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我跟佩瑶妹妹商议了几个名字,都有些不理想,正拿不到主意,两位岳母大人可是有什么好的名字?”

  他真的只是随口问问,给两位岳母面子,不想就有人当了真,比他这个初为父亲的人还要激动。

  卓玉抱过徐母臂弯中的襁褓,低头温柔的注视着手里那小小的软软的一团。

  “这孩子既然是你们俩的长子,叫元亨如何?元,始也,又同‘圆’,圆满美好之意。瑶儿,你看如何?”卓玉直接忽视了旁边孩子父亲的意见。

  按她的想法,她当然是希望女儿圆满美好,子孙绕膝,得享富贵闲人一生。可惜,女儿嫁的的男人注定不安于室,她的瑶儿近此年少不了担惊受怕,跟着那个男人转战各处,无法安定。

  “元亨?”徐佩瑶看了一眼冷着一张脸强撑微笑的夫君,思索了一下,最终点了点头。

  “娘起的名字,寓意不错。”一个元字,毫不顾忌现在正当政的蒙古人的国号,更有取元而代之的韵味在内。就好比元初的时候,蒙古人仅仅因为汉人太多不好控制便无故诛杀张王李赵四姓百姓,就因为姓这几个姓氏的汉人最多。

  如今,她的夫君公然揭竿而起,雄踞一方,她又怎么会忌惮自己的儿子名字会不会犯元朝的忌讳。

  “夫君,你意下如何?”

  男人扯了扯嘴角,在岳母那虎视眈眈的眼神中,艰难的吐出两个字。

  “……甚好。”

  男人此刻极为后悔。他跟佩瑶妹妹的次子,绝不能再错失先机,给旁人机会。

  徐佩瑶也很满意。

  比起怀孕期间夫君跟她畅想的给儿子取名小老虎的女儿就叫小珍珠什么的,还是娘取的名字更容易让人接受。

  而且,看到以为已经离世的生母和养育了她十几年的养母融洽的相处,她心里是最高兴的,不至于左右为难。

  她现在还记得之前亲娘来看她时,撞见陪她在岛上安胎的母亲时,两人之间气氛的尴尬和微妙。

  一个艰难生下女儿却失去的母亲,一个亲手抚养女儿长大百般疼爱的养母,两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隔阂。

  卓玉感激徐母养大了她的女儿,却又不希望瑶儿跟养母的感情太深,甚至超过对她这个生母的感情;徐母担忧养大的女儿会被她的生母带走,从此跟她形同陌路,渐行渐远。

  好在,这段时间共同经历了女儿产子的担心受怕,两人倒是渐渐有了共同话题起来。

  卓玉突然想到一件事,停下逗孙子的动作,看向床上的女儿。

  “瑶儿,你们什么时候离开芦花岛?孩子的满月宴准备在哪里举行?陈家老爷知不知道你已经生了的消息?”

  这么多问题,忙着坐月子的她还真没有想过。

  女人看向自家男人:“夫君……”

  “不要操心,这些我都让人准备好了。你的身子为重,孩子的满月宴可心推迟一些,等你身子好了,我们就离开,回汉王府大办我们儿子的满月宴。刚好,大哥二哥在这边,只要把父亲接来就行。”

  抚摸着妻子披散而下的头发,男人把他的安排一一说给妻子听。

  “对了,到时候趁着满月宴,佩瑶妹妹你帮衬着看看有没有哪家适龄的小姐,四弟五弟也都不小了,爹前些日子不是还在说要为他们娶一房妻子回来吗?”

  徐佩瑶笑着应了下来。

  她对那两个小叔子的印象不错,定为他们找一个各方面都不错的姑娘。

  汉王妃第三十三章休养生息

  “先生,你要走了。”

  “小九。”先生摸着抬头仰望他的男孩,没有说话,只是心里怅然若失了一阵。

  他微微侧头看了看身后码头正小心翼翼护着那位心智聪明姿容出众的夫人上船的黑衣青年,一进也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不是正确的。

  这个男人虽然的确有帝王之相,但他真的值得自己追随吗?

  他虽想一展所长,施展自己的满腹经纶,但也要考虑功成名就后有没有那个命亲眼看着新的朝代崛起啊。

  而且,比起他来,他更钦佩的却是他的夫人。

  那位夫人,智谋不凡,心怀天下,也不失魄力,实乃女子真豪杰。

  注意到身后传来的视线,徐佩瑶抱着怀里的襁褓停了下来,转身看过去。

  “先生,该走了。”

  刘先生点了点头,揉了揉依依不舍的小九和他身边的那群孩子,转身走了。这次,他的背影没有丝毫迟疑。

  既然已经决定了,那么便义无反顾吧。

  “佩瑶妹妹,我们上船吧,江上风大,别着凉了。”为妻子紧了紧披风,陈友谅移开看向刘先生的视线,护在妻子面前,遮挡住吹来的江风。

  女人点了点头。

  她低头看了一眼被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襁褓,确保儿子不会被吹到,在夫君的护送下上了来接他们的船。

  船上,卓玉和徐母见女儿上来,这才命令开船。

  船慢慢驶离码头,常年被芦苇环绕的芦花岛越来越远。几个孩子沿着河岸追着离开的船,拼命的挥手。

  “先生,先生……”

  “佩瑶姐姐,婉儿姐姐,你们还会回来吗?”

  会回来吗?

  这个答案众人心照不宣。此次离开芦花岛,有很大的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在这个芦花岛毕竟住了不短时间,岛上的人大多淳朴老实。她怀着身孕出去散心的时候也遇到不少岛上的村民,都很热心友好。

  只是,这里总归不是他们的家。夫君陪着她在这里已经住得够久了,是时候回去了。

  让袖衣把孩子抱进船舱,徐佩瑶站在甲板上,凝望水天一色的平静江面。

  李婉儿看了看高大冷峻的陈友谅,再看了看表情平静的佩瑶,心里郁闷。

  就这样走了?

  朱重八怎么没有出现?他的谋士都出山了,朱重八怎么一点影子都没有?

  难道说,没有陈友谅借着神志不清的佩瑶设下天罗地网势要杀他,他就没有契机无意间漂泊到这个与世隔绝的芦花岛?

  现如今濠州也在陈友谅掌控之下,朱重八到哪里去投奔郭子兴?

  局势变化太大,便是她,如今也没有了多少先知的优势。特别是在行军打仗方面,她一窍不通,还不如常遇春那个蛮黑子呢。

  以后的形势,愈发扑朔迷离了。

  **************

  陈友谅没有带着人回毫州,反而去了濠州,接管了濠州的军队,开始厉兵秣马。

  滁州,和州,太平城连成一片,都在他的军队统治之下。太平、芜湖更是盛产粮食之地,足够养活他手下越来越庞大的队伍。

  这几年他带着军队南征北战,连续打下江南一带比较繁华重要的城市,军队已有些倦怠。他接受手下谋士朱升的建议,决定“高筑墙,主积粮”。

  粮食无论在哪里儿都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军队来说,粮草更是重中之重。他手下的太平、芜湖都是有名的产粮之地,就注定会有很多人觊觎眼红。