,发现都不具备可操作性。

  命苦啊!

  刘备心中哀叹。

  在这个群雄逐鹿的年代,不论重文轻武还是重武轻文,都难成大业。

  就像水镜先生说的,想要一飞冲天,就需要文武两翼。

  水镜先生司马微,我怎么把他给忘了。

  如果自己没有记错,他此时应该在颖川阳翟,后来刘表设立学校时,广招天下英才时,他才从颖川客居到荆州的。

  他博学多才,能把他拉拢过来最好,如果他一心归隐,自己也不怕。他交友广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找到他还愁没有贤才相助吗?

  刘隅有些兴奋。

  他向刘备匆匆交待几句,就带着王越和陈到两人直奔颖川郡。

  一路上刘隅快马加鞭,一刻也没有停留。

  等到颖川时,天已经暗了下来。

  他让陈到去打听水镜先生的住处,一会功夫,陈到就有了消息。

  陈到当先带路,穿过几条巷子,终于到了一处清幽宅院前。

  琴声清幽,从院中传出。

  刘隅站在门口,生怕打扰到水镜先生的雅兴,并没有前去敲门。

  琴声骤然而停。一个声音从院内传出。

  “琴声忽然高亢,必有英雄窃听。”

  说完,他站起身来,打开院门。

  刘隅行礼。

  “刘隅拜见水镜先生。”

  刘隅,水镜先生一愣,难道此人就是名满天下的刘皇叔?

  他如此年轻,当真才高八斗?

  水镜乃是我密友之间的称呼,从没外传,他又是怎么知道的?

  “原来是皇叔驾临,失敬,失敬。”

  “我等不请自来,先生勿怪。”

  水镜先生呵呵大笑。

  “皇叔不必多礼,快快请进。”

  众人随水镜先生进了院内,发现景致清幽,一山一水,相得益彰。

  几人在屋内坐定,水镜先生吩咐下人,端上酒菜。

  众人饮上几杯酒,又笑谈几句。

  水镜先生才慢慢问道:“皇叔深夜拜访,不知所为何事?”

  刘隅笑道:“董卓退居长安,留下十万老幼,如今我暂居雒阳,百业待兴,想请先生出山相助。”

  水镜先生喝了一杯酒,微微笑道:“老夫年老体弱,恐难当皇叔大任,还想皇叔另请高明吧。”

  水镜先生拒绝,刘隅并不觉得意外,在他的认知中,水镜先生是一个隐士,归隐山林,不愿出仕。

  不过他有个好毛病。自己不愿意出仕,却偏偏喜欢把自己亲朋好友往外推。

  当年那句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的广告词,一出口,就火遍的大江南北。

  当曹操知道刘备同时得到卧龙、凤雏两人时,那颗小心脏,差点蹦出来。

  从后面的结果看。那句广告词,多少有点夸大之嫌。

  卧龙凤雏,得一便可安天下。刘备两人皆得,到最后还是饮恨白帝城。死前留下千百年来,无数人解读的话。

  “先生才学胜过曹丕十倍,必定能安定天下,如果阿斗可以辅佐,那就辛苦先生辅佐他,如果他不成器,先生尽可以取而代之。”

  在他榻前,一个坚定的声音缓缓响起。

  “臣定当担负辅佐之责,效法忠贞节操,直至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